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故事繪本 > 《與寶寶心靈對話——瞭解才能更好地愛》:第一章 父母是寶寶最好的心理老師

《與寶寶心靈對話——瞭解才能更好地愛》:第一章 父母是寶寶最好的心理老師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6.6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年輕的爸爸媽媽們,不要誤認爲嬰幼兒什麼都不懂,其實,他們有自己的語言,自己的認知,也需要爸爸媽媽的心理教育與輔導。研究表明:0~3歲,是寶寶心理教導的最敏感時期,也是決定寶寶一生的心理和品行的塑定期。家長如果能準確瞭解寶寶的心理需求,並加以教導,對寶寶的身體和身心健康大有好處。

《與寶寶心靈對話——瞭解才能更好地愛》:第一章 父母是寶寶最好的心理老師

  第一節:別以爲寶寶吃飽睡足就行了

  1、其實寶寶一出生就有心理需求

寶寶來到人間,從落地的那一刻起就開始接受人類社會的教育,慢慢地,將由一個“生物人”轉變成“社會人”,有着作爲人的種種心理活動。所以,作爲爸爸媽媽不只是在生理上讓寶寶吃好、睡好、生活有規律、乾淨健康就行了,還要懂得滿足寶寶的心理需求。那麼,這麼小的寶寶會想什麼呢?他們有哪些心裏需求呢?

  ◎ 想看到爸爸媽媽親切的笑容

寶寶希望每一天都有一個很好的開端,早上一醒來映入眼簾的就是熟悉的喜歡的家人的笑臉,聽到 “寶寶早,太陽公公和寶寶一起起牀啦!”的親切問候,寶寶的心情會非常的愉快。另外,2歲以後寶寶可以和爸爸媽媽同桌進餐了,早餐這段時間雖然短暫,但是在爸爸媽媽親切的笑容中,寶寶能感受到歡快和親切,極大地滿足寶寶的心理需求。

然而,很多時候不少上班族的爸爸媽媽只顧自己趕時間,遇到寶寶起牀遲了,上班要遲到時,便會心情不好,對待寶寶的動作和語言難免粗魯甚至粗暴,不是嘴裏催着寶寶“快!快!快!”就是抱怨寶寶“拖拖拉拉,害得我上班遲到!”這樣慌張糟糕的開始,讓寶寶感受到的不是親切而是煩躁,看到的不是期待的笑臉,而是緊張厭煩的表情,這樣,寶寶受到不良刺激後,會情緒消極,心裏不安,影響寶寶一天的正常情緒和生活。

  ◎ 想和爸爸媽媽交流的迫切渴望

0~3歲的寶寶由於對世界的認識還是一知半解,加上自身活動的限制,因此,特別依賴父母,非常想和爸爸媽媽說話、交流。但是有的爸爸媽媽總是很忙,又要工作又要做家務,有的還得學習、娛樂,常常只顧及寶寶生活上的需求,覺得讓寶寶吃好、睡好就行了,不把寶寶的情感需求放在心上。當寶寶拿着玩具要爸爸媽媽一起玩時,聽到的總是這樣不耐煩的回答:“自己玩去,別打擾我。”甚至罵寶寶:“真煩人,沒看到我正忙着嗎?”一心想和爸爸媽媽親近,結果卻受到這樣的冷遇和不歡迎,寶寶肯定會覺得委屈、沮喪、難過,發脾氣哭鬧就在所難免了。所以,寶寶哭鬧的時候不要一味地埋怨寶寶不乖,也要想想原因是不是出在自己身上。

如果爸爸媽媽和寶寶交流少,對寶寶各方面能力的培養都是不利的。比如,這個時期正是寶寶學習語言的高峯期,寶寶如果得不到充分的交流,他學不到詞彙,理解不了大人的話,會影響寶寶對語言的學習。另外,和爸爸媽媽交流少的寶寶,內心會比較孤僻、孤獨、內向,不利於寶寶良好性格的形成。

  ◎ 爸爸媽媽要滿足寶寶的心理需求

爸爸媽媽無論什麼時候對寶寶都要親切、耐心,不要把不好的情緒在寶寶面前展露,給寶寶樹立一個好的榜樣,給他提供一個好的環境。

爸爸媽媽離家上班時,要擁抱寶寶,或親吻寶寶,和寶寶皮膚接觸,說上幾句鼓勵的話,微笑地和寶寶說再見。清晨的這段時間,爸爸媽媽的笑臉和關心會給寶寶的一天帶來新的氣息和良好的情緒。

爸爸媽媽下班回家後,應該花一點時間聽聽寶寶的述說和提問,爲寶寶念念兒歌、講講故事、唱唱歌,或和寶寶做遊戲。這些活動花費的時間並不多,卻可以讓寶寶的心理得到極大的滿足,同時,爸爸媽媽也可以藉此輕鬆一下,調劑一下勞累一天的身心。

  溫馨提示

滿足寶寶的心理需求,讓寶寶在愉快、健康的心情中生活,才能更好地培養寶寶的語言能力、社交能力、思維能力,有利於寶寶健全性格和良好心態的養成,促進寶寶健康快樂地成長!

