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孩子社會化不足怎麼辦

孩子社會化不足怎麼辦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9.0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不能獨立、厭學、沉迷網絡,都是因爲你的孩子社會化不足。缺乏社會化會影響兒童的語言能力、社會能力和情緒穩定,在樓下的空地上看到這樣的一件事。

孩子社會化不足怎麼辦


兩個年齡差不多的孩子,大概6、7歲,在相互追逐嬉鬧,時而大呼小叫,發泄着他們過度旺盛的精力。他們的媽媽拎着書包站在一旁,偶爾瞄一眼,喊上幾句,然後繼續嘮嗑。

這時來了一個比他們稍矮半個頭的男孩子,手裏拿着玩具,他被正嬉鬧得很開心的那兩個孩子吸引了,想加入一起玩。

可能因爲都差不多大,加上心情不錯,三個孩子相互交流了一下,很快就玩在一起。

過了一會,他們突然鬧起了矛盾,還動起了手。只見後加入的孩子對着其中一個孩子就是一拳,被打疼的孩子大喊了一聲,就要打回去,被覺得不妥趕來的媽媽制止了,打人的孩子也被帶他來的奶奶阻止了。

打人的孩子很生氣,開始將怒氣對準了奶奶,小胳膊對着奶奶的大腿一陣亂打。正在平靜詢問自己孩子發生什麼事的兩位媽媽看不下去了,讓他停止,這位孩子沒搭理,還大吼一句我不聽,之後又扭頭對兩個小孩說:“我討厭你們!”

那兩個孩子紛紛還嘴:“你不遵守規則”、“明明到你當鬼了,你又不當”、“我們也不和你玩了”......

這幾句言語,已足以讓我們瞭解事情的經過。原來他們一起約好輪流扮“鬼”抓人,但輪到後加入的那個孩子扮鬼時,他不樂意了,也許是他覺得當人比較好玩。那兩個已當過鬼的孩子一方面覺得要遵守規則,一方面也覺得當人好,就不同意那孩子不當鬼,兩邊爭着爭着,就動起了手。

這件事的結果是那兩個孩子在各自的媽媽給他分析整個情況,以及耐心地溝通後,他們忘記不快,又嬉鬧起來。

而打人的那個孩子,他奶奶在兩個孩子還嘴時就急着拽孩子回家,還哄道:“不玩了不玩了,回家吃飯,奶奶在家做了你喜歡吃的。”被拽走的孩子情緒並沒有被奶奶的話平息,還不時聽到他在遠處大聲叫喊。

這件事我從頭看到了尾,不由得爲那個打人的孩子感到擔憂,假如他的家庭教育模式一直都是如此,那我能預見,這孩子的成長道路,恐怕不太平坦,因爲他的社會化不足。

有一句話,絕大部分人應該都聽說過:人是社會動物。我們每個人都被人包圍着,與人發生聯繫,小孩子也不例外。從孩子出生起,到生命的結束,他一直都在社會化。而在14歲前,是人社會化的關鍵時期,這時期被心理學家稱作兒童社會化。

兒童社會化,其實是指孩子通過個人和社會的交互作用,獲得語言、思維、情感等能力和最初行爲的方式,逐步瞭解社會、掌握生存能力的過程。

通俗來說,就是孩子要學習小到如何刷牙、擦屁股、說話,中到識字、加減法、交朋友、情緒控制,大到規則、法律、文化、道德等等這些事。

這些事都是孩子自己摸索學會的嗎?不是,他是在與人的社會互動中學會的。

比方說規則,試着回想下自己的孩子,他在上幼兒園之前,有沒有規則意識?多半是沒有的,但上了幼兒園之後,我們會發現,孩子有了些許規則意識,知道上廁所要排隊,上課不能亂走等等。這是因爲有老師教了,加上看到別的孩子也這樣做的,慢慢地,就萌發了規則意識,慢慢知道規則,知道要遵守規則。

