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父母陪讀有哪些利弊

父母陪讀有哪些利弊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3.4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49歲媽媽和兒子雙雙考研成功:都是陪讀,你差在哪兒?登上《人民日報》的宿管阿姨,這是什麼神仙家庭!就是一地雞毛?

父母陪讀有哪些利弊


根本原因,就在於陪讀思維的不同。

少技巧、多焦慮,少支持,多打擊,少陪伴,多控制,這樣的陪讀哪怕投入大量時間、精力,也只是“無效陪讀”,徒勞無功。

陪伴不等於監督,營造氛圍更重要

好好回想一下,平時我們是怎麼陪娃讀書學習的呢?

孩子剛回到家,我們就如唐僧唸經一般猛催他去學習;

孩子學習的時候,我們在旁邊一邊盯,一邊催,一邊罵;

孩子寫作業磨蹭,我們覺得時間難耐,煩躁不堪,要麼準備開打,要麼忍不住拿出手機邊陪邊看。

在這樣的陪娃模式下,有人氣出急診,有人鬧出心梗腦出血,字字含淚,杜鵑啼血。

回憶起自己十幾年的陪讀歷程,感慨道:“我也曾經‘河東獅吼’過。”

可是孩子除了害怕和反抗,並沒有什麼效果。

漸漸地阿姨領悟道,真正的陪讀,不是盯着孩子讀,而是陪着孩子一起學習。

阿姨給自己報了個會計班,帶着兒子一起上課。

孩子受到了媽媽的感染,成績蹭蹭上漲,而阿姨也開始了自己“開掛”般的人生。

其實,要想讓陪讀有效果,首先要明確陪伴的意義。

很多時候,我們都把陪娃當成了“監督”。

讓我們換位思考一下,當你考試時監考老師一直盯着你看,還能把卷子好好寫完嗎?

把“陪”變成“盯”,除了對孩子造成干擾,加重緊張焦慮之外毫無意義。

其實,放下手機、關掉電視、拿起書本、營造氛圍,才能完成成功陪讀的第一步。孩子需要的是高質量的陪,而不是低質量的陪讀。

陪讀不是轉移焦慮,自我提升更重要

去年,網上有一篇《月薪三萬,還是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的文章讓無數父母扎心。

廣州的一位高管媽媽,爲了讓孩子的暑假足夠“充實”,兩個月花費竟然高達三萬五。

據《2017~2018年中國家庭教育消費白皮書》顯示,中國人的教育支出已經達到家庭年收入的20%以上,中國已經成爲全世界教育花費最多的國家。

這無一不在折射出一個殘酷真相:這一代父母壓力山大。而這種對孩子的焦慮,其實源於對自我的焦慮。

我們小時候沒考上好大學,就想讓孩子考上211;

我們小時候沒機會學才藝,就想讓孩子十項全能;

我們沒過上富裕的生活,就像讓孩子將來賺大錢。

很多家長在適應社會過程中產生巨大焦慮,但他們不是通過自己的成長去解決問題,而是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結果孩子就承受了雙倍的壓力。

列夫.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教育孩子的實質是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則是父母影響孩子最有力的方法。”

可現實中很多家長,很多父母自己早已停止成長,卻把全部壓力放到孩子身上,還口口聲聲說這是因爲“愛孩子”。

但實際上,這不過是在轉移自己的焦慮。

說起自己的教育經驗,其實只有四個字——共同成長。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她就以身作則,利用一切空暇的時間學習英文、書畫,卷不離手。

在安置好家庭之後,51歲的她重新進入校園,最終以全優的成績獲得了碩士學位。

你希望孩子變成什麼樣的人,很簡單,你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真正優秀的父母會和孩子共同成長,努力提升自己,你努力的模樣,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陪讀不等於權威指導,虛心求學更重要

