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孩子遇到困難解決不了就逃避怎麼辦

孩子遇到困難解決不了就逃避怎麼辦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教育孩子方式:給孩子鍛鍊的機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依賴父母。他們一廂情願地認爲,在無微不至的照顧和完善的物質條件下,孩子會無憂無慮地健康成長!

孩子遇到困難解決不了就逃避怎麼辦

可是,這樣做往往導致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獨立意識都很差。蘇珊是一位老師,在柏林的一所幼兒園任教。有一天,她的兒子要和同學一起出去郊遊,臨走的時候,蘇珊發現孩子忘了帶食物。但是蘇珊並沒有提醒孩子,郊遊回來之後,孩子已經餓得不行了。這時候,蘇珊才問孩子時怎麼回事。孩子有氣無力地說:“我忘記帶食物了。”蘇珊幫助孩子分析了忘記帶東西的原因,然後拿來了食物,對孩子說:“你能告訴我,以後你應該怎麼做嗎?”孩子想了想,說:“我想以後再出去,我要開一個單子,辦完後檢查一遍。”試想,如果習慣性地爲孩子準備好一切出遊時的用品,生怕孩子忘記什麼而受苦,這樣孩子就永遠都意識不到自己應該怎麼做。有的家長抱怨,選擇的孩子太嬌氣了,依賴性強,吃不起苦。但是,真正要讓孩子去吃苦,又有多少家長能夠做到呢?很多家長不是捨不得,就是擔心孩子累壞了。關愛孩子是必須的,但應該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培養他一定的責任感,萬不可事事包攬,越俎代庖!

父母可以幫助孩子,但不可完全替代孩子。要讓孩子學會獨立地面對他人、面對學習和生活,在生活實踐中增長智能與能力,這纔是家長應該做的。在平時,只需要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可以使孩子輕輕鬆鬆得到培養。當然,這不是主張對孩子放任自流,而是發揮父母的主導作用,發揮孩子的主體作用,父母的責任是適時協助和指導,這纔是家庭教育成功的關鍵所在。有一個跛腳的小男孩,沒到星期六和星期天的下午,都要自己帶着拖把、抹布等勞動工具在樓道上打掃衛生,從來沒有間斷過。開始,大家還以爲這個小男孩是爲了打工纔在社區裏勞動的,後來一打聽才知道這樣做完全是義務勞動。這個小男孩叫約翰,只有9歲,由於左腳有些殘疾,因此平時上下樓都不方便,但是它還是拖着沉重的勞動工具勞動,每次都累得氣喘吁吁。儘管如此,他還是拒絕別人的幫助。更令人驚詫的是,他的這些行爲卻得到了母親的鼓勵!

對這名母親的做法,有人難以理解,說:“畢竟是一個神佑殘疾的孩子,他需要更多的照顧與關懷,作爲孩子的母親,爲什麼鼓勵孩子怎麼做?”那位母親搖了搖頭,很平靜地說道:“作爲母親,我是最能體會孩子感受的人,也最明白孩子行動的不便以及勞動的艱難,但我絕不能去幫他,因爲我不想讓孩子覺得自己可憐。他要的不是更多的照顧,更不是別人的憐憫與同情,而是對自己負責。”優秀的家長不是給孩子多少保護或者金錢,而是應該給孩子更多的鍛鍊機會與成長契機,讓孩子學會堅強地生活,發展自己的能力,對自己負責。事實上,絕大多數孩子在童年的時候都願意做這做那,只是有些家長不經意阻止了孩子能力的發展。有的家長認爲孩子分心於其他事物會影響學習;有的家長則擔心孩子做事會傷害自己;還有些家長則覺得,孩子即便願意做事,也不能把事情做得圓滿,與其讓他們“浪費精力”做出沒品質的成果,還不如自己直接爲其代勞。於是,孩子們的鍛鍊機會就這樣被剝奪了!

家長不知道,自己一片“好心”卻導致了孩子過強的依賴性。因此,父母要尊重孩子自助自理的願望,不要越俎代庖,而應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其從中得到鍛鍊。不過,鍛鍊孩子的獨立意識與自理能力還需要時間和耐心,不可操之過急,因爲畢竟孩子年齡比較小。其實,在當代,我們的教育更加重視挫折的不要性。我們更加提倡家長重視挫折教育。挫折教育,也叫抗挫折教育,是指讓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過程中遭受挫折,從而激發受教育者的潛能,已達到使受教育者切實掌握知識的目的。在教育過程中,對受教育者進行挫折教育時非常有必要的。許多到達光輝頂點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人,而是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的人,這是因爲,那些自認爲自己聰明的人往往會選擇走一些所謂的捷徑,這些所謂的捷徑往往會喪屍一些非常有意義的鍛鍊機會;而那些生活在逆境中飽經風霜的人,才更能深刻理解什麼叫成功。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只有勇於面對挫折的孩子,才能取得成功!懂得給予孩子挫折的家長才是真正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