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很多時候,孩子的“問題”是你引導出來的

很多時候,孩子的“問題”是你引導出來的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8.5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已經不記得有多少媽媽諮詢過我關於孩子吃手的問題了。

很多家長尤其是老人,覺得孩子都兩歲了還在吃手是很丟人的,總是斥責羞辱孩子。

有的家長還會按照老一套的“妙招”來暴力遏制孩子吃手,比如摸紫藥水、摸辣椒油、一吃手就打。這種方法從本質上跟豫章書院沒什麼區別。

前一種家長會發現,你絞盡腦汁苦口婆心軟硬皆施,還是不能制止孩子吃手,甚至會更嚴重。

後一種家長也許會欣喜的發現,摸辣椒油、一吃就打的方法很奏效、立竿見影,但是這種欣喜不會持續多久。因爲孩子的注意力轉移了,他可能喜歡上了枕巾、枕頭、衣服等柔軟的物品,並且無法割捨。也有的孩子會習慣性的咬筆、什麼東西都愛有意無意的放在嘴上。

研究發現,愛吃零食、愛咬指甲、嘴巴不能停的人,也跟小時候的口欲期沒有得到滿足有關。

總之,人的潛意識很強大,你的一切行爲都在它的籠罩之下。

我一直覺得,吃手的孩子很聰明,因爲他能自己發現併發明一種安撫自己情緒的方法,而不是一味的陷入恐懼和焦慮。

如果你的孩子三歲以後仍然沉迷於吃手,家長就該反思一下,孩子的安全感建設是不是有明顯的缺陷。

我們往往只看到孩子的行爲,或是喜歡找一些撇清自己責任的理由,卻屏蔽了孩子行爲背後的真正原因。

孩子吃手,往往是在抵禦害怕、孤獨、寂寞、無聊等情緒,我們大人要做的,不是急着制止孩子吃手,而是想辦法滿足他的需求和情緒。

當吃手的作用和意義不存在了,孩子自然而然的會放下手指。

這只是舉了一個很小的例子,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每一天都會面臨很多困惑和挑戰,作爲父母,每時每刻都在面臨着選擇。

人生都是一次次選擇的結果,就像你做的那些心理小測試一樣,你得到的答案,都是一步步選擇最終指引着你得到的。

同樣,你收穫一個什麼樣的孩子,也是你一次次選擇的結果。

如果你在他撕紙的時候指責他浪費,在他翻抽屜的時候嫌他搗亂,在他塗鴉的時候嫌他亂畫,在他問爲什麼的時候嫌他話多,那麼你只能收穫一個沒有好奇心沒有想象力的孩子。

如果你在他嘗試新事物的時候總是粗暴的喝止嚇唬他,在他試着自己做的時候嫌他做的不好而代替他做,看到別的孩子都會而他不會的時候又嫌他笨,在他滿懷期待的給你展示他的作品時表現的特別不屑,那麼你只能收穫一個自卑怯懦的孩子。

我們現在看到的孩子的問題,都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我們自己一步一步選擇得到的結果。

很多時候,孩子的“問題”是你引導出來的

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的行爲感到頭疼,是因爲我們侷限在了有限的認知裏。

破解的辦法不是去簡單的學方法,在表面上消除。而是要深入的瞭解自己和孩子,從本質上了解孩子的身心成長規律,從內心深處感受孩子,才能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智慧來引導孩子。而不是刻意的忍着脾氣、壓抑自己的情緒去遷就孩子。這種情況根本不可能長久,忍得久了遲早會通過轉移或爆發來尋找補償。

好的方法千千萬,關鍵不在於方法本身,而在於運用方法的人。再牛逼的方法,到了一個自身沒有安全感、孩子一哭就跳腳的媽媽那裏,都是紙上談兵。就像我的一位諮詢者,她看了很多的育兒書籍,參加了很多父母講堂,甚至還考了證書。用她自己的話,什麼道理都明白,方法也學了很多,但是一聽到孩子扯着嗓子哭,她瞬間就會心煩的要命,什麼道理都不能阻止她了。

所以說,核心不在方法,而在人!有一句話叫“你對孩子又吼又叫,還不是因爲你又窮又忙”。這句話還不準確,確切的說,應該是“你對孩子沒有耐心,是因爲你自身缺愛。”

