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一陪讀就吼孩子?是病,得治!

一陪讀就吼孩子?是病,得治!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5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批評、辱罵、輕視、不合理的期待,讓父母面目猙獰。口無遮攔的大吼出大量具有攻擊性、詆譭性、侮辱性的語言,給孩子帶去心靈創傷和深深的恥辱感。

心理專家認爲,這種情感上看不見的傷害,遠比其他形式的傷害更爲持久、深遠。

“吼媽”式的陪讀,往往會造就孩子懦弱、不自信。

朋友說,不陪寫作業真的是母慈子孝,一寫作業完全是雞飛狗跳。

沒有陪寫作業經歷的我,以爲這只是個例。到現在發現,這是我們這一批家長朋友的普遍經歷。

之前有網友說:陪兒子寫作業到五年級,然後心梗住院了,做了兩個支架。想來想去命更重要,作業什麼的就順其自然吧。

還有網友說:兒子語文課都要讀五遍並簽字,有次我在看書他在讀課文,前面讀的啥沒有記住就聽見:秋天來了,掛花開了......

我一愣,問啥花開了?

他說:掛花!

我火一竄,大吼:掛花?掛花?掛哪呢花?

他弱弱的說:掛樹上......

陪孩子寫作業,已經上升到了危及生命安全的程度。

社會進步很快,孩子的作業進步完全是超標了時代。

說真心話,很多類型的家庭作業,是六、七歲孩子無法獨立完成的。

有家長和我說:明明是孩子的家庭作業,漸變爲家長作業。我們當家長的,要上班,要賺錢,要應付各種瑣事,生活差點一地雞毛,完全是被綁架逼死的節奏,那裏還有好脾氣應對孩子!

所以,大部分的媽媽陪讀成爲了“吼媽”陪讀!

一陪讀就吼孩子?是病,得治!

在心理學領域,有個很有意思的名詞“踢貓理論”也叫“踢貓效應”。

原版故事是:一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闆的批評,回到家就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

孩子心裏窩火,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

貓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

“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

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的心情,一般會隨着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由地位高的傳向地位低的。

由強者傳向弱者,無處發泄的最弱小的便成了最終的犧牲品。

陪寫作業,由媽媽變成“吼媽”,也是一種壞情緒傳染。

昨天看了一個國內的教育短片,名爲《語言能造成多大的傷害》,短短兩分鐘,卻非常震撼。

?溫馨提示:建議在 WIFI的情況下播放視頻 | 土豪請隨意

也許其中一些話,是媽媽陪孩子寫作業常說的一些話:

“你不嫌丟人我還嫌丟人!”

“就沒見過你這樣笨的!”

“你看看別人家孩子!”

創傷心理學的研究顯示:言語上的虐待無異於靈魂的謀殺。

批評、辱罵、輕視、不合理的期待,讓父母面目猙獰。

口無遮攔的大吼出大量具有攻擊性、詆譭性、侮辱性的語言,給孩子帶去心靈創傷和深深的恥辱感。

心理專家認爲,這種情感上看不見的傷害,遠比其他形式的傷害更爲持久、深遠。

“吼媽”式的陪讀,往往會造就孩子懦弱、不自信。

那麼,“吼媽”是怎樣一步一步毀掉孩子的呢?

第一步:切斷了溝通。

作家阿拜說過:一個人憤怒得大吼大叫,是可笑的;一個人在憤怒中沉默不語是可怕,則是可怕的。

我們在吼孩子的同時,孩子的內心也在拒絕我們,把父母和自己分離開。

很多媽媽有這樣的體會,陪孩子寫作業越到後面,越不願意聽爸媽說話。甚至在平時生活中,遇到什麼困難也選擇閉口不言。

第二步:毀掉自信

孩子從三四歲開始,就會在爸媽面前去尋找自我。而小學期,是成就自信的關鍵。孩子會更在乎:我是誰?誰需要我?我會被接納嗎?會被別人取笑嗎?會有人愛我嗎?

他們會從最親近的人口中、行爲上去尋找答案。

爸媽每一次糾錯、詆譭、辱罵、拒絕......零零碎碎的片段,會慢慢的鑲進孩子的潛意識裏,損害孩子的自我價值。

第三步:引發認知障礙

認知障礙的臨牀表現:

感知障礙,如感覺過敏、感覺遲鈍、內感不適、感覺變質、感覺剝奪、病理性錯覺、幻覺、感知綜合障礙;

記憶障礙,如記憶過強、記憶缺損、記憶錯誤;

思維障礙,如抽象概括過程障礙、聯想過程障礙、思維邏輯障礙、妄想等。

之前在一本書裏看到一個小故事:有個農夫在田園裏發現一隻老鷹,老鷹腳上拖着一副鐵製的獵物夾。

雖然鐵夾很重,老鷹也很痛,但它還是努力的高飛,直到精疲力盡。

長久的精神打壓就像這樣,短期裏,你可能看到了孩子的一些轉變,但長此以往,孩子會被這包袱拖累,然後一蹶不振。

除非是媽媽意識到問題所在,解除掉包袱,否則會拖垮孩子的意志,造就孩子認知障礙,而毀掉孩子的一生。

一陪讀就吼孩子?是病,得治! 第2張


陪讀的正確打開方式有哪些?

第一 找到不傷害孩子自尊心的管教方案

管教孩子,一定要考慮孩子的自尊。處罰,尤其是體罰和語言暴力,一定不能傷及孩子的人格。

父母看待孩子的問題,重點應該是“該怎麼說,他纔會聽”或是“怎麼打,纔有效果”,而不是“要不要打”“要不要罵”。

懲罰孩子之前,父母應該理性的遵從一下原則:

一:設定界限。

事先和孩子說明規定,並在違反規定之前,把條條款款梳理清楚。一定要讓孩子清楚的知道你的期待和理由,這樣處罰孩子以後,孩子不會怨恨你,你也不會有深深的罪惡感。

二:不採用語言傷害,體罰孩子也得留到孩子挑戰你的權威時才使用。

當孩子違反事先規定,針對孩子魯莽、傲慢、公然違抗或出現暴力傾向,選擇體罰;而不是你在吼叫、怒罵、大喊、哀求失去理智的時候,爲了發泄自己情緒而造就行爲失控。

三:處罰孩子以後,要打開自己的懷抱,給孩子愛與肯定。讓他清楚的知道,打他只是對事不對人。

第二:留意孩子課堂上的學習狀況,隨時和老師保持溝通

孩子在學習上表現不佳,其實有很多原因。例如:本身知識掌握不牢固、上課不專心、情緒不穩定、還有孩子自身屬於晚熟型。

父母主動打電話給老師,多瞭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然後對症下藥。

對學習緩慢的孩子有兩個建議:

一在孩子面前不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強調學習成績的重要性;

二不要加大孩子作業量,剝奪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和空間。

第三:避免過度保護和依賴

這是大部分一年級新生容易出現的狀況。孩子寫作業,大人幫忙念題,長此以往,孩子在家做作業就必須要人陪着。

《放手的父母》一書裏有這樣的表述:父母必須從孩子身上得到自由,好讓孩子能從父母身上得到自由。

要放手給孩子獨立完成作業的空間,把寫作業的任務交付給孩子。隨着孩子年紀的成長,逐漸增加孩子完成作業的自由度,讓他自己支配自己做作業的時間。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