  2、寶寶也需要你的尊重

看到這個標題有些家長也許要笑了:“對待寶寶,滿足他吃喝,好好撫養他就行了,還需要什麼尊重?”真是這樣的嗎?面對幼小的寶寶,是把他看成被動地吃飽喝足就行了的接受者,還是看成和成人一樣渴望主動運用自己能力去控制與支配環境,需要精神交流和智力發展的獨立的人?爸爸媽媽不同的態度,也決定了不同的教育方案,更是決定了寶寶的未來是成爲一個時刻受到環境壓制的被動者,還是時刻能夠控制外界環境的主動者。

所以,從寶寶一出生就選擇尊重他吧!

  ◎ 寶寶也需要尊重

專家研究發現,寶寶一出生就對外部世界充滿了學習精神,不斷地發展自己的能力去認識、瞭解這個世界,並學習控制環境達到滿足自己需要的目的。比如,寶寶會用哭聲表示自己的不滿、不舒服和與人交往的慾望,會用伸手蹬腳等動作逐漸發展自己對外界的理解和感知能力。他們與成年人一樣,都在日復一日地發展自己的能力,從而更好地適應環境,更好地生存。

另外,寶寶雖然小,但是他們也有自己的人格尊嚴,一旦他感受到自己的人格尊嚴受到侮辱或者輕視,心裏就會產生不愉快的情緒,更可怕的是寶寶萬一喪失了人格尊嚴的需求,更會後患無窮。

所以,作爲爸爸媽媽要尊重你的寶寶。寶寶從小受到尊重纔會產生自尊心,長大後也更會懂得尊重別人,那麼,寶寶將會生活得更愉快,身心得到更健康的發展。

  像尊重成年人一樣尊重寶寶

家中應該有民主氣氛,爸爸媽媽要寶寶幫忙做事時應該用商量或請求的語氣,不要強迫命令。當寶寶做完事情的時候要對他說“謝謝!”爸爸媽媽自己做錯事了或者說錯話了,也要勇於承認錯誤。若不小心錯怪或冤枉了寶寶,要及時向寶寶道歉。

寶寶難免會有失誤、做錯事的時候,或者有不能令人滿意的行爲習慣,爸爸媽媽應該循循善誘,幫助寶寶改正不足和錯誤,而不是當着衆人的面指責、議論、批評寶寶,說他笨、不乖、喜歡打人罵人等,這樣只會強化寶寶的不良行爲,也會傷害寶寶的自尊心。

不要把寶寶當成玩物,有意識無意識地隨便戲弄寶寶,比如,寶寶反應遲鈍一點就罵寶寶“笨蛋!”“無能!”看寶寶長得瘦瘦小小就叫他“小瘦猴”;寶寶長得白白胖胖就叫他“小胖豬”;在別人面前說寶寶的一些糗事,讓別人娛樂等,這些都是對寶寶不尊重。對寶寶不尊重會讓寶寶覺得自己受冷落了,或自己做得不好,從而導致寶寶產生自卑心理,甚至有的還會導致自閉症,一旦寶寶覺得自己的想法和建議得不到尊重,他可能會把自己封閉起來。

  溫馨提示

寶寶的自尊是通過父母對寶寶的尊重培養出來的,就像西方國家父母的教育方式,他們不僅認真傾聽寶寶說話,還要蹲下來和寶寶眼睛對視,使寶寶感到友好和尊重,儘可能讓寶寶避免“低人一等”的感覺。

  3、寶寶也要有“獨立空間”

0~3歲是人一生中的關鍵時期,一個人的性格、價值觀、個性、生活習慣、人際關係等都和這個時期的發展有密切關係,而寶寶這個時期的發展除了和遺傳、學習等因素有關,生活空間的影響也是至關重要的。讓寶寶擁有自己的房間,會讓寶寶對家有一種歸屬感,有益於建立寶寶的自我意識,瞭解自己的重要性。所以,一個舒適的、量身定做的嬰兒房是爸爸媽媽送給寶寶最好的禮物。

  那麼,寶寶的房間佈置有什麼講究呢?

  安全第一

這時期的寶寶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很容易發生意外,爲了安全起見,進行房間設計時就要處處留心了,比如,窗戶設護欄,傢俱採用圓弧收邊的,儘量避免棱角的出現,電源要安裝在寶寶夠不到的地方,如果選擇高牀一定要有護欄等等。

  自然最好

寶寶房間用品的配置最好以適合寶寶天性的柔軟、自然素材爲主,比如地毯、壁布、原木等,這些材料價格適中,耐用,可以很好地營造舒適的睡臥環境。

寶寶房間的傢俱要小巧、質樸、簡潔、新穎,同時還要有寶寶喜歡的裝飾品位。小巧適合寶寶的身體特點和活潑好動的天性,同時還可以爲寶寶多留出一些活動空間;質樸,可以培養寶寶真誠樸實的美好品德;簡潔,符合寶寶純真的性格;新穎,可以激發寶寶的想象力。比如,如果寶寶喜歡藍色,爸爸媽媽在窗簾或者牀上用品的選擇上就可以用藍色的天空圖案。