再舉個抽象的例子:考試。初次接觸考試的孩子,一般不會在意它,但當他看到考得好的小朋友會得到表揚,考得差的小朋友被批評時;聽到媽媽對他說要考高分,爸爸說考到多少分就獎勵時,他就對考試重視起來。如果有排名,那可能就會強化他的輸贏觀念。

回到那個打人的孩子。

一言不合就動手、容易爆發情緒、事後情緒難以平復,雖然有年齡的因素在裏面,但也與老人家的教育方式有關。

孩子間玩耍出現問題,她的解決方式是拉着他遠離;孩子有情緒,她的解決方式是轉移注意。這樣的解決方式,打個比喻就是牛頭不搭馬嘴,根本不對症。她與孩子之間的互動如同兩條平行的線,根本對不上。

如果孩子再次遇到這樣的情況,他會不會換一種方式來解決呢,會不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呢?答案恐怕是否吧。

他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沒有得到正確解決問題的互動體驗,沒有得到正確控制情緒的互動體驗,他也沒有學習正確互動的機會,社會化不足。

這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呢?

我講一個故事吧:有一個孩子,家裏算得上富裕,衣食住行從小不愁,日常生活由保姆照顧。他媽媽是一個脾氣十分暴躁的人,對他的教育方式基本是呵斥和吼,他爸是一家大公司的負責人,常常不在家,即使在家,也總躺牀上,很少與孩子交流。

這個孩子平常比較活潑,也很黏人,但脾氣隨媽,比較暴躁,一生氣就會打人。因此,在讀幼兒園時,根本找不到玩伴,時常還被兩個小朋友合起來欺負。有次,我看到他的幼兒園相冊上有張他哭着鼻子和同學合照的照片,問他情況,他不說話,他媽媽也不清楚這事。

上小學後的頭一年,他媽媽常常接到老師投訴:孩子上課不認真聽講,愛惹事,課後還打架,很不受同學歡迎。爲此,他媽媽吼了他很多次,而每次,孩子都和她對吼,雞飛狗跳。

就這樣,一直到了三年級。這孩子開始迷上了網絡,雖然之前他也迷,但也只侷限在用電腦玩一下單機遊戲,但這次,他迷上的是能與人互動和交流的網絡遊戲。

沉迷網絡遊戲後的他,在學校中惹事少了,但更不愛學習了,即使他媽媽花大價錢送他去培訓班,也沒能阻止他的成績一落千丈。

四年級後,他開始厭學,然後發展到逃學,窩在家裏,死活不去上學,父母打過罵過也服軟過,也沒能勸服他,現在,他休學在家。

社會化不足的孩子,適應環境會很困難,尤其是學校這種社會規範和羣體秩序都很強的地方,社會化不足的孩子無法好好地遵守校規和班規。

在與人交往中,社會化不足的孩子常常以自我爲中心,根本不會爲別人考慮,因此不會交朋友,即使交到,也很容易發生衝突,偏偏他們又缺乏解決衝突的能力,從而導致友誼破碎;遇到一些挫折,很容易就沮喪,接受不了批評,也很容易因爲表揚而自大,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基本爲零......

這種種情況讓社會化不足的孩子很難受到歡迎,難以融進集體,從而喜歡逃避,沉迷到能給他帶來快感的網絡中。

那如何避免自己的孩子社會化不足?

小學前請少替孩子說話,少替孩子做事情,以身作則教育孩子。

小學後請爲孩子挑選良師益友。

小學前的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性最強,與父母的感情最密切,父母對他們的影響最大。他們模仿父母的一舉一動,依照我們的想法去做。因此,我們要給他們足夠的空間,制定規則後就少干預,以身示範,慢慢地放手讓他學會獨立探索。

到了小學,對孩子社會化影響最大的是老師和同學。良師益友,除了能很好幫助孩子適應學校環境外,還可以相互扶持,從而能讓他自己做選擇、自己探索、自己行動、主動發展,爲以後的真正獨立和適應社會工作環境打好基礎。

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一個逐步適應社會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是最有影響力的塑造者和調節者;良師益友則是孩子初次與親人之外建立密切關係,發展健康心理和正常社會化的有力引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