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是逆天改命還是畫地爲牢?——我們與原生家庭的糾纏

是逆天改命還是畫地爲牢?——我們與原生家庭的糾纏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記得有一次諮詢中來訪者對我說:“我知道這都是我原生家庭的問題,但我過去和現在都沒有辦法選擇生在什麼樣的家庭,有什麼樣的父母,我只能揹負這一切。”我不禁想原生家庭這個詞原來已經被更多的人知道了,但似乎也有一定程度的被妖魔化了。

“原生家庭”似乎變成了我們的宿命,無力改變,不可背叛,這一定程度上也與我們的傳統文化有關,融合式的家庭關係,包含着權力與等級序位的孝道,都讓我們被“原生家庭”牢牢地束縛着。

是逆天改命還是畫地爲牢?——我們與原生家庭的糾纏

這樣看來解決之道真的猶如逆天改命一般。但我們中國的神話故事中又有那麼多與天鬥與地斗的英雄傳說,太陽太多了就射下來,移山填海更不在話下。神話是一個民族的集體潛意識,所以不要忘掉我們骨子裏的鬥爭精神。

在此我不想讓你去懟爹懟媽懟自己,也不想談大愛無疆感恩的心,我只想告訴你一個祕密,你的無力感是真實的,但你的無力是假的。要不要開啓自己的洪荒之力,去成就自己的幸福,在於你的選擇。

(一)畫地爲牢---我們與原生家庭的糾纏

曾聽一位老師說過一句話:“兩人相見六人在場”,你可以想象兩個人初見相親的場景,你是否能看到他們身上隱形存在的父母的身影? 兩個男女與其說兩個人的相遇,是兩個肉體甚至靈魂的交接,不如說是兩套代碼的碰撞。人好比一臺運行良好的電腦,平時我們看到的電腦界面是我們需要看到的界面,但決定這些界面呈現的程序卻隱藏在電腦幕後。同樣,我們也受一些隱形程序的驅使,才表現出當前的行爲,而那些隱形的程序更多的來自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如何影響婚姻?

小到影響你生活的細節,大到影響你幸福的人生。

1.0版本——影響相處習慣

早晨起來刷牙,妻子堅持牙膏要從底部開始擠,丈夫卻從中間一捏,就把牙膏擠出來了。妻子會說牙膏本來就該從底部擠,丈夫說:“你的本來和我的本來,本來就不一樣。”細細探究發現,男方家的人做事較隨意,當然家庭氛圍也其樂融融,互不干涉。而女方出自軍人家庭,爸爸對她教導嚴謹,媽媽認爲女孩子做事應該有規矩。看似不像一家人的倆人卻進了一家門。

2.0版本——影響擇偶觀念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碰到這種情況,一個外貌漂亮、品學皆優的女孩子,找男朋友的時候總是不知不覺找條件比自己差很多的男孩子。在外人看來,他們兩個完全不般配,根本不是一個圈的人。

小玲就是這樣一個人,兩人相處一段時間,最終又勉爲其難的分手了。周圍人看的是一頭霧水。原來,在小玲七八歲的時候父母離異了,爲了養家餬口媽媽不得不從事基層體力勞動,一把辛酸把她撫養成人,爲了多些收入,媽媽晚上還兼職去飯店刷盤子。每一個夜晚,小玲都是一個人回家,一個人吃飯,看到孤冷的房間,如此心酸。

這樣的體驗讓她暗暗做了一個決定——寧可我拋棄別人,絕不可被人拋棄。所以她找男朋友根本不敢找和自己一樣優秀的男孩子。

3.0版本——影響婚姻生活

一個女人當年剛30出頭,但是卻結過3次婚,每次結婚都是以家庭暴力結束。後來,她下決心,一定要找一個忠厚老實的男人,否則她寧可這輩子一個人過。經過朋友的輾轉介紹,她結了人生中第四次婚,對方是一個性格溫和、忠厚老實的男人。但她似乎逃不過婚姻的魔咒,如同前三次,談戀愛時很美好,但婚後總在爭吵,這個忠厚的男人最終也沒有控制住自己,對她大打出手。

在最後一次吵架過程中,女方指着男方說:“有本事你打我啊,來,就往這裏打(指着自己的臉),不打你不是男人。”一邊說一邊往男方身上靠近,最終男方一時衝動打了下去。每每聽她說起婚姻的不幸,我都能感受到她異常的痛苦,以及命運的不公。

而問題真的都是出在曾經的伴侶身上嗎,就連第四任忠厚老實的男人也沒有逃出實施家暴的魔咒。其實,問題出在她自己。她從小就在家庭暴力中長大,爸爸只要想發火或喝醉了,她和媽媽一定會捱打,有時只打一個人,有時兩個一起被打。最可怕的是,媽媽有氣無處發泄時也打她出氣。在這樣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孩子,一定期待組建一個正常、健全、溫馨的家庭,爲何卻一次次深陷魔咒的困境中?

是原生家庭造就了她不幸被打的婚姻生活。因爲她從小熟悉了被虐待、被暴力的環境,如果把她放在沒有暴力的環境中她反而不舒服還痛苦。爲什麼?