  色彩明亮活潑

寶寶房間的色彩要亮麗、鮮豔、明快,以偏淺色調爲佳。活潑、豔麗的色彩有利於塑造寶寶開朗健康的心態,還能改善室內亮度,形成明朗親切的室內環境。身處其中,寶寶會有安全感。另外,粉紅、淡藍色、淡綠色都是很好的牆面裝飾色彩,太過亮麗的色彩只適合局部使用。配色的話,淡粉配白、淡藍配白、土黃色配淺棕等,會顯得活潑多彩,符合寶寶幻想中斑斕瑰麗的童話世界。

  照明充足

寶寶房間的照明度一定要比成人房間的照明度高,合適充足的照明可以讓房間溫暖,有安全感,有利於寶寶消除獨處時的恐懼感。燈光可以採用整體和局部兩種方式佈置,當寶寶玩耍遊戲的時候,用整體燈光照明,當寶寶畫畫、看圖時可選擇檯燈等局部照明。此外還要在寶寶的房間裏安裝一盞低瓦數的夜明燈或在其他燈具上安裝調節器,方便寶寶夜間醒來照明。

  可重新組合,具有發展性

設計寶寶的房間時,應該考慮到房間可隨時調整的可能,空間屬性應該是多功能、多變的。這裏就要求爸爸媽媽們對傢俱的選擇不妨選擇易移動、組合性高的,方便隨時重新調整。傢俱的顏色、圖案或小擺設的變化有利於增加寶寶的想象空間。另外,不斷成長的寶寶,需要一個靈活舒適的空間。選用看似簡單,卻設計精心的傢俱,是保證房間隨着寶寶不斷“長大”的最爲經濟、有效的辦法。

  溫馨提示

當爸爸媽媽和寶寶同牀睡了一兩年之後,突然覺悟該讓寶寶獨睡時,寶寶未必肯或者有恐懼心理。即便如此,爸爸媽媽也應該趕快行動起來,因爲寶寶越大分牀的難度也就越大。針對大寶寶獨睡,提供一個過渡期新招——睡上下組合式的童牀。現在市場多有售一種組合式的兒童牀,有上下鋪,而且樓梯處還可以擺放寶寶的各種玩具。在寶寶獨睡過渡期的時候,父母睡下寶寶睡上,這不僅可以給寶寶一個安全的心理過渡,你也可以重溫睡上下鋪的時光,而且這種牀非常實用,時效性很長,當爸爸媽媽漸漸淡出寶寶的房間時候,那個上鋪也能成爲寶寶玩具的家哦!

  4、給寶寶一個溫馨、健康的家庭環境

俗話說得好,爸爸媽媽是寶寶的影子。爸爸談吐粗魯,出口成“髒”,兒子往往也會油嘴滑舌,髒話連篇;媽媽喜歡打扮,虛榮心強,女兒往往也喜歡打扮,虛榮心強。別忘了“父母是寶寶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既是搖籃教育也會是終身教育,爸爸媽媽的品德修養,文化水平及家庭環境等條件對寶寶的身心成長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響。所以,一個溫馨、健康的家庭環境是培養寶寶優良性格、品德、素質的重要原因之一。

  寶寶需要一個和睦的家庭環境

家庭環境是薰陶寶寶性格特徵的熔爐,溫馨、健康的家庭環境是寶寶幸福的搖籃,寶寶要生活在爸爸媽媽恩愛,家裏人人和睦、互相尊重的環境裏,身心才能獲得健康發展。

如果爸爸媽媽不和,家裏的人常常發生矛盾,行爲粗魯、出言不遜,就會讓寶寶感到擔憂、緊張、害怕;或者由於心情不好,把怨氣發在寶寶身上,把寶寶當成“出氣筒”,更會讓寶寶感到委屈、不知所措。特別是那些矛盾深化到鬧離婚的爸爸媽媽,他們爲了爭奪寶寶,用寶寶喜歡的東西引誘寶寶站在自己的一邊,這樣會讓寶寶分不清是非,無所適從,易形成虛僞、自私、說謊、見風使舵的壞性格,嚴重影響了寶寶的身心發展,還會使寶寶的心靈受到創傷。

  良好的家庭人際關係,是寶寶終生受用的財富

家中夫妻關係、婆媳關係、兄弟姐妹關係等對寶寶性格品質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響。這時期寶寶辨別是非的能力比較弱,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需要家人的積極引導,寶寶也往往以家人的行爲舉止爲榜樣。如果家人之間矛盾重重,天天戰爭不斷,勢必影響到寶寶的言行,讓寶寶感受到不愉快的同時,也會讓寶寶對家失去歸屬感,變得自閉、自私、消極等。

  爸爸媽媽也要規範自己的行爲

爸爸媽媽之間要互相尊重、恩愛,不要在寶寶面前爭吵,說髒話或議論別人的是非。家庭裏的任何人,都必須帶着微笑和一顆溫暖的心去愛家裏的其他人,家中尊重、孝敬老人,兄弟姐妹寬容互助,夫妻之間理解信任,是家庭氛圍和諧融洽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家庭關係的催化劑、潤滑劑和黏合劑。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寶寶纔可能獲得穩定、溫馨的家庭幸福,形成熱情、開朗的性格,並從中學習到關心、信任和奉獻。

