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故事繪本 > 《愛暴力》:怨恨的消逝,纔是自由的開始

《愛暴力》:怨恨的消逝,纔是自由的開始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父母對孩子的愛,究竟如何才能讓孩子真真正正的感受到呢?父母的愛是純粹的,沒有利用性的嗎?以下讓作者爲你揭開謎底!

《愛暴力》:怨恨的消逝,纔是自由的開始

 怨恨的消逝,纔是自由的開始

我記得,在一次心理諮詢師的交流會議上,老師們討論了弗洛伊德關於控制的關係的理論。

孩子在二至四歲期間會經歷一個很有意思的時期:從生理上看,那就是孩子從無法控制自己排便,到肛門的括約肌發育成熟能夠控制自己大小便的排泄;從心理角度來說,這是孩子第一次領悟到控制的重要性。弗洛伊德把孩子這個時期的精神結構發展命名爲“肛欲期”。

孩子的肛門期一般經歷兩個月左右就會結束,然後轉入下一個階段的心理髮展。

然而,在我們國家,很多父母也會在這個時期開始給孩子進行音樂啓蒙教育。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直到現在,父母選擇的音樂啓蒙樂器大部分會是鋼琴或小提琴。

所以有的老師打趣說:“在中國,應該把弗洛伊德命名的‘肛門期’換成‘鋼琴期’。”

或許通過鋼琴或者其他樂器來學會控制也不是一件很糟糕的事,但有一個很重要的區別是不能夠忽略的:小孩子通過大小便學會的控制,是自己控制自己的意志和軀體;而父母通過讓孩子學習樂器獲得的控制,是孩子通過順從父母的意志來完成對自己意志和軀體的控制。

前者主動,後者是被動接受。

學習音樂能夠鍛鍊孩子的耐性,能夠讓孩子獲得良好的氣質,能夠讓孩子獲得敏銳的情感捕捉能力,一句話——能給孩子帶來很多的益處。

我記得,我喜愛的作家三毛,她的父親從小也要求她們姐妹學鋼琴。她父親說:“並不是想讓你們以此爲生,但當你以後的人生遇到重大的悲傷時,音樂可以安慰你。”

所以,讓孩子學習音樂本身沒有錯,但很多父母的出發點,是將自己未能實現的人生理想轉嫁到孩子的身上。

這樣一來,孩子即便獲得了成功,也是用他獲得的成功來成就父母的幸福感受。

這種成功,不能轉化爲孩子自身的幸福感,更何況,不是所有人都能在音樂之路上獲得成功。由此而來的挫敗感,加上對父母的負疚感,讓孩子在痛苦中迷失。孩子漸漸意識到,自己只是父母用來實現夢想的工具,卻又不敢面對自己不被愛的事實。他們努力地想找回屬於自己的人生,卻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受傷。

很多孩子因爲缺乏對自己的正確認識和信任,因爲有過被當成工具的感受,從而無法獲得溫暖的愛,甚至進而放棄自己、放棄生命,就像雲博和他的姐姐。

雲博心中對父親的憤怒,一如我們前述未辰對母親的憤怒一樣,憤怒的根源,在於孩子認爲父母並不真正愛自己。

可是,這種認識,並不能幫助他們從自我傷害中解脫。

於是我問雲博:在你和爸爸的關係中,有沒有讓你覺得幸福,覺得溫暖的時刻?

雲博流淚了。

他告訴我,他記得小時候,他第一次在鋼琴比賽中獲獎時,爸爸把他摟在懷裏。爸爸很激動,眼淚都流出來了。那天,他覺得爸爸很好,覺得自己無比幸福。

那是父子之間一次幸福的共振。父親將自己的幸福感覺傳遞給了雲博,還是孩子的雲博,將這種幸福感全盤接納。

而傳達這一共振的紐帶,是擁抱,是父子之間的愛。

雖然隨着雲博的長大,隨着他自我意識的成長和父親控制慾望的增強,這條紐帶已經被破壞,但誰也不能否認,它曾經存在。

雲博終於明白,父親寄託在他身上的,不僅是自己的音樂夢想,更是自己對幸福的全部理解和期待。只是在父親的意識當中,幸福只能夠通過音樂來完成,沒有其他的可能性。顯然,父親對幸福的認識有缺失,他並非一絲都不愛自己的兒女。

雲博既然已經上了大學,他下面要做的,就是真正獨立,把父親當成一個人來看待,不是他要爲之犧牲的神,也不是監管自己的惡魔。他不需要再以父親的夢想爲夢想,也不需要傷害自己來表達對父親的報復。

未辰也是一樣,不需要再爲媽媽的離世而懲罰自己。

當然,她的問題還更復雜一點,就是她心裏還存有一個疑問:“我和媽媽到底誰對誰錯?”

我回答:“媽媽錯了。但誰說我們的爸爸媽媽就不能、不會犯錯誤?你沒有錯,但你如果繼續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就真是大錯。”

未辰說:“她不是別人,她是我媽媽。”

我答:“她是別人,她不是你。”

如果你曾被你愛的人當作工具,那麼你最重要的心理建設,便是與操縱你的人,從根本上分離。

這種分離,並不意味着隔斷親情,而是你要足夠強大,成爲一個真實的個體。

你是獨立的,你是自由的。你不需要爲他人的願望犧牲自己,也不要爲他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你獲得的幸福,就是解開“愛暴力”魔咒的鑰匙。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