很多父母都把陪讀當成了高高在上的指點,總是變着法地揪出孩子的錯處,勒令改正,錯得多了還動輒打罵。

但假如我們能轉變一下思路,讓孩子成爲我們的老師,結果將大相徑庭。

曾經在網上看到一個新聞。一位農民父親女兒上清華,兒子上北大。

問及教育祕訣,這位父親說,自己也沒什麼文化,只是要求孩子們回家把學校裏學到知識再教自己一遍。

無獨有偶,一位農村小夥子,在2016年成爲哈佛大學優秀畢業生代表

在談到自己的經歷時,說自己最感謝的,是他那個大字不識一個的媽媽。

原來,媽媽平時最大的愛好,就是做孩子的學生,每天給自己講課。每次看到媽媽崇拜的眼神,就覺得特別驕傲。

這份驕傲伴隨他成長,一路闖進了哈佛。

美國緬因州貝瑟爾國家科學實驗室曾研究過各種指導方法對學生學習保持率的影響,並提出了著名的“學習金字塔”理論。

研究發現,24小時後平均保持率最低的,是“聽講”這種指導方法,而通過向他人教授自己所學的知識,則可以讓學習的效果高達90%。

原來,教纔是最好的學。孩子教父母是促進學習的有利方式,不僅能讓學習變得有趣,而且能提高學習質量。

因此,只要觀念和方法改一改,孩子的學習就可以變得輕鬆愉快。

讓孩子做自己的老師,不僅能讓孩子在“教”中鞏固知識、激發思考,還能獲取成就感。很多時候,並不是成功帶來了成就感,而是成就感帶來成功。

陪讀不能變相打擊,信任支持更重要

很多家長總是把打擊孩子美稱爲“建設性批評”。

你看看你的字寫得跟螞蟻一樣小,老師怎麼看得見?

你就不能把輔助線畫得長一點,直一點嗎?

我們以爲“建設性批評”會激勵孩子成長,但遺憾的是它常常只能換來自卑和創傷。

在孩子讀書的道路中,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各種挫折。

心理學家寇菲研究表明,當人們遇到挫折時,高達90%以上的人會選擇攻擊、退化、壓抑、固執和退卻,只有低於10%會選擇正面思考。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更容易因爲失敗而陷入負面情緒

如果此時父母再打擊否定,那麼孩子很可能沉溺在自我否定中,造成厭學情緒。

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認爲,用積極歸因失敗能讓孩子更快從失敗中掙脫出來。做法就是幫助孩子把挫折歸因在“暫時性”、“特殊性”“非個人性”方面。

比如在陪讀的過程中,孩子某次作業錯了很多。

我們可以對孩子說:“今天錯多了點兒,但你昨天的作業寫得挺好”(暫時性),“只是一次失誤而已”(特殊性),“說不定其他同學也錯很多。”(非個人性)

這種積極歸因失敗的方法不是給孩子找藉口,而是讓孩子能快速從悲觀中走出來。

在積極歸因失敗之後,我們還要鼓勵孩子再次嘗試。

前不久,帶女兒參加亞洲芭蕾舞比賽,neinei慘遭失敗。

看着女兒因爲失敗而痛苦,沒有責怪,而是陪着女兒落淚,稱讚她是自己的驕傲,並鼓勵她下次繼續努力。

其實,孩子受挫折的時候,就是最需要父母理解與關愛的時候。無條件的支持和信任,是孩子面對失敗,勇往直前強有力的後盾。

優秀的陪讀陪學方式,不是灌雞湯,猛施壓,也不是狂打擊,常打罵,而是起而學,樹榜樣。

只有成就更好的自己,才能遇到更好的孩子。

只有用愛給孩子最堅強的後盾,才能讓孩子無畏前行。

生命不息,成長不止。到最後你會發現,原來孩子最需要的,不是一個24小時陪護在身邊的保姆,而是一個能引領前進,渾身散發正能量的引路人。

陪讀陪寫作業就是家長“自我修煉”的一個機會,每個孩子都有不盡如人意的時候,把陪讀當作一場親子修行,你會獲得意外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