家人之間要善於溝通。溝通,是關心彼此內心世界的一種方式,也是營造和諧、融洽家庭關係的一種途徑。溝通適用於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家裏有什麼大事小事,成員之間有什麼誤會,個人有什麼疑難問題,都可以開誠佈公地進行溝通、解決。家人還要注意和寶寶的溝通,坐下來聽寶寶傾訴,跟寶寶交流。給寶寶的關注、尊重,可以幫助寶寶寶寶形成大膽、自信、既不屈服權威又尊重別人的良好性格。

優化家庭語言,建立寬容活潑的家庭語言風格。對寶寶說話的時候,爸爸媽媽應該改掉那些命令式、強制性的語言,因爲這樣的語言會讓寶寶感覺生活在一個被壓制的氛圍當中,長此以往不僅造成家庭關係緊張,還會影響寶寶的成長。爸爸媽媽要改用“好不好?”“應不應該?”“可以不可以?”……這樣的商量語氣。不久,爸爸媽媽就可以發現,這樣的詞彙用多了家庭氛圍也變得越來越好了。

  溫馨提示

爸爸媽媽想要給寶寶營造一個溫馨健康的家庭環境,可以制定相應的家庭制度,包括家庭分工和協作、家庭公約、家庭會議等。一套完善的家庭制度會讓家庭生活變得井然有序,團結友愛。

  家庭育兒小提示:和寶寶一起親近大自然

當寶寶快1歲時,就會開始對外界感到好奇;當寶寶會走路的時候,爸爸媽媽可以先帶他在陽臺上看看綠樹,接觸自然光;1~2歲時,寶寶就能認一些圖畫,開始瞭解物體的意義,這時可以帶寶寶到自然環境中,讓寶寶親眼目睹一些東西,加深對事物的認識;2~3歲時,語言表達、詞彙能力已經增強許多,但爸爸媽媽千萬不要強迫寶寶去強記自然界的東西,而應讓他自己發掘自然中他感興趣的部分。

  帶寶寶親近大自然,爸爸媽媽要注意以下幾點:

適齡,每個年齡段的寶寶對大自然的感受都不一樣。在寶寶0~1歲的時候應該讓寶寶有進入大自然的機會與經驗,同時爸爸媽媽要加強保護;1~3歲的時候,寶寶已經有了行動能力,可以讓寶寶和自然做些簡單的接觸,比如,讓他自己去碰碰小草,聞聞花香等。

隨性,帶着寶寶親近自然應該隨着寶寶的性格,看寶寶的狀態和反應,不強迫寶寶做他不喜歡做的事情。

適能,寶寶的體力不是很好,而且他也不會意識到自己的體力已經透支,爸爸媽媽要留心寶寶的體力和耐力,並提供一些防護措施讓寶寶安心地探索大自然。比如,當發現寶寶注意力不集中,走路容易跌倒,或吵鬧不休的情況時,就應該讓寶寶適當地休息一下,抱一下他或讓寶寶坐在推車上休息。

  第二節:把握好寶寶情緒管理的黃金時期

  1、別讓恐懼降臨在寶寶身上

恐懼是人類最原始、最基本的情緒,這種本能情緒從寶寶一出生便如影隨形般開始了。恐懼本來是人類企圖逃避或擺脫某個情境時產生的情緒體驗,但是對寶寶而言,因爲太小,缺少處理各種情境的經驗和能力,從而表現出恐懼的情緒反應,可以說恐懼是寶寶常見的心理狀態。那麼,到底是什麼東西讓寶寶恐懼了?如何幫助寶寶趕走這些恐懼呢?

陌生人是寶寶的第一敵人

對0~3歲的寶寶而言,任何不熟悉的面孔對他們來說都意味着危險和威脅,所以怕生是大多數寶寶都會經歷的一個階段。不過怕生這個現象會慢慢隨着寶寶的成長得到緩解直至消失。

對待怕生的寶寶,爸爸媽媽要尊重他,如果他不想讓別人抱就不要勉強,爸爸媽媽可以將寶寶抱在自己的懷裏。在寶寶離陌生人一定距離的情況下和陌生人聊聊天,讓寶寶漸漸地適應陌生人,一點點地去接受。平時可以帶着寶寶多出門玩耍,主動和左鄰右舍打招呼,讓寶寶有更多機會接近陌生人,消除對陌生人的恐懼心理。

  黑暗中會有怪獸

3歲前的寶寶有一種獨特的心理——泛靈心理,在他們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有生命、有意識的,在這種心理的驅使下,寶寶會對黑暗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恐懼。加上寶寶很難區分現實和虛構,往往把故事、畫冊中經常出現的猛獸、怪獸與現實生活混淆,還有一些爸爸媽媽用不正確的方法教育寶寶,比如用鬼怪嚇唬寶寶等,讓寶寶對黑暗更加恐懼。

要克服寶寶的怕黑心理,如果寶寶還小,爸爸媽媽可以晚上陪伴寶寶,直到他睡着,並在離開寶寶房間的時候亮一盞小燈;寶寶大一點時,爸爸媽媽可以領着寶寶在黑暗的房間裏做找東西遊戲或玩捉迷藏,讓寶寶在遊戲中忘記對黑暗的恐懼,幫助寶寶克服恐懼心理。

