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爲什麼你那麼愛孩子,孩子卻一點都不領情?

爲什麼你那麼愛孩子,孩子卻一點都不領情?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這兩天在微博上看到一個國外的聖誕主題短片,感覺內心一下子被什麼擊中了。影片最開始,是一羣大人正在忙着爲聖誕節做準備,他們購物、訪友、砍聖誕樹、準備聖誕晚餐、拍照分享到朋友圈……每個大人都忙得不可開交。

爲什麼你那麼愛孩子,孩子卻一點都不領情?

父母們看似在爲給孩子準備一個聖誕而不停的忙碌,可是跟在大人身邊的孩子們,感到被受冷落。父母沒時間陪他們說話,沒時間陪他們玩耍,沒人在意他們的情緒。他們無法理解,爲什麼有這麼多事情都必須去做。

直到父親忙着把彩燈掛到屋頂的時候,他注意到了女兒孤單失望的眼神。

爲什麼你那麼愛孩子,孩子卻一點都不領情? 第2張

那一刻,父親終於明白,女兒最想要的是什麼。父母放下了正在忙活的事情,放棄了過一個完美的聖誕節的想法,衣服不馬上熨燙有什麼關係,杯子不馬上刷乾淨有什麼關係……

爲什麼你那麼愛孩子,孩子卻一點都不領情? 第3張

孩子想要的聖誕,不過就是父母能專心陪着他們玩耍的聖誕!

爲什麼你那麼愛孩子,孩子卻一點都不領情? 第4張

這時,旁白換成了大人的口吻:“這也不是必須的,那也不是,我只有一件事情是必須要做的,陪着你,在你身邊,我的孩子。”

我們給孩子的

是孩子真正想要的嗎?

這讓我想起之前被流傳很廣的故事。

一位年輕的媽媽開着名車送女兒上學,那是一所很好的寄宿制貴族小學。在車上,媽媽對孩子說:

“媽媽離開你,拼命賺更多的錢,都是爲了將來可以送你去最好的學校學習,所以媽媽纔沒時間陪你。你恨媽媽嗎?”

女兒說“不恨”。但是卻又對媽媽說:

“等我長大了,也要賺很多的錢,送你去最好的養老院。”

……

我們時常以爲,已經把最好的東西都給了孩子。我們拼命的忙碌,拼命的賺錢、拼命的攢錢、拼命的把孩子往最熱的興趣班,最高升學率的學校送……

我們爲他千算萬算,保他衣食無憂,最艱難的時候只要想想這些都是爲了孩子,就憑空的多出了一股子力氣。

我們這麼愛孩子,有時候回過頭卻發現,孩子竟然不快樂,很多孩子對父母沒有無比的感激之情,反而是有話不愛跟父母說,喜歡頂嘴甚至嫌棄父母的不足之處,那一刻,真的滿心失望和委屈。

可是再靜下心來想一想,這一切,真的只怪孩子沒有感恩之心嗎?

我們想跟孩子建立的親密良好的親子關係,和我們想讓孩子擁有的各種良好的品行,這些我們都用時間和心血去澆灌培育了嗎?我們心心念念想給孩子的,真的是孩子真正想要的東西嗎?

曾經有一份兒童心願調查,結果顯示,孩子們最想要的,其實是“買媽媽一天的工作時間陪我”,“全家人一起陪我過一個生日”,“爸爸不用去外地上班,在家跟我玩”……

孩子們需要的,除了錢,還有愛。甚至在孩子的世界裏,對愛的需要遠遠的多於錢。

換句話說,如果孩子想要的是一個蘋果,我們即使給孩子一車的土豆,孩子也開心不起來。孩子想要的是善解人意的媽媽,寬厚溫和的爸爸,我們給孩子再多的零花錢,也無法讓孩子真正的滿足。

