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誰把孩子變成互相傷害的"小惡魔"?

誰把孩子變成互相傷害的"小惡魔"?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3.6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昨天看了一個故事,看得我哈哈大笑,笑過之後,又覺得五味雜陳——

這個故事是美國兒童心理學家Haim Ginott 舉辦的一次“家長指導小組活動”中,一位爸爸講給大家聽的。

這位爸爸,有兩個歲數老大不小的哥哥,我們暫且把這倆哥哥稱爲“見面就掐兩兄弟”好了。

“見面就掐”兩兄弟,一個43歲,一個47歲。他們就像前世的冤家一樣,每次碰到一起,就要不停地“互相傷害”:他們互相較勁,互相攀比,互相嘲諷,互相刺激……

比到後來,兩個人都身患重病,需要靠血液透析維持生命,他們比無可比,居然,開始比起了自己的腎病!

誰更虛弱一點,誰更嚴重一點,誰需要更多的治療,誰的治療方式更好……一方面,作爲成年人,他們明明知道自己有多麼無聊,另一方面,他們卻根本停不下來。

誰把孩子變成互相傷害的"小惡魔"?

其實,兄弟姐妹互相競爭、互相傷害的情形,一直都在多子女家庭中存在。以往,這個問題曾被計劃生育政策短暫掩蓋,但最近幾年,隨着二胎政策的放開,老大跟老二“爭寵”的情景就又頻頻出現在了我們的視野裏。最極端的情況下,甚至有孩子把自己剛出生的小弟弟從樓上扔了下去。

生性本善的孩子,爲什麼會對同胞兄弟/兄妹心存各種敵意呢?這種敵意來自哪裏?

原因很多,今天我只想探討後果最嚴重,傷害最糟糕的那一種。

我爸爸總喜歡比較我的兩個哥哥。”

“見面就掐兩兄弟”家的三弟說。

“父親在哥哥們只有十幾歲的時候就去世了,然後,他們倆居然就不知不覺地繼承了爸爸的‘遺志’,把這樣的比較進行了一輩子,真是難以置信啊。”

誰把孩子變成互相傷害的"小惡魔"? 第2張

父母爲什麼會比較孩子?

父母的“比較”,多半是出於以下兩種心態:

1“功利”的比較

我們都以爲,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是平等的,但我們不得不承認:有些父母的愛,真的很功利。

比如,我就見過一位母親,她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富裕,小女兒貧窮。

小女兒剛工作的時候,第一次拿到報酬,就從中抽出了四分之一請媽媽吃大餐。

菜端上來,媽媽第一句話是:“這頓飯要花多少錢啊?”

小女兒實話實說:“800多。”

媽媽說:“哦,你姐姐上次請我吃飯,花了1200多塊,去了一家特別上檔次的餐廳……”

小女兒給媽媽買了一件500塊錢的衣服,媽媽會說:“你姐給我買了一件,要2000多呢。

很多情況下,兄弟姐妹的優秀,本身並不能給孩子帶來痛苦,可是父母的比較,卻真能讓他們的心情,沉入深淵。

因爲,對所有孩子來說,父母從一開始就是他們最尊重,也最看重的人,有些人甚至窮盡一生努力,只爲得到父母的一句讚許。

從最尊重的人嘴裏,聽到自己不夠出色;從最喜愛的人嘴裏,得知他們更喜歡的是別人,這種傷心,恐怕比失戀的滋味還難受——失戀了,你還能換個更好的戀人,可是,你一輩子都沒辦法換掉父母。

誰把孩子變成互相傷害的"小惡魔"? 第3張

2“激勵”的比較

有些父母喜歡比較孩子,倒真不是因爲偏心,也不是因爲嫌棄。比如許許多多的中國父母,動不動拿孩子比來比去,完全是想“激勵”孩子。

“弟弟總是按時完成作業!你爲什麼不行?”

“姐姐的房間那麼幹淨!你爲什麼就不能好好收拾一下呢?”

不可否認,出於“激勵”目的的比較,最起碼,它的初衷是善意的。

問題是,孩子能夠領會你這樣的善意嗎?

如果你說:“弟弟總能按時完成作業!”

孩子的第一反應絕不會是:“我要向弟弟學習!”

而往往是這個:“討厭的弟弟,他做什麼都是對的,你就是喜歡弟弟!”

如果你說:“姐姐總把房間收拾得很乾淨!”

孩子的反應絕不可能是“我要向出色的姐姐好好學習”,而卻很可能是:“下次我要在她房間裏丟點垃圾,讓她也和我一樣被你們嫌棄。”

或者是:“真想揍姐姐兩下啊,她讓我顯得更糟糕了。”

誰把孩子變成互相傷害的"小惡魔"? 第4張

來自父母的“比較”不僅沒法激勵孩子,它只能給孩子帶來痛苦的競爭感,讓兄弟姐妹的對抗升級。

既然負面比較不可取,那麼,所謂的“正向比較”,是不是能起到激勵孩子的作用呢?