  這麼大的聲音一定是可怕的東西發出來的

0~3歲的寶寶對聲音比較敏感,較大的聲響會讓寶寶感到恐懼,如聽到鞭炮聲、警笛、打雷聲等都會被嚇到。

寶寶因爲噪聲感到害怕時,爸爸媽媽應該馬上抱起他給他安撫,還要給寶寶解釋原因,並用溫柔的話語安慰寶寶,鼓勵寶寶,平時可以經常讓寶寶接觸這些聲音。

  媽媽不見了

寶寶的分離焦慮,即被遺棄感大約會在出生10個月以後出現,1~2歲的時候達到高峯。這時期的寶寶不懂得離開的人依舊存在,以爲凡是看不見的東西就會永遠消失,所以媽媽稍微離開一會就會嚇得大哭。

所以,爸爸媽媽要在寶寶分離焦慮形成之前就開始訓練寶寶學習適應和爸爸媽媽之間的短暫分離,每次爸爸媽媽離開的時候都要和寶寶道別,並明確告訴寶寶要去哪裏,以寶寶能理解的方式告訴他什麼時候回來,不管寶寶懂不懂都要堅持這樣做。

  小貓小狗也會咬人、吃人

0~3歲的寶寶處於智力迅速發展階段,思維非常活躍,想象力也很豐富,在他們眼中,可愛友善的小動物們隨時都可以變成咬人、吃人的怪獸,因此,他們面對動物時會有危險感,加上一些爸爸媽媽總是用小動物恐嚇寶寶,說寶寶不聽話就會被小狗叼走什麼的,更加劇了寶寶對動物的恐懼心理。

想要消除寶寶對動物的恐懼,爸爸媽媽首先不要用動物威脅恐嚇寶寶,避免讓寶寶想象出動物的兇相。然後,給寶寶買一些動物毛絨玩具,先讓寶寶接觸玩具,再去接觸活生生的動物。當然,爸爸媽媽還可以和寶寶一起餵養動物,觀察動物,在寶寶感到足夠安全的情況下,讓寶寶撫摸動物,消除寶寶對動物的恐懼感。

  溫馨提示

寶寶害怕時,第一時間便會向爸爸媽媽傾訴,哪怕他的“恐懼點”再荒誕可笑,爸爸媽媽都不應該生硬地勒令他不許哭、說他是膽小鬼、在日後寶寶不聽話時以此嚇唬他等。正確的做法是耐心地安撫寶寶,解釋一些生活中的科學常識,而不是簡單地用“世界上根本沒有怪獸”之類的語言敷衍寶寶。取得寶寶的信服十分重要,不僅可以讓寶寶接觸科學原理和知識,還能讓寶寶相信爸爸媽媽的力量可以保護自己,恐懼感也會自然隨之消失。

  2、當寶寶無理取鬧時別隻有打罵

有了寶寶之後,家中會多出很多的歡聲笑語。但是,寶寶不是一直都那麼乖的,有時也會耍耍小性子,無理取鬧,某些時候還會讓爸爸媽媽忍無可忍。其實寶寶都是用右腦思考的,他們的大腦還沒有發育成熟,只是完成了右腦“看”和“認識事物”的任務,卻沒有完成左腦用語言表達感受的任務,他們越生氣,左腦就會越關閉,越只能原始地用本能表達。比如,哭泣、尖叫、踢打等。這時,爸爸媽媽對寶寶只有責罵是不對的,打罵能在當時制止寶寶的無理取鬧,但是不能阻止這些不好行爲的反覆發生。那麼寶寶到底爲什麼無理取鬧呢?爸爸媽媽應該怎麼做呢?

  寶寶也會“怒髮衝冠”

兒童心理學家認爲,2~3歲的寶寶中有60%~80%的寶寶經常發怒,有的甚至每天發怒數次。發怒的原因是因爲寶寶喜歡上了一樣東西想擁有它,特別是在公共場合或超市裏。這時,如果爸爸媽媽不能滿足寶寶,寶寶就會生氣,踢打,往往令爸爸媽媽頗爲尷尬。

這時候,爸爸媽媽一定要冷靜,不要高聲呵斥寶寶,不理睬寶寶的怒氣,並將寶寶帶離現場,當寶寶怒火平息下來再向他解釋爲什麼不能得到他想要的。

  “哭”是寶寶的拿手絕活

寶寶很聰明,他知道“哭”這種惱人的聲音一定可以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並讓他們屈服,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所以,每當寶寶喜歡錶現自己,引起別人注意或希望得到什麼東西的時候他就會使出這一招,並且屢試不爽。

兒童心理學家認爲,如果爸爸媽媽讓寶寶通過某些行爲能夠達到他預想的結果,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在縱容寶寶的這種壞習慣。面對寶寶的這種行爲爸爸媽媽應該忽視他,或者把寶寶擁入懷中問他其他的問題,比如說:“寶貝,新買的玩具哪裏去了?”來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寶寶的天性愛打架

