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美國教授問我,你們如此深愛孩子,爲什麼還要在傷口上撒鹽?

美國教授問我,你們如此深愛孩子,爲什麼還要在傷口上撒鹽?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9.2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兩週前還在國內的時候,我們帶着小D去了上海的樂高樂園,那裏絕對是所有喜愛樂高的大小朋友們的樂園,快樂的氛圍真的特別感染人,每個人都洋溢着笑容。帶着小D排隊坐樂高飛盤,我們在等候時看到了這樣一幕。一位媽媽帶着大概6歲的男孩並排坐一個飛盤,孩子不小心把自己的包掉下去了。飛盤不高,包裏的東西基本上應該沒影響,坐完飛盤就可以去撿起來。

包剛掉下,男孩自己就很難過了,一直在說包掉了包掉了。媽媽看到後,第一反應就是開始數落孩子,你怎麼這麼不小心啊,這麼大的人拿包都拿不好。本來就難過的小男孩愈發難過了,握着扶手嘴巴嘟了起來。

之後整個飛盤過程中,每次他們飛到我們面前,我們還能聽到那位媽媽的數落,我們還能看到那個小男孩愈發難過的表情,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整個飛盤上其他人開心的笑容。

美國教授問我,你們如此深愛孩子,爲什麼還要在傷口上撒鹽?

後來的一週,我坐地鐵出門辦事。地鐵上,有個外婆帶着一個大概8歲的小女孩,女孩自己坐在一旁。小女孩坐不住,不多久就邊吃泡泡糖邊繞着把手轉圈。期間外婆提醒了好幾次,讓她不要轉,坐下。女孩沒聽,外婆說了幾次見無效也就低頭看手機了。

突然女孩不再轉圈了,哭喪着臉向外婆求助,原來是泡泡糖吞下去了,顯然女孩自己已經被嚇到了。外婆放下手上的手機,知道事情後,立馬開始教育女孩,之前就和你說不許轉圈不許轉圈,你就是不聽啊。好啦,現在泡泡糖吃進肚子裏了,接下來就要爛肚子了,看你以後不聽話。

後來,我一直看到這個小女孩用手摸着自己的肚子,顯然是被嚇到了,也許她真的擔心自己會爛肚子。之後我下地鐵了,腦海裏揮之不去的就是小女孩捂着肚子一臉害怕的樣子。

美國教授問我,你們如此深愛孩子,爲什麼還要在傷口上撒鹽? 第2張

在國內期間,這兩件事一直讓我印象很深。這讓我想起了,我在紐約這邊上早期兒童教育課程時,有一位教授知道我是中國人後特地找我聊天。教授之前去過中國做訪學,他和我說,當時他在上海北京兩個大城市呆了一共1個月,有一個特別明顯的感覺,中國家庭非常非常愛孩子,但對孩子卻缺少情感支持(emotional support)。你們可以爲了孩子犧牲自己,傾其所有,卻總習慣在孩子情感最脆弱的時候雪上加霜。

說實話,我當時聽了有點不以爲然,覺得沒有那麼嚴重。但國內發生的這兩件事讓我又想起了教授的這段話。今天下午打開當時談話後我的記錄和學習筆記,發現有了不少新的感悟,分享給大家。

美國教授問我,你們如此深愛孩子,爲什麼還要在傷口上撒鹽? 第3張

什麼是“情感支持”?

這是我當時問教授的第一個問題,感覺自己好像懂,但又不是那麼懂。教授告訴我,育兒的本質就是建立關係,這和愛情友情的本質都是一樣的,需要建立人和人之間的鏈接。關係協調的最好方式就是情感支持。

具體做法,用大白話說,就是放下“大道理”,先給予對方情感上和心的支持。任何人,即使是小孩子,其實都是知道“好賴”的。孩子犯錯,他們自己已經處於情感受挫的狀態,這時我們需要做的是先給予他支持,讓他“爬出”這份受挫情感,等到情感平復了,再教育。

就像文章開頭分享的兩個例子,孩子已經難過了,已經害怕了,他們的情感正處於受挫狀態。但家長卻沒意識到,還在“傷口上撒鹽”。

教授當時說的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現在所有的父母都重視孩子的安全感。安全感不僅僅是你每天爲孩子做了什麼:陪玩、陪伴,策劃生日派對,帶出去旅行;安全感更是這些點滴小事裏,在孩子情感受挫時,你有沒有給予足夠的支持?

讓孩子真正明白,不管他們怎樣,他們都是可以安全地向父母尋求幫助。這份“後盾”的堅信,纔是真正安全感的基礎。

美國教授問我,你們如此深愛孩子,爲什麼還要在傷口上撒鹽? 第4張

先聽先聽先聽再說

這並不是我寫錯了,而是教授特地強調的。他說,父母總是高估了自己的“聰明”,孩子一旦出現問題,我們總是第一時間打斷然後用我們的智慧去教育。但在教育界有一句特別著名的話:只有我們自己才能最瞭解我們的情緒,孩子也不例外。

這三年來我一直提醒自己的一句話是,“我不是她”。不對摔倒大哭的小D說,這沒關係的;不對丟失了自己心愛小熊的小D說,這沒什麼大不了的,再給你買一個。因爲每次我都會先對自己說,“我不是她”。

所以,我會先聽,也許就是情緒發泄的大哭,但我聽到了這哭裏的沮喪、憤怒、傷心、難過。於是,我會給她擁抱直到她平靜下來,我們纔會談論剛纔發生的事情。我們的陪伴和願意聆聽的態度,有時比語言的教育意義大得多。

這是教授當時給我做的“拆文解字”,作爲一箇中國人我是感到非常慚愧的

美國教授問我,你們如此深愛孩子,爲什麼還要在傷口上撒鹽? 第5張

先解決情緒,再解決問題

就像開頭分享的這兩個小故事,如果當時家長可以慢一步,可以先聽先聽先聽,也許我們聽到的就是孩子的自責、反思、認錯。這時我們就可以支持孩子走出這些情緒,孩子的情感得到支持後,我們可以再總結,下次應該注意什麼。這樣的教育意義是不是比直接上來一頓數落更好呢?

很多父母甚至老師都做不到,爲什麼呢?因爲我們害怕,我們害怕當下不教育,這個孩子就變熊。而且我們的確看到太多,即使當下嚴厲教育,他們也還是嬉皮笑臉,一臉滿不在乎的樣子。既然如此,那我們怎麼還可能先情感支持呢?

這就又是當時教授說的另外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我們常常低估愛的力量,卻高估了管教的手段”。當一個孩子與父母的鏈接受損時,他的本能反應就是兩種,害怕,繼續用各種熊的手段來引起父母關注,試探父母的愛;叛逆,拒絕一切有效溝通,你說的我全部反着來。

“孩子最不可愛的時候最需要愛”,這句話聽着雞湯,卻真的就是這個理。搗蛋犯熊,上升到心理精神層面,其實是心理健康的失衡。情感支持是維持心理健康的最關鍵手段。

因此,任何時候,先解決情緒,再解決問題。不要因爲我們的害怕(某種程度上來講,也是我們心理健康的失衡),而去破壞給予孩子情感支持的環境。

我們是如此深愛我們的孩子,那就請不要在傷口上撒鹽!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