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請警惕這幾種病態母女關係,家有女兒必讀

請警惕這幾種病態母女關係,家有女兒必讀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5.4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前不久,我看到過一個新聞:一名12歲女孩竟然往媽媽飯菜裏下藥。這事太令人震驚了。這對母女是彼此生活中的唯一。何至於此呢?瞭解背景後才知道,女孩父母在她5歲時候就離婚了。單親環境讓母女倆緊緊捆綁在一起。但最近,女孩媽媽反覆提及,她要上中學了,學費會很貴,而爸爸又不準備給生活費了,壓力很大。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在孩子看來,這是媽媽也不想要她的信號。如何想辦法讓媽媽永遠不離開自己呢?那就是讓媽媽生病。因爲女孩記得,媽生病的時候總會抱着她,說只能依靠她了……

病態的母女關係,想一想都讓人不寒而慄。這個例子中,母親對孩子其實有過多的依賴。她對孩子濃度過高的愛,把孩子吞噬掉了,讓孩子無法從與媽媽的共生關係中走出來。爲了繼續能夠依賴媽媽,女孩的做法近乎變態。

當然,這是特例。前不久我們分享過的吳綺莉和女兒之間的問題,也屬這種特例。拋開這些家庭中父親的缺席不說,這些母親往往都曾經有過一個不如意的原生家庭,並且與她們的母親之間,有着糟糕的母女關係。換句話說,她們的母親未曾教會過她們,如何去從容地、自然地做一個女人、享受自己的女人角色、運用自己的女性的能量。

也許恰是她們未能處理好自身固着的親密關係問題,纔會導致婚姻家庭的不幸。

請警惕這幾種病態母女關係,家有女兒必讀

父母與不同性別的孩子之間的關係中,母女關係是最複雜的。

曾有研究表明,父母與不同性別的孩子之間的關係中,母女關係是最複雜的。也的確有大量案例似乎在向我們證實這一點。

男孩跟母親的關係要單純很多。在脫離了幼時與母親的共生關係後,男孩的認同就逐漸指向父親。女孩則不同。

一般而言,從幼時延伸到整個童年,女孩對母親的依戀都會逐漸上升。在那些單親家庭中,母女關係尤其會過近,幾乎密不透風,牢固的猶如銅牆鐵壁。這對她們是有好處的,可以幫助她們抵禦外部危機。然而,問題會逐漸出現。上面那個新聞裏的母女關係就是一個例子。

除此之外,現實生活中更爲常見的是,母親對於女兒成長的過多限制和捆綁。因爲進入青春期後,女孩會逐漸開始對異性發生興趣。她們忽然會發現,自己眼中的那個幾乎完美的母親原來有很多缺點。而女兒的獨立則會激發絕大多數母親的手足無措和恐慌。對母親來說,女兒就是另外一個小小的自己。她們會有意無意把自己成長曆經的那套標準,照搬到女兒身上。這個時候,母女關係,更像是兩個成年女性之間的關係,有濃得化不開的愛,有女人和女人之間的競爭,有母女間的意志力對抗……這個階段如果處理不好,很多母女關係就會變得非常緊張。嚴重的,會極大影響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人際交往,乃至整個學業。

但是無論怎樣,過了這個階段,女孩們的認同又都會轉回母親。因爲我們從無數案例可以看到,不管女兒與母親的關係曾經怎樣,最後自己身上卻總會深深打上母親的烙印。尤其是在結婚生孩子之後,幾乎所有女性都會發現自己的一舉一動中,都有着母親的影子。

不管女兒與母親的關係曾經怎樣,最後自己身上卻總會深深打上母親的烙印。

身邊就發生過這樣一個有意思的案例:

有兩位性格迥異的女性朋友:一位美貌可人,冰雪聰明,暫且稱爲A;另一位頗有幾分男性的英氣,言語直爽,着裝中也有幾分中性氣質,暫且成爲B。兩位女性都生了女兒。A總是要求女兒要忽略着裝打扮,關注學業努力;而B卻常常給女兒買一些非常可愛的女性飾品,非常關注培養女兒的女性氣質。

幾個學心理的人遇到此事,免不了一番“分析”。

原來A自小關注着裝,在二十年前社會風氣還比較壓抑的時候,受到周圍很多人的側目,尤其引發了與母親之間的強烈衝突,即使她已經成人,母親依舊從未讚賞過她的着裝,有了這樣不愉快的經歷。A總希望女兒可以通過“少關注外表”從而回避被否定和挫折。

而B從小被母親塑造成“女漢子”,對她的要求始終以學業爲重,而忽略自己外在的形象,成年後才深深後悔自己錯過了那麼多女孩子成長中的美麗,於是希望自己的女兒可以得到這份享受與快樂。

可以清楚看到,作爲女兒,無論是認同還是抗拒,母親給我們帶來的影響是無法磨滅的。當我們再次面對自己的女兒時,其實就是再一次面對了自己。在女兒身上,母親們都容易有一種傾向:通過女兒,完成自己兒時被母親壓抑下去的想法和做法,讓女兒活成理想中的自己。殊不知,這樣做只是滿足了母親自己的私慾,但卻忽略了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和成長。

還有一些偏於病態的母女關係是這樣的。母親會對女兒各種打壓,從心理學角度說,這是母親對“女兒”的嫉妒。確切說,是同性之間那種非常原始的競爭性的嫉妒。比如,讀紅樓夢的也許還記得這樣的情節:

《紅樓夢》中,最愛找探春麻煩的人就是她的親媽趙姨娘,趙姨娘常說的話就是:“你是我肚子裏生出來的,憑什麼你金尊玉貴的做你的大小姐,卻不肯幫我們一把。”所以,但凡探春有點什麼,趙姨娘總是要來有意無意的攪個局——也許她最無法容忍的是,對自己生下的女兒,沒有任何話語權這個事實。

這類關係,在生活中也比較常見。我們常常可以見到有些母親,到處給女兒相親,或者催促女兒嫁人,張口閉口就是“你今年都這麼大,還挑什麼挑,再挑這樣的也沒有了......”,明裏看起來是關心女兒未來,可打擊的話,卻隨時隨地不忘掛在嘴邊上,不斷的提醒女兒:其實你也沒什麼好。

不嫁人,或者暫時沒有合適的人,並不能作爲評判孩子好壞的標準。讓孩子變得跟她們一樣,走上同一條路,纔是母親們潛意識裏想要的。

所以說,母親的自我成長永遠是迫切且重要的。曾經,我們是母親的女兒。現在,我們有了自己的女兒。如果母親不成長,不覺察,有些糟糕的命運,就會輩輩沿襲下去。無論對於我們自己,還是對孩子,都是極不公平,且不人道的。

認識母愛的本質,從中汲取必要的心靈養料,接納它而不詆譭它,如此,我們才能更客觀地去看待母親、母親這個“角色”,從而才能以更加健全的心智,去過我們自己的人生,去愛我們自己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