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你知道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的需求嗎?

你知道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的需求嗎?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熊孩子”“搗蛋鬼”……往往是家長對孩子某些行爲無計可施時的一聲慨嘆。那孩子真的那麼搗蛋?真的喜歡不按常理出牌?真的那麼難懂嗎?

NO!其實孩子可以很好教,關鍵是家長要看到他們的真正需要。那麼孩子在不同年齡段有哪些需求,家長又如何可以洞察?

你知道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的需求嗎?

1、安全感的需要

關鍵字:吃手、不安

很多小孩的父母會苦惱孩子吃手。其實,最初孩子吃手,大多是想緩解他們緊張的情緒。吃手是一種他們在陌生、侷促或緊張的環境下,給自己安全感的方法。

開始時,孩子吃手是特定環境中才有的行爲,但如果我們沒有及時注意到,這個行爲就會慢慢變成孩子潛意識的習慣,而一旦成爲習慣,孩子就會在任何環境下都出現這樣的行爲。

因此,吃手這個行爲基本都是由特定環境想滿足自己安全感發展而來,遺憾的是,父母往往是在這個行爲變成習慣之後,纔想要去改變,我們可能根本沒發現,最早時孩子的吃手行爲和他所處的環境有關。

當一個小寶寶沒有辦法在父母那裏獲得安全感的滿足時,他就會自己發明出一種方法來滿足自己,我們需要懂這一點。

如果孩子吃手時,我們非常粗魯地去限制他吃手,但又沒有其他的辦法來滿足孩子的安全感的話,就是不能叫做懂孩子,我們沒有認識到孩子行爲背後的原因。

我們當然需要阻止孩子吃手的行爲,但是我們同時也需要給孩子提供一個滿足他安全感方案。

否則就變成了我們不想讓孩子上網玩遊戲,但他的生活又那麼的枯燥無聊。他白天難道就需要呆在牀上看天花板嗎?這不應該是他生活的樣子。

所以當我們沒有辦法提供解決方案的時候,我認爲我們是沒有權利給孩子說“不”的。

2、被關注的需要

關鍵字:扔東西、渴望關注

孩子到了兩歲多到三歲時,我們會發現他們有扔東西的行爲。看見桌上有東西他扔在地上,然後你幫他撿起來,啪,又扔在地上,你再撿起來他又扔在地上。

這個時候孩子的行爲,反映出的是他渴望被關注的需求。

這種需求源自於他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他希望通過這樣的行爲來指揮別人聽從於他,讓他證明自己的存在,孩子從這個時候開始成爲了一個有自我意識的人。

同時我們會發現,孩子反覆扔東西在地上讓你撿起來這種行爲,通常發生在你正在忙、和別人說話、你在看手機、看電視不理他的情況下,他們會用這種行爲習慣來表達自己內心的需求。

3、被尊重的需要

關鍵字:送玩具、不被尊重

隨着孩子的長大,他們對心理上的需求開始提高。比如說被尊重的需求。

被尊重的需求在各個年齡段都有,但是孩子的被尊重的需求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大人們往往用一句話就把孩子的這種需求抹掉了,這句話通常是“孩子年齡小,什麼都不懂,沒關係的”,說話間,我們已經抹殺掉了孩子對於尊重的需求。

比如說,我們看見孩子常年不玩的玩具,想要把它們送給別人家的孩子,我們是否會徵求孩子的同意?我們會問孩子嗎?大多數的情況下,父母可能不會問。

或者有一些小朋友來家裏玩,突然看中了你們家孩子一個玩具,小朋友在邊上大哭大鬧,一定要。這個時候作爲主人的你一定會特別的尷尬,然後可能就會順水推舟的說:“好了好了你拿回去吧。”

你在處理了尷尬的同時,你會看見身後你的孩子在用一種幽怨的目光看着你,因爲你沒有得到他的同意。這樣的事情長期以往的發生下去,孩子會離你越來越遠,因爲他內心中對於尊重的需求並沒有得到滿足。

要想和孩子有真正的心靈上的交流,特別重要的是,要尊重他們的個人隱私,尊重他們的選擇,尊重他們有權利、有時間慢慢表達自己。

4、發展的需要

關鍵字:不想學、忽視發展需要

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有不斷地發展的需求,其實有一些成年人會有這樣的經歷,當我們回母校看望老師時,當我們和父母聊起過去,我們會說“你那會兒要對我再嚴厲點就好了”,“小的時候你要是在這方面沒有放棄對我的要求就好了”。

這種感慨其實是說,處於孩子狀態的我們並沒有深刻的意識到發展的需求,而作爲監護人或者是作爲教育者的老師在最後的一刻,也沒有堅持來要求我們。他們那時候滿足的是我們內心的需要,比如吵着鬧着說不要去學英語的需要,但卻忘記了我們成長的需要。

如果我們能夠適時地激發出孩子發展的需求,孩子的狀態將會有很大的變化。

Key Word:

除了上面4種需要,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孩子還會有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家長要記住,當我們想去懂得一個孩子的時候,不管這個孩子的年齡有多大,哪怕他只是剛剛出生的嬰兒,我們都需要建立上述4個需要的思考順序,來理清楚我們的思路。

當看到孩子某個行爲,不管你是欣喜若狂,還是感到憤怒:

首先要思考孩子爲什麼要這樣做。

第二步要問自己,看到這個行爲你產生這種情緒的原因是什麼,當你甄別出來自己的情緒原因後,你的需要是什麼,然後怎麼辦。

最後,家長要問孩子的需要。而考慮孩子的需要,根據孩子成長需要得出對策,纔是我們要解決問題的方法。

特別提醒,家長想讀懂孩子的內心,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把自己瞬間的情緒和自以爲是放下。

我們在看待他人時多少會帶有一些主觀的想法,而這種自以爲是的想法,往往容易引發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誤會和矛盾。最後結果就是,你根本就不懂孩子在做什麼,也沒有辦法對他的行爲進行引導。

父母要想真正地去理解一個孩子,先要面對和理解自己的想法,當我們有勇氣解讀自己時,我們也在陪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創造了全新的自己。

這個創造是一個過程,它需要時間,需要我們一點點地學習、思考,但更重要的是它需要我們在生活中,去行動起來。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