攻擊是寶寶的一種天性行爲,對0~3歲的寶寶來說,由於缺乏面對面交流的技巧和語言表達能力,加上年幼,他們還不能理性地表現自己,爲了引起別人的注意,他們往往通過打架的方式表現自己,特別是當他看到爸爸媽媽因爲他們的行爲感到震驚時會覺得非常有趣。

這時,爸爸媽媽要勒令寶寶停止這種行爲,然後帶寶寶離開現場,並告訴寶寶這種行爲是不對的,不能接受的,要告訴寶寶打架這種行爲會傷害別人,是不好的行爲。

  屏氣也許是寶寶的“惡作劇”

當寶寶憤怒異常時,爲了引人注意,或表現自己,往往會掙扎着屏住呼吸,這時寶寶可能因爲缺氧嘴脣、臉頰發紫,甚至導致暫時的昏迷。看到寶寶這樣,爸爸媽媽一定會心急如焚,滿足寶寶的心願。寶寶從中獲得了預想的結果,以後可能就會常常使用這一招來要挾爸爸媽媽。

其實屏氣對寶寶的健康沒有什麼明顯的不利後果,爸爸媽媽不用太擔心。遇到這種情況時,先要沉着冷靜,讓寶寶知道你理解他的感受,同時要以充分的理由告訴寶寶他不能實現願望的原因。

  寶寶也會挑釁

0~3歲的寶寶開始有了自我意識,他發現自己可以對外界施加影響,於是會盡自己所能地增加這種影響,最常見的行爲就是對爸爸媽媽說“不!”“不可能!”這也會成爲寶寶的口頭禪,是寶寶新產生的獨立性的表現,是寶寶成長的一個正常階段。

這時,爸爸媽媽的應對策略就是向寶寶提出很難直接拒絕的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將是非題改成選擇題,比如爸爸媽媽可以問寶寶喝牛奶還是喝豆漿,而不是直接問寶寶喝不喝牛奶。

  溫馨提示

0~3歲的寶寶很矮小,也很脆弱,又不太會說話,爸爸媽媽必須留意寶寶的聲音、面部表情及肢體語言的變化,更好地掌握寶寶的情緒,知道寶寶的感受。只有讓寶寶知道爸爸媽媽能明白他要幹什麼,才能夠得到他的信任。

  3、寶寶與心愛的東西分手時傾聽他的情感

現實中寶寶常常因爲心愛的玩具被弄壞或者不見了,傷心哭泣,還會哭鬧不已,沒有經驗的爸爸媽媽對此手足無措,不知道該拿寶寶怎麼辦,或者只是覺得寶寶很可笑,爲了那麼件不值錢的小玩意就大哭大鬧的。那麼,爸爸媽媽有沒有想過寶寶的價值觀和成人有着怎樣的差異?面對失去心愛東西的寶寶,爸爸媽媽該如何安慰他呢?

  寶寶有自己的價值觀

寶寶的價值觀和大人不同,特別是0~3歲的寶寶,他們對時間和金錢的價值沒有任何的意識,因此寶寶判斷一個東西有沒有價值不會以時間和金錢來衡量。一件只花十幾元的小玩具,可能在寶寶眼中是最漂亮、最美好的,一旦壞了或者丟了就會悲傷不已,這種悲傷不亞於大人一下子失去價值百萬的東西時的感受。

而很多爸爸媽媽不明白寶寶的這種心理,當寶寶因此哭鬧時只會對寶寶說:“乖寶寶,這只是不值錢的小玩意,明天再買一個新的給你。”這樣的言語安慰對寶寶而言是不起作用的,無法讓寶寶感覺到爸爸媽媽理解他內心的痛苦,使寶寶的不良情緒無法得到有效地釋放,還會讓寶寶對爸爸媽媽產生疏離感。

  請聽聽寶寶的心裏話

當寶寶失去自己心愛的東西,感覺到非常難過傷心的時候,爸爸媽媽別再說什麼再買個東西賠償他,而是要用“寶貝乖,告訴媽媽你現在心裏的感受。”“看到你這樣傷心,媽媽也很難過。”……這樣的話給寶寶肯定的感覺,從而引導寶寶說出他內心的感受,很好地疏導寶寶的情緒。等寶寶情緒穩定後你就可以再用其他方式來安慰寶寶了。

同時,這也是給寶寶解釋一些道理的最好時機,比如爸爸媽媽可以告訴寶寶下面的這些道理:

1.世界上所有美好的東西都會有失去的一天,好好珍惜和它在一起的美妙時光就好了。

2.在心愛的東西離開自己後,把那段回憶好好地保存起來,放在心裏不讓回憶丟失就是對心愛的事物作了最好的交代,可以讓自己以後變得更加快樂。

不管寶寶能不能明白爸爸媽媽的意思,至少這樣溫柔的話語能讓寶寶體會到爸爸媽媽對他們的關心,更容易讓寶寶接受。而且從小向寶寶灌輸這樣的思想,更有利於寶寶正確價值觀的形成,讓寶寶在正確的引導下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溫馨提示

當寶寶失去心愛的東西時,爸爸媽媽別再承諾給寶寶重新買一個,或者嘲笑寶寶的行爲。承諾給寶寶再買一個,會讓寶寶認爲得到一個東西太容易了,從而不懂得珍惜。這樣對寶寶以後的成長非常不利,有可能會讓寶寶成爲一個自私自利,不懂感恩的人。

  3、無名火別燒到寶寶身上

爸爸媽媽們是不是有這樣的經歷,下班回家後本來已經很煩很累了,但是寶寶偏偏要纏着你陪他玩,給他講故事;或者當爸爸媽媽正在爲某件事心煩意亂的時候,寶寶偏偏要去橫插一腳,不是把這個東西絆倒了,就是要你給他整理玩具……面對這種情況,很多爸爸媽媽都會對寶寶大發雷霆,把無名火燒到寶寶身上。那麼,當爸爸媽媽這麼做時會對寶寶產生什麼影響呢?