上文裏那個,經常被媽媽虐出內傷的讀者曾經說過:

有時候,我媽媽也偶爾表揚我。比如說我‘做事情比姐姐認真’,這時候,我會開心一小會兒,但是很快,我就會陷入恐慌——萬一姐姐也變得認真了怎麼辦?我必須做點事情讓她分心,不能超過我。”

“成年以後,我花了整整一年,才意識到,作爲一個成年人,我的心態有多麼糟糕——拿我自己的各個方面去和別人比較。太愚蠢了。因爲你看,總有人在某個方面比你要強。”

誰把孩子變成互相傷害的"小惡魔"? 第5張

被比較的孩子會怎麼做?

在面對父母的挑剔和比較時,飽受嫉妒情緒煎熬的孩子,會作何反應呢?

1情緒失控

孩子不忍心報復父母,就選擇報復兄弟姐妹。

在心理學專家Ginott組織的家長小組裏,就有一位媽媽承認,她小時候頭髮又稀又短,顏色難看,姐姐卻長着一頭美麗的金色長髮,本來她根本不覺得姐姐有什麼了不起,可是後來,她慢慢發現,爸爸喜歡整天抱着姐姐,很少擁抱自己,還甜蜜地把姐姐叫做“我的長髮公主”。

於是,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小女孩悄悄潛入姐姐的臥室,拿媽媽的剪刀,剃光了姐姐引以爲豪的一頭長髮。

2逃避

有些孩子不善於爭寵,他們選擇逃避壓力。

有位讀者曾經告訴我,從小時候開始,她的媽媽就總是告訴她:姐姐什麼地方都比她強。

成年以後,這位讀者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家搬到了“能力所及,離家庭越遠越好”的地方。

直到今天,我仍然害怕過年過節。因爲一回家,媽媽就會抓住我,用盡一切機會貶低我。比如:你家孩子怎麼那麼皮啊,你看你姐姐家的孩子,就那麼有規矩還聰明成績又好;你姐姐剛剛升職加薪了,你怎麼還那麼累死累活地工作,還掙不到多少錢……”

“每次見我媽,我都會受嚴重內傷,回家以後,我要花好幾個月,才能重新把心理調整到正常的狀態!”

誰把孩子變成互相傷害的"小惡魔"? 第6張

3放棄父母

我聽不少人說過:“我不生二胎,是因爲聽過這樣的故事——兄弟姐妹爲了誰給父母養老送終打得不可開交,最後誰都不管爸媽,把老母親扔在街頭……所以,不如只生一個就好了。”

但其實我也見過更多的家庭,幾個子女團結友愛,分工合作,同心協力地共同撫養家中的老人。

同樣是子女,爲什麼表現天差地別?除了孩子本身的問題,我們不妨也在父母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有些父母,的確會有偏愛的孩子,他們又偏偏經常把這樣的偏愛放在嘴裏,掛在臉上,時刻傷害着孩子的自尊。

“小的時候你嫌棄我,我長大了就嫌棄你。”

這樣的選擇,聽上去殘酷,卻也有幾分道理不是嗎。

誰把孩子變成互相傷害的"小惡魔"? 第7張

4自暴自棄

既然我永遠比不過我的兄弟姐妹,那我就隨便亂來好了。我不擅長做得比他好,起碼我擅長做得比他糟。

心理學家發現:不少出色的孩子家裏,會有一個不讓人省心的弟妹——

比如,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的兄弟羅傑,曾經因爲販毒在監獄裏呆了一年多。

另一位前總統卡特的弟弟,“不受控制的比利”,是個酒鬼,他逃稅,利用兄弟的名氣四處斂財……最瘋狂的一次,是他甚至當着一大羣各國記者和政要的面,在飛機跑道上尿尿。

看着這些糟心的兄弟,你會忍不住懷疑:同樣的父母,說好的遺傳優勢呢?他們小時候是吃錯了藥,發生了基因突變麼?

誰把孩子變成互相傷害的"小惡魔"? 第8張

怎樣改掉“愛比較”的習慣?

