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明白了這個,你和孩子的關係將會越處越好!

明白了這個,你和孩子的關係將會越處越好!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吃過飯後, 小魚兒在屋裏練琴,他彈得興致勃勃、情緒高漲。

突然,他彈錯了一個音,一會兒,又錯了幾個音。

我忍不住了,走到他身邊:小魚,剛纔彈錯了呀。

他頭都沒擡,理都沒理我,繼續彈,不過興致已經沒有剛纔那麼高了。

接下來,又錯了好幾個,我又提醒他。

在我連續指出五六次錯誤之後,他突然發脾氣了:哼,不彈了、不彈了!錯就錯了唄,我就想把這首曲子完整地彈完,你幹嘛老打斷我!知不知道打斷別人彈琴是很不對的行爲啊。

說完,他就趴在琴蓋上哭起來了。

聽到他的指責,我愣住了。

看着他起伏不定的肩膀,我想:如果是我自己在專心做一件事時,旁邊總是有人打斷你、指正你,雖然明知是好意,但多次後心裏多少也會有點不高興啊。

我很認真地對小魚兒道了歉,承認自己的不對。

週日送小魚兒去上鋼琴課的時候,在培訓機構裏,有一位老太太正在大聲地責備她的孫女:這首曲子,這麼簡單,你都彈不會,等我回去告訴你媽,看她怎麼收拾你!

小女孩委屈地掉下了眼淚。旁邊一位年輕的媽媽勸道:阿姨,別罵孩子了,我家孩子和她同齡,我每一節可都得在一邊陪着她,回家後還得好話說盡、哄着她練習。你家孫女已經很乖了,不用大人陪,自己還能練習,非常好了。

老太太照樣訓斥:你說說,老師都說了你彈錯了,要是在家裏有好好練習,怎麼會彈錯了?

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總是用想當然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一旦孩子犯錯,第一反應就是指出孩子的錯。

卻忘記了一點,孩子的各種問題行爲背後總是有原因的,沒有無緣無故的錯。

放暑假了,小宇媽媽反而上火了,她告訴我,10歲的小宇最近有點反常,無論去哪兒,小宇都跟着他,一個人不敢呆在家,一個人不敢上衛生間,無論去哪兒,都要人陪着他。

小宇媽媽說: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就是不願意呆在家,我給他買玩具、買零食,讓他看電視、玩遊戲,都哄不住他;也打過、罵過,還是不改,就是要我們跟着陪着,這麼大的孩子,膽子這麼小,那可怎麼辦?

可是,在我和小宇談完之後,謎題就解開了:

剛放暑假的頭幾天,小宇去舅舅家裏做客,舅舅家的兩個表哥喜歡看驚悚片,小宇也坐在一旁一起看。可是,看完之後,他就害怕了:家裏說不定從哪兒就會出來個人;衛生間的馬桶裏說不定會伸出一隻手來……。

很多時候,我們缺少一顆同理心,就無法知道,我們的孩子心裏真正的需求是什麼。

所以,當孩子日益長大,我們與他們之間的代溝也會越來越深,因爲,我們不能理解他們,因爲不理解,就多了指責與批評,少了尊重與接納,而這,恰恰是親子關係中的最大的障礙。

要想與孩子親密無間、毫無阻隔,“同理心”必不可少。

明白了這個,你和孩子的關係將會越處越好!

在親子關係中,“同理心”扮演着相當重要的角色。

“同理心”就是指能易地而處,切身處地理解孩子的情緒,感同身受地明白及體會孩子的處境及感受,並適切地迴應其需要。

如何才能擁有一顆“同理心”呢?

一、學會放下自我感受,願意更多的去理解孩子的感受。

如果我們總是高高在上,總是想掌控孩子,而不是尊重、理解孩子,那麼,我們將永遠不會有同理心。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抱着這樣的一種態度:“我們是大人,小孩子必須聽大人”。

我們經常高高在上,想把孩子牢牢地左右在手心裏,如果是這樣,我們將從孩子身上看到的,多是達不到我們的要求的那部分,而自己則充滿了焦慮和不滿。

放下自己的感覺,放下大人的身份,去想想,當年我們小的時候,是如何的看待大人、如何的看待這個世界,或許,我們就能明白,今天的孩子,永遠比我們的當年壓力大得多,或許,就能多一份理解與體貼。

二、學會看懂孩子的情緒(包括動機、願望、目標等)

我們往往用自己的情緒、自己的想法來代替孩子的情緒與想法。

有一天,小魚兒的班主任讓我在班會上,談談育兒心得。我就按中華傳統美德謙虛了一番,結果一散會,孩子在回家的路上就哭了:媽媽,你爲什麼把我說的那麼不好,我有那麼多優點,你都不提。你知不知道,這樣小朋友們會笑話我的?

我心中一震,原來,在孩子的心裏,對錯與否自有定論,優點就是優點,缺點就是缺點,那些成人之間的謙虛,在孩子的心中,卻是撒謊。

無獨有偶,回家乘坐電梯時,碰到樓上的鄰居,帶着兩個孩子。

我誇獎了一番,鄰居謙虛說:沒有那麼好,這兩個孩子又調皮又不聽話,接着就訴苦一番。

小魚兒在走出電梯時,說:看看你們大人,總是把我們說的那麼差,知不知道這樣我們心裏很受打擊的啊。

所以,同理心也包括站在孩子的角度與年齡,理解他們的情緒、願望、動機、目標。

沒有完美的孩子,也沒有完美的父母。

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儘量地站在他們的角度上,理解他們的想法與意圖,理解他們所表達的情緒背後的原因。

明白了這個,你和孩子的關係將會越處越好! 第2張

三、學會用同理心的語言溝通

當我們理解他們的想法之後,學習真誠的、發自內心地用語言來溝通,當孩子不願意訴說他心中的想法時,讓我們來替他說出心裏真實的感受,同時再加以一些肢體動作,例如握着手,擁抱着,看着眼睛等等。

或者,我們可以採用提問法:寶貝,你是不是很難過,是因爲你想……?諸如此類的問題,一步一步引領孩子,讓他們把內心真實的想法表達出來。

因爲幼小的孩子,並不會用正確的語言來表達內心的情感,也不會描述他們的情緒起伏原因。

如果我們能引導他們,讓他們學會情感交流,那麼,將對他們的情緒管理有極大的幫助。

記住:不要用自己的想法來評價孩子的想法,單純的把孩子的憂傷、苦惱、難過等情緒表達出來就足夠了。

當孩子的內心想法被你說出來,而且感受到你的真誠,他就感覺到自己不是孤單的一個人,有人理解他、明白他、陪伴他,他的心靈就得以滿足,情緒也能得以釋放。

其實,這就是心靈裏的陪伴。

而心靈的陪伴,勝過外表的陪伴,這樣的陪伴,能讓孩子對我們產生完全的信任,能慢慢地打開心門接納我們,能對我們訴說內心的想法,最終,能與我們成爲親密的朋友。

這就是親子關係中最美好的一程。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