  無名火只會助長寶寶產生自卑心裏

寶寶需要爸爸媽媽及時的鼓勵和肯定,這樣他的自信心、自尊心纔會不斷地增長,真正成爲一個有自信和自尊的人。如果爸爸媽媽無故對寶寶發火,會讓寶寶覺得一定是自己沒做好爸爸媽媽才這麼生氣,才這麼討厭他,時間長了會使寶寶產生自卑感。

另外,爸爸媽媽是寶寶的第一任老師,是寶寶最親近的人,同時也是寶寶認識自己的第一面鏡子,如果寶寶在家中老是因爲爸爸媽媽發火得不到認同就會自卑,沒有自信,從而不願意與人交往,時間長了就會形成孤僻的性格。不合羣,沒有朋友,在精神上感到無聊寂寞,沒有團體觀念,這種性格對寶寶走向社會是非常不利的,會無法讓寶寶很好地融入到以後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中。

  做溫和的爸爸媽媽

身在職場的爸爸媽媽,經常會被工作生活緊逼,身心疲憊,煩躁,容易發脾氣。面對寶寶的纏鬧,能始終保持溫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旦脾氣上來,忍不住就對寶寶爆發了。當對寶寶發完脾氣後,自己往往也會非常自責、愧疚。那麼,爲了寶寶的健康成長,爸爸媽媽在寶寶面前要怎麼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呢?

冷處理,無論寶寶怎麼哭喊,就是沉默不語。有時候爸爸媽媽的沉默不語對寶寶也是一種威懾,說不定比發火還有用。所以在自己容易生氣的時候,讓自己以“冷處理”的方式避其鋒芒,可以讓自己慢慢冷靜下來,心情平和的時候再和寶寶交流,這樣不至於在火頭上讓寶寶有受傷的感覺。

轉換環境,用微笑去面對寶寶。當爸爸媽媽感覺自己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讓自己想想開心的事或放鬆一下心情。比如,找一個安靜的地方聽聽音樂,或想點好玩的事來調節心情。實在想發脾氣就趕緊讓自己轉移注意力,或者讓家裏其他人來看寶寶,自己出去透一下氣,很快氣就可以消了,自己感覺輕鬆了再回家,這裏要提醒一下,發泄完以後一定要保持微笑,這樣纔不會把壞情緒帶給其他人。

另外,心情不好的時候,還有幾點需要注意一下,儘量不要開口,一開口可能就會得罪人,一定要開口的話就讓自己深呼吸一下,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也可以給自己找一個發泄的方式,在外面發泄完了再解決問題。

  溫馨提示

很好地控制脾氣也是給寶寶一個好的榜樣,寶寶對自己情緒的控制能力比較差,他們也會時不時地發小脾氣,爸爸媽媽的自制可以幫助寶寶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學會理解他人,讓寶寶養成積極、豁達的性格。

  4、成功應對寶寶“三期煩惱”

寶寶如約問世,對於很多新爸爸媽媽來說可能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在陪伴寶寶的漫長歲月裏煩心事可就多了。就說出生後的第一年,有三個階段會讓爸爸媽媽們煩惱不堪。那麼,這三個階段是什麼呢?爸爸媽媽們應該如何應對呢?

  寶寶日夜顛倒期

很多寶寶出生後作息時間完全顛倒,白天酣暢入睡,晚上則精神十足,這讓身在職場的爸爸媽媽常常覺得筋疲力盡,無可奈何。因爲,寶寶原先在媽媽肚子裏的時候都是黑暗世界,沒有機會去適應晝夜的循環,加上睡眠調節功能尚未成熟,只要自己吃得飽,睡得好,被窩乾燥、暖和就心滿意足了,根本不去在乎是白天還是黑夜。

爸爸媽媽想要解決這一難題,可以試一試以下幾招:白天儘量逗寶寶玩耍,減少寶寶白天的睡眠時間;最好在睡前半小時到一小時時間裏給寶寶洗澡,這樣可以使寶寶放鬆,易於入睡;調整寶寶喝奶的時間,適當提高寶寶睡前最後一次的牛奶濃度,並增加奶量,還要減少寶寶睡後喝奶的次數,以免干擾寶寶睡眠。如果寶寶夜裏鬧着要喝奶,可以用開水代替牛奶,慢慢戒掉寶寶半夜喝奶的習慣。

  寶寶長牙期

一般來說寶寶在出生後五六個月便進入長牙期,這期間,寶寶流口水頻繁,還時不時地將手伸入口中,津津有味地吮吸,甚至還會咬衣被。情緒上寶寶也變得比較暴躁,不容易安撫,常常讓爸爸媽媽手足無措。