家庭是一個系統,每個人都是這個系統的一個部件,一個部件運轉失調了,就會產生連鎖反應,最終矛盾會在孩子身上集中體現。因爲我們大人情緒低落、沒有耐心總是有理由有藉口的,而孩子有自己的執着和情緒就是有問題的。當孩子的執拗遇上了大人的情緒,很明顯,孩子就要背“有問題”這個鍋。

消除表面的症狀不是根本,接納孩子的現有情緒,找到並消除養育過程中的病根,提升養育環境的品質纔是重點和根本,所以我們大人要從三個維度來調節和改善:

一是做學習型家長,瞭解孩子的身心成長,尤其是心理髮展規律。很多時候,我們所謂的“問題”不過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經的階段,比如吃手、破壞、說“不”、追求完美、執拗。如果家長用陳舊膚淺的認知來應對孩子的這些表現,那麼“問題”就會真的成爲問題。

愛孩子的前提,首先是要懂孩子。

二是給自己和孩子一點時間。

曾經有一位媽媽諮詢我關於孩子沒自信的問題,第二天,她就問我,我昨天特意誇獎了孩子,他怎麼還是不自信呢?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今天看到的結果,不是昨天因爲你的某一句話,某一件事,才導致孩子出現這樣的表現。除了重大刺激,孩子的大部分行爲表現,都不是偶發事件所導致的,都來源於生活中的點滴積累。所以,想要改善,也絕不可能因爲你的某一個舉動突然改變而發生徹底扭轉。

你需要走出你原有的舒適區,慢慢的走到你陌生的改變區,這本身就需要很長的時間。等你的言行舉止發生了顯而易見的改變時,孩子纔剛剛開始走出原先的區域。

三是把問題的焦點收回到自己身上來。

比如有媽媽諮詢我,孩子特別愛翻抽屜翻衣櫃,讓她覺得特別的煩。

我們在處理這個問題時,可以先不急着去消除孩子翻抽屜這個行爲,可以換一個角度問自己幾個問題:翻抽屜會帶來什麼後果?我爲什麼特別反感孩子翻抽屜這個行爲?孩子爲什麼會喜歡翻抽屜呢?

答案:1、翻抽屜可能會讓很多重要的東西找不到,會讓東西雜亂無章。也有可能有危險的東西傷害孩子。2、我之所以反感孩子翻抽屜,是因爲我怕亂,我之所以怕亂,是因爲我很累,不想去收拾。另外,很有可能跟我的原生家庭有關,我的父母就不允許我把房間弄亂,如果弄亂了,會遭到指責和懲罰。所以,當我看到房間亂的時候會產生不舒服的感覺。3、孩子翻抽屜,是想知道里面有什麼,是好奇。

簡單的找到答案之後,相應的對策也就浮出水面了:1、重要的、危險的物品束之高閣,放到孩子找不到夠不到的地方。2、絕對的禁止是誘惑,越是禁止,孩子越是好奇,想知道抽屜裏面到底有什麼。不如專門給孩子騰出幾個抽屜或櫃子,放一些安全的物件,或是讓他放自己的東西,自由安排,隨意翻,滿足他的好奇心和動手欲。3、收拾的時候拉上孩子一起,讓他參與勞動。

當孩子的需求滿足了,當家長的焦慮消除了,孩子就不會在一個問題上執着太久。

所以說,發現自己的恐懼和焦慮點,把自己內心的空洞填滿,把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拉進來,調動起來,每一個人都被愛了,纔有可能有自然的愛流露出來,才能毫無違和的去運用那些方法,這一切是行雲流水自然而然的,毫無犧牲感的。這裏面的關鍵,就是關注自己、愛自己、滿足自己。

我微信朋友圈裏有一位學習型的非常優秀的二胎媽媽@一品,她有一段話說的特別好,送給大家:

人只有愛自己,才能吸引別人愛你。吸引到了那是錦上添花,吸引不到也無所謂,因爲自己愛自己已經足夠了。愛自己越多,就會水滿自溢,毫無犧牲感的去愛別人。被愛的人也不會有壓力感和愧疚感,無論是伴侶還是孩子!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