看似很難理解,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其實被虐待纔會給她安全感,被虐待的環境已讓她習慣,這種環境已成爲她的舒適區,但舒適不代表健康。就好像我們從小到大也會養成一種壞習慣,20多年積習成久的習慣雖然我們知道不好,但我們這麼做舒服,改變不舒服很痛苦。

此外,當她長大後,每當跟伴侶相處,她也會擔心,對方是不是有暴力傾向。即使對方沒暴力傾向,她也會擔心,甚至會通過一些挑釁的方法去測試、考驗對方是否會打她。

是逆天改命還是畫地爲牢?——我們與原生家庭的糾纏 第2張

(二)解除封印幸福的魔咒,逆天改命你敢不敢?

1、 首先你需要不信“命”敢於“逆天”

“你信天,則只能順天,你不信,便能逆天。”這是我一時無聊好奇百度了一下“逆天改命的方法”看到網友留下的一段話,其實就是這麼簡單的道理。早年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其實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不可避免的,我們誰都沒有“完美的”童年,沒有如同教科書上那般“足夠好的父母”。但讓這創傷在何種程度上影響我們,影響多久,其實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有些人在成年後依舊如忠實於原生家庭,小孩子必須依賴於父母一般,那麼其實他心理上從未長大;而有些人通過自己的努力,與原生家庭完成了心理上的分離,勇敢地去實現自我的成長,那麼原生家庭的影響將在他們身上漸漸淡出。

這種對於原生家庭的過度忠誠,往往來自於早年創傷,或者說一些未完成的情結,這些曾經未被滿足的願望裹挾着大量強烈的情感潛藏於我們內心深處,影響着我們的行爲與選擇。妥善的處理這些未完成情結將幫助我們完成分離與獨立。

2、 哀傷的過程

處理創傷的過程叫做哀傷,你亦可以把它理解爲一種哀悼,一種告別。沒有好好告別的人不可能真正地離開,如同魯迅先生說的“爲了忘卻的紀念”。這不是一個愉快而輕鬆的過程,但它是一個必經的過程。

首先,敢於談“恨”。其實我們可以理性的知道自己對原生家庭對父母都是愛恨交織的。但我們往往給自己加上了各種枷鎖,不敢談及那些恨的部分。我們會很通情達理的給父母找到各種理由,好像那些就可以諒解了,但頭腦層面的諒解容易,心靈層面的釋然太難,所以我們就會帶着這未完成的情結去和另一些我們親近的人死磕。解決之道就是“解鈴還須繫鈴人”。

比如被家暴的女士,也許她可以表達對父親的恨,但她是否也有對母親的恨呢?也許你會表示不可思議,如此可憐的母親,爲了給女兒一個完整的家纔不離開的忍辱負重的母親,怎麼可能對她有恨呢?!

但是對一個小女孩來說,在酒醉的父親拳打腳踢下,她與母親相擁瑟瑟發抖時,她恨這樣的父親,難道在她心裏不會有一個小小的聲音在怨母親嗎?“你爲什麼這麼軟弱,爲什麼忍氣吞聲?爲什麼不反抗?爲什麼不帶我離開這個男人?

然而在你拿我泄憤時,讓我覺得這一切都是我的錯,我一無是處,不值得被愛。是你的卑微,讓我也覺得自己如此的卑微。我恨你”。

她並不需要對母親說“我恨你”,但她需要看到自己的恨與怨,那是她叛逃出和母親命運與共的力量。她明白自己對母親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愛恨交織的複雜情感,才能從一個在角落中瑟瑟發抖的小女孩長大成一個敢於直麪人生,敢於活出與母親不一樣人生的女人。

然後,承認吧!有種願望叫作幻想。還以被家暴的女士爲例,爲什麼她反覆深陷家暴之中,不要只看到她習慣性受虐,這不會給予我們逆天改命的力量。就算她很“no zuo no die”地逼得第四任丈夫出手,但難道我們不能看到她心中那小小的希望之火嗎?

她在尋找一個“不會打她的男人”,無論她怎樣作都不會打她的人。第四任丈夫估計是在最後一關破功的。如果他忍住了可能這位女士就得到了真正的治療。但這個男人只是個普通人,不是一個心理治療師。而一個專業合格的心理治療師也只能做到在收費的一個小節裏無論你怎麼作都“保證不打你”。

所以這位女士可能需要找一個心理治療師完成付費的完整治療週期,或者自動放棄自己潛意識中的幻想,承認現實吧!沒有一個男人,可以無論你怎麼“作”都不打你,還能一如既往地愛你!放棄很痛苦,就好像放棄自己人生的目標一樣,但只有放棄了這個不合時宜的目標,才能樹立起一個新的適應性的目標。

是逆天改命還是畫地爲牢?——我們與原生家庭的糾纏 第3張

最後,來點儀式感。爲什麼很多問題很多病症醫生治不好,心理醫生沒治好,最後去廟裏做場法事好了。中國人把生死是看得很重的,我們的喪葬儀式也是繁複而隆重的。所以要真正告別過去的自己,就要給自己點儀式感。有時候也感慨,所有的成長都是由分離開始的,怪不得有人說“離婚是場成人禮”。

也許以後我們能在18歲就給自己舉行一場成人禮,不光是從家裏搬出來,而是祭奠逝去的童年少年時代有快樂也有創傷,坦誠表達對父母的愛與恨,從此我僅代表我自己去生活,對自己的一切承擔責任,我們不需爲彼此的幸福負責。這樣的話也許就不必把離婚當做成人禮了。

所以這些我只是說說的,真正要怎樣的儀式感,你自己決定吧。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