其實爸爸媽媽不用這麼緊張,做好以下幾點就可以很好地幫助寶寶度過這個時期:餵食以後做好清潔,可以用乾淨的溼紗布或手帕將寶寶牙齦清理乾淨(由於寶寶牙齦很嬌嫩,清潔時一定要輕柔。到了長牙後期,可以使用那種小頭、軟毛的牙刷給寶寶刷牙。)寶寶進入長牙期後喜歡“一試鋒芒”咬咬硬的東西,爸爸媽媽不妨給寶寶一些磨牙的東西,比如可以將蘋果、胡蘿蔔或其他稍微硬點的果蔬切成條,讓寶寶咬咬,鍛鍊鍛鍊牙齒;寶寶進入長牙期後,往往情緒不穩定,爸爸媽媽要適時呵護與關懷,讓寶寶感覺溫暖、舒適,減少脾氣暴躁的發生;定期抱寶寶到醫院牙科做牙齒檢查,瞭解寶寶長牙的情況,並向醫生請教保護寶寶牙齒的辦法。

  寶寶厭奶期

寶寶的厭奶,大多發生在寶寶出生6個月之後,也有提前到4個月左右的,厭奶現象一般持續一到兩週的時間。主要因爲寶寶逐漸對周圍環境產生好奇,對吃奶之事分心,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吃膩了單一的食物,加上4個月之後爸爸媽媽開始給寶寶添加輔食,寶寶可能因“喜新厭舊”,變得不再鍾情於吃奶。這段時間,媽媽每次給寶寶餵奶就像打仗一樣,奶嘴一放進寶寶的嘴裏,他就號啕大哭,奮力掙扎,好不容易吃上了,可沒吃幾口就會吐出奶嘴又開始哭。此外,寶寶還顯得很煩躁,常常使勁嚷嚷等。

這時候爸爸媽媽要注意了,不要隨意更換牛奶,因爲寶寶已經習慣了所喝的牛奶口味,如果換了新品種,容易引起寶寶的反感而“絕食”;有的寶寶因爲吃膩了單一的食物而厭奶,爸爸媽媽不妨在食物的種類上做點小文章,比如,寶寶已經吃了一段時間的輔食,媽媽可以往食物裏添加胡蘿蔔、瘦肉、青菜、蛋黃等,在顏色上下點工夫,讓寶寶更好地接受食物;營造良好的進食環境,良好的環境包括:亮度適當、光線柔和、安靜,並注意驅除有害氣味或強烈刺激性的氣味等;提供營養足夠的替代品,比如寶寶不喜歡喝富含鈣質的牛奶,可改成其他含鈣的食物替代品,如骨頭湯等。

  溫馨提示

這三個時期是寶寶情緒比較煩躁的時期,往往也讓爸爸媽媽們很爲難,但是這三個時期把寶寶教育好了,不僅可以讓寶寶身體更加健康,還有益於培養寶寶良好的習慣,比如規律作息,不挑食等。

  家庭育兒小提示:發泄發泄——寶寶也有煩躁期

專家指出兩歲是人生第一個反抗期,1~2歲的寶寶行動和思維正在逐漸成熟,並慢慢開始對自己的行爲有一定的見解,也有了一定的逆反心理,逆反行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在這個階段,孩子開始學習思考問題,形成了自己的處世觀點,並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做。如果這個時期發展得好可以讓寶寶成長成一個既自主又懂事的幼兒,如果發展不好的話,則可能變得驕縱任性。爸爸媽媽使用合理的教育方法可以幫助寶寶順利度過這個敏感期。

寶寶和成人一樣有情緒變化,一樣會失望、憤怒、哀傷、害怕,這裏要提醒一下爸爸媽媽,當寶寶有了負面情緒時,宜“疏”不宜“堵”,讓寶寶適度宣泄。宣泄就是舒散、吐露心中的積鬱,讓寶寶淋漓盡致地吐露自己的憂愁、委屈、牢騷和怨恨等不快,使其達到心理平衡。

適度地讓寶寶宣泄,對他們的生理和心理都有益處。如果寶寶心中的積鬱、不快長期得不到宣泄,就會導致寶寶注意力不集中、神經失常、行爲呆板、精神不振、人際關係緊張,嚴重時還會給個人和家庭帶來危害。有些孩子長大後鬧事、出走、輕生,就是因爲不良情緒的積壓造成的。

因此,爸爸媽媽最好在寶寶不高興時先任由他盡情地發泄,等寶寶發泄完了再和寶寶溝通。另外,爸爸媽媽還要每天抽出幾分鐘時間與寶寶交心,增進感情。只有讓寶寶把你既當父母,又當朋友,他纔會向你吐露真情。和寶寶交心時,要注意兩點:爸爸媽媽要專心,談心時,爸爸媽媽最好不要一邊看電視或報紙一邊和寶寶交談,要讓彼此相對而談;爸爸媽媽要經常撫摸寶寶、親親寶寶,讓寶寶能實實在在地感受到愛,時時刻刻沐浴在愛的春風之中。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