如果不能讓孩子感受到愛

就等於斬斷了你們之間的情

忘記了從哪裏看到一句話,“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忽視”,深以爲然。

心理學家赫洛克曾做過一個實驗,他把被試者分成四個組,在四種不同的環境下完成任務。
第一組爲表揚組,每次工作後能得到表揚和鼓勵;
第二組爲受訓組,每次工作後將受到嚴厲訓斥;
第三組爲被忽視組,不予評價,只讓其靜聽其他兩組受表揚和挨批評;
第四組爲控制組,讓他們與前三組隔離,不予任何評價。

結果工作成績是:前三組均優於控制組,受表揚組和受訓斥組明顯優於忽視組,而受表揚組的成績不斷上升,學習積極性高於受訓組,受訓組的成績有一定波動。這就是“赫洛克效應”。

這個實驗是爲了說明對工作成果給予及時的評價,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但是對於教育孩子,它證明了一件事:無論是表揚孩子或者批評孩子,都好過對孩子的事情心不在焉,視而不見。

所以有時候最讓人心疼的,往往不是那些作業寫錯了,父母會批評他,讓他重新修改的那部分孩子,而是無論作業寫對寫錯,都沒有父母過問,無論是考了100分還是20分,都找不到家長在卷子上簽字的那些孩子。

完全不管孩子的父母畢竟不多,但以工作忙和各種理由忽視孩子的父母卻不少。

想一想,我們有多少次,忙於飯局忙於應酬,忙於雞毛蒜皮的小事兒以至於頭疼心煩,一次次讓孩子一邊玩去,一次次讓孩子別說話消停會,一次次拒絕和孩子談論他的新發現和新想法,甚至該給他讀的故事書,也因爲心煩和忙碌,而無法每天堅持下去。

可是,如果不能讓孩子感受到我們對他的愛,那其實也就等於斬斷了與孩子之間的情。這段我們好不容易能與他同行的旅程,也變成了我們自說自話,感動自己的一次獨行。

也許終有一天他會明白

但最重要的卻是現在

很多爸爸媽媽都無奈的表示過:“沒辦法啊,真的很忙啊”“哎,就是脾氣不好,總是控制不住”,“知識少,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然後父母們都相信:“總有一天他會理解的,會明白的吧。”

也許會,但是卻都不如現在這個時候美好。

提到日本電影,有個名字是繞不過的,那就是北野武。他開創了自己的暴力美學,沉默冷酷。本人看起來也是十分陰鬱。

北野武的童年十分不快樂。不僅因爲貧窮,還因爲父母經常爭吵。

父親是一個嚴肅冷漠的,在醉酒後十分暴戾的男人。母親則有些刻薄毒舌,會在北野武成名後,每月索要鉅額的生活費,北野武甚至形容母親爲“吸血鬼”。

但是在父親逝世後,北野武整理遺物時,找出兩三張父親練字的紙,上面歪七扭八地寫着他的名字——北野菊次郎。父親到死都寫不好自己的名字,但他一直在偷偷練習。

可是父親生前卻時常吼北野武:“會寫字有屁用,刷牆又不用寫字!”

北野武看到字條的時候哭得很傷心,他才發現自己好像“永遠錯過了什麼”。

而在母親去世後,北野武同樣發現了一封信和一個存摺,信中寫道:“我兒,你從小生性放蕩,我擔心你日後一無所有……存摺裏有一千萬圓。”

原來北野武的母親並不是不愛兒子,反而是比誰都愛。日日夜夜都在爲兒子將來計算着。只是沒有表達。

孩子可能最終會明白父母的苦心,也許在他考上大學之後;也許在他步入社會之後;也許在他成家立業,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後;也許在與父母永遠離別之後……但是日後再感人的和解和領悟,都不如此刻的表達和溝通。

愛孩子,就耐心的去了解他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對孩子最好的愛,並不是把我們覺得好的都給他,而是尊重他的獨立人格和精神自由,讓他在不妨害自己和他人的情況下,能夠真正的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能夠獲得真正想要的快樂。

當我們全身心的去傾聽孩子,瞭解孩子,很多問題,也就迎刃而解;很多麻煩,也將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