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父愛母愛也會有殺傷力

父愛母愛也會有殺傷力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相愛相殺”的母女

父愛母愛也會有殺傷力

“孩子小的時候很聽話,你跟她講什麼都很懂道理,但近一年多的時間不知是不是所謂的青春期到了,越來越難溝通,說不上幾句話就會吵起來,唉……”這是一段來自一位正志力於改善與女兒關係的媽媽的發言,在感慨之後,媽媽用“相愛相殺”戲謔地做了個總結,並預估這會是自己在當前,以及未來一段時間內與女兒之間的相處情況。

這位媽媽的發言,聽上去像是在分享一例屬於她個人家庭的親子問題。不過若以此例爲典型,到現實生活中去找一下,很快會發現父母與子女間感情存在問題的家庭絕不在少數。

有趣的公益廣告現象

父愛母愛也會有殺傷力 第2張

中國曆來的思想文化都推崇宣揚“孝”理,有着“百善孝爲先”的古語,且將“孝”作爲評判一個人是否夠格爲“好人”的第一條件。不孝之人,不可與交,“孝”亦被敬爲選擇與人交友的信條。“孝”理的傳統文化在近五千年的時光中早已煉成了“洪荒之力”,相信從古至今,凡是爲人子女者莫不畏懼被貼上“不孝”的標籤。

在現代社會,我們同樣堅持子女要孝順父母,像“媽媽是大力士”、“我愛吃魚頭”等宣傳母愛光輝無私的公益廣告,它們的創意來源是對生活的真實提煉。但隨着廣告的出現,我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許多原本不愛吃魚頭的媽媽更愛吃魚頭了,不少媽媽更喜歡大包小包提東西了。

遵從“孝”理古今不變,只是從今天的時代角度出發,我們是需要對孝的內容和標準進行重新思考的。我們提了公益廣告帶來的現象,並不是爲諷刺和否定,而是在這種微妙心理暗示後的行爲裏,嗅出了父母們在愛的表達方式上的匱乏。

美國心理學家謝爾登在《客體關係心理治療》一書中提供了一個案例,描述了一位中年單親媽媽照顧她的兩個十多歲兒子時所用的互動模式,通過對母親反覆叮囑孩子去鎖已經被鎖好的車門的行爲,作者分析解釋了:媽媽是將鎖車門作爲一種意識層面的奉獻,她藉此在表達自己是一個無微不至的好媽媽,反覆提醒鎖車門正是媽媽在潛意識中渴望孩子去發現她所做出的奉獻。兩個孩子在媽媽這種愛的模式下,積累習得的不是愛,而是憤怒。要知道當生活中那些能夠輕鬆完成,或不是你期望要的結果被別人做完了,還要你感謝着去授受,或是感覺欠了別人般地接受時,就會令我們產生憤怒。案例中的兩個孩子,就是因爲媽媽太好,只能將不知不覺產生的憤怒轉向學校和社會,結果成爲了問題少年。

告別帶着“殺傷力”的父母之愛

父愛母愛也會有殺傷力 第3張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踢貓效應”,即: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着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就像金字塔一樣由頂尖部分擴散到最底下。通常在我們人受到環境以及一些偶然因素的影響,情緒變壞時,潛意識會驅使他選擇下屬或無法還擊的弱者發泄。在家庭中,弱者就是孩子,他們/她們在人際強弱關係中處在“貓”的位置。

通過學習,不斷讓父母之愛成長

與時俱進,孝理也要有所變革。一冊《二十四孝》至今仍是宣揚教育的讀物,只是其中有太多不實,正如孝道中仍混有太多封建社會的產物。家長們要調整認識——孩子的命是你給的,是你養大的,但孩子並不因此就永遠欠你,一生都還不起。生養只是生物的本能,正常生命個體都會被賦予這種繁衍的任務。孩子的到來實際是完整了你的人生,也因爲孩子家庭才完整,家纔會更具有凝聚力,孩子們其實是每位爸爸媽媽們的福音,要懂得珍惜。近五千年的傳統根深蒂固,但請試着去更新“孩子欠父母,孩子對父母的付出都是天經地義”的思想,“養兒爲防老”,已經OUT!

尊重孩子,纔會有愛

不懂得尊重孩子的家長,請不要說愛他/她們。與孩子相處之道中的首要原則,就是學會尊重孩子。要知道無論年齡大小,每個孩子都是一個有自己獨立人格的個體,而爸爸媽媽對孩子的這份尊重應該從生命形成之初就開始。

愛孩子,請學習一下“尊重四重奏”:

尊重之初:不輕易墮胎、生二胎前聽取大孩子的意見和孩子做好交流。

個體尊重:孩子在父母眼中是光着身子來的,家長們容易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而忽略對孩子們作爲生命個體的尊重,特別是隨年齡增長,逐步激增的隱私權、個人空間權、物品權等。

尊重自身:父母是責任、是辛苦、也是快樂與幸福。尊重孩子,愛孩子,就不要有設限條件;珍惜孩子對你的付出,改掉愛比較自家孩子與別人孩子的行爲,分清什麼時候放手什麼時候援手。

節奏尊重:孩子有孩子的發展和反應速度,有自己天生的一些性格特質,家長要多瞭解一些身心發展的知識,莫要魚兒學爬樹。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