教育學者Adele Faber 和Elaine Mazlish在《沒有對抗的兄弟姐妹》中這樣建議:

當你想要比較兩個孩子的時候,就對自己說:“停!停!你無論想對這個孩子說什麼,直接說就好了,不要牽扯到其他孩子。”

這裏的關鍵詞是“直接說”,也就是:描述。

描述你看到的,描述你喜歡的,或者描述你不喜歡的內容。描述你的願望……最重要的是,把關注點放在一個孩子身上。他的兄弟姐妹做了什麼,或者沒有做什麼,都和他沒有關係。

不要拿一個孩子不好的地方,和另一個孩子進行比較(爲什麼你不能像哥哥那樣把衣服掛起來呢?),只和孩子談論你不喜歡的行爲。

描述你看到的:一件衣服被丟在地板上。

描述你的感受:這樣做我很煩惱。

或者,描述需要做什麼:把衣服放到衣櫥裏去。

不要拿一個孩子的優點和另一個孩子相比(你比哥哥可乾淨多了),只談論什麼行爲能讓你感到高興。

描述你看到的:我看到你掛起了衣服。

描述你的感受:謝謝你,我喜歡看到我們的地板乾淨整潔。

誰把孩子變成互相傷害的"小惡魔"? 第9張

下面,我們提供幾個家庭生活中常見的情景,來應用這個“描述”原則:

原則一

避免這樣說: 你是個大孩子了,你沒有像小寶寶那樣把東西扔得到處都是……

孩子可能想: 我比寶寶強多了。

你該這樣說: 我看見你在收拾積木、卡車,還把拼圖收起來了。

孩子會想: 我是個收拾專家!

原則二

避免這樣說:我希望你的弟弟有你的學習習慣,他都沒有辦法集中精力一分鐘!

孩子會這樣想:爸爸都不爲弟弟着想,弟弟真可憐。

你該這樣說:你背單詞都背了半小時了!

孩子會想:我懂得堅持!

原則三

避免這樣說:你看上去真好看,你妹妹總是穿黑色。

孩子會想:媽媽最愛我了。

你該這樣說:我喜歡你衣服的配色。

孩子會想:我很擅長搭配顏色。

原則四

避免這樣說:太噁心了,就連寶寶也不會把牛奶灑得到處都是。

孩子會想:她不愛我,她愛寶寶。

你該這樣說:牛奶灑在你襯衫上了。

孩子會想:哦,我最好把它擦乾淨。

原則五

避免這樣說:你哥哥爲什麼總能及時回家上音樂課?你爲什麼就不能?

孩子會想:我最煩他這麼說了,下次我要找點事情讓哥哥耽誤。

你該這樣說:你的音樂老師已經等你10分鐘了。

孩子會想:哦,我應該放學直接回家的。

原則六

避免這樣說:你再敢說我“慢得要命”?你妹妹從來不這樣對我說話。

孩子會想:我做什麼都是錯的!我妹妹做什麼都是對的!

你該這樣說:我被批評的時候,就不願意幫你忙哦。

孩子會想:我下次說話要注意點。

另外,孩子們經常會把父母對一個兄弟姐妹的讚揚,當成是對自己的貶低。

誰把孩子變成互相傷害的"小惡魔"? 第10張

他們會自動把“你的哥哥很細心”,翻譯成“媽媽覺得我不夠細心”。

所以,你最好把你的鼓勵留給需要聽的那個孩子。

但是,如果一個孩子告訴你他做了什麼激動人心的事情,而另一個就在旁邊聽着,那可怎麼辦呢?

那麼,這樣做永遠都不會錯——描述孩子的想法(你一定對自己感到很驕傲吧!)或者是描述孩子的成就(你一定花了很多努力和堅持,才贏得了獎牌!)

有些情況更加棘手,兩個孩子做了相同的事情,又同時來向你展示他們的成果——

比如,期末考試結束,孩子們同時向你打開自己的成績單。哥哥迫不及待地展示他在數學考試裏得到的B(以前是C),而他的妹妹,拼命指着自己的A給你看。

突然之間,哥哥就泄氣了,他所有的努力和進步,在妹妹的A面前,顯得毫無意義。

誰把孩子變成互相傷害的"小惡魔"? 第11張

這時候,你可以告訴孩子們:

“今天這裏沒有成績比賽,我需要分別單獨和你們一起研究老師說了些什麼,以及你對自己的感想。有努力,有進步,就是好事情。”

那麼,我們如何避免孩子在家長不在的時候,相互比較?

答案是,你不能避免,也不需要去避免,如果他們想要把成績單展示給對方,那是他們自己的事情。

最重要的是:他們知道,爸爸媽媽把他們當作獨立的個人來看待,爸媽沒興趣比較他們的成績,這就夠了。

相信我,多子女家庭雖然有數不清的溫馨場面,但不可能永遠一團和氣,兄友弟恭。

承認這個現實,積極解決問題,遠比欺騙自己“他倆只是熊孩子”,要好的多。

作爲家長,如果你的教育方法能科學一點,巧妙一點,那麼溫馨的場景一定會越來越多。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