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對教育制度的絕望和憤怒,多半來自於無知

對教育制度的絕望和憤怒,多半來自於無知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7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現在行情最緊俏的工作,都是10年前根本不存在的工作,而你的孩子將來從事的職業,現在很可能還沒有出現。適應未來的教育,就是要教孩子去適應不確定性,並且從不確定性中有尊嚴地獲益。

對教育制度的絕望和憤怒,多半來自於無知

“之前講好了,今天拿着4萬塊帶孩子去見校長,被拒絕了。”

兩年前,我曾在一個家長羣裏看到這樣的一段話,語出一位學齡前孩子的媽媽。當時,羣裏的家長陸續回覆她:

“沒事,XX附小也挺好的。”

“怎麼會呢,我們前幾天進的都沒問題。”

“哎,再想想別的辦法吧。”

……

我也想對她說點什麼,如鯁在喉,卻一時語塞。

在我看來,這語氣中透露出的絕望和卑微的憤怒,與江蘇上街抗議高考減招的家長們竟如此類似。以至於看到江蘇家長們連天抗議的時候,我竟然還能想起這個片段。

這兩件事的第一個類似之處,就是中國家長對於孩子教育問題發自內心的重視。無論是託關係花錢,還是上街花時間,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家長們傾注了極大的心血和精力。

而第二個類似之處,就在於這些家長們的絕望和憤怒,很多時候來自於對教育的無知。沒錯,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家長們無比地用心,可是,讓中國家長投入巨大心力的“教育”與真正的教育恐怕還相去甚遠。

時隔兩年,如果再遇到那位家長,我一定會對她說點什麼。

對教育制度的絕望和憤怒,多半來自於無知 第2張

(一)

你以爲的教育,幾乎約等於學校教育,你以爲把孩子送進名校就萬事大吉、前途無量。可是你以爲學校教育就是教育的全部嗎?也許有的家長還會回答說:不,除了學校教育,還有家教和補習班。學校、家教、補習班,也許現在還要再加上各種服務於課堂和作業的教育軟件和科技產品,所有這一切教育,不就是圍繞幾本教材,完成幾次考試嗎?

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重要得多。孩子越小越是如此。學校裏學的知識固然有其價值,但孩子更多的時候是在自願向父母學習。真正關心孩子的成長,不是去關心哪裏的學區房又降價了,去哪個省高考更容易,而是保持自己的精神成長,擁抱新事物,熱愛生活,並且多花時間陪伴孩子,第一時間迴應孩子的問題,一起聊天,一起分享時間。

教育的核心要素就是時間,你在哪種教育上花時間,孩子就會變成怎麼樣的人。也許你心裏清楚得很,現在的學校教育存在種種問題,但是現實逼得你不得不去長按學區房、補習班,你也不想這樣,但是束手無策。如果你內心不安,那麼你給到孩子的家庭教育恐怕就是百般糾結的、無奈妥協的。教育是行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更不是錢砸出來的。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對教育制度的絕望和憤怒,多半來自於無知 第3張

(二)

你以爲的教育,就是語數外理化生政史地,就是文科和理科,學科之間豎起一座高牆,學死不相往來。如果僅是校內學習這些內容也罷,繁多的作業和繁重的壓力,讓孩子在課內學習之餘,也無暇去海量閱讀,沒時間做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

基礎教育是在孩子未成年的時候爲成年後的獨立生活做準備,這些框定的學科與孩子要面對的生活有多少相關性?值得每一個家長真正爲孩子去深思。

如果你認爲孩子所有的學習時間都應該被這幾個科目佔據,那我問你,難道經濟學不值得學嗎?心理學不值得學嗎?邏輯學不值得學嗎?如何進行時間管理不值得學嗎?獨立生活能力不值得學嗎?醫學常識不值得學嗎?哲學不值得學嗎?人際交往不值得學嗎?編程基礎不值得學嗎?關於性、生命、死亡的常識不值得學嗎?

廣泛通識,對任何事情都知道一點,比這些框定的學科學習重要的多。孩子越小越是如此。我們需要時間去對什麼都瞭解一點。

現在,交叉學科和綜合學科大量出現。這些基礎學科知識固然重要,但在信息時代這樣一個變化如此迅速的時代,在網絡獲取信息如此便捷的時代,我們需要重新審視這些知識的價值:哪些依然是與未來生活相關的要素知識?哪些是需要被淘汰的上個時代的滯後信息?而如何有效獲取信息和知識,如何有創造性地鏈接信息和知識的能力,比知識本身都重要的多。

對教育制度的絕望和憤怒,多半來自於無知 第4張

(三)

你以爲的教育,要求學生每一個筆劃、標點、數字和詞彙都準確無誤,要求學生每一道主觀題都要答出參考答案上要求的三點或五點,是一切以標準答案爲中心的教育。這不像是教育,更像是迷信。

每一道題都有分數的上限,有時候卻失去了良知的底線。標準答案思維對人思考能力最嚴重的破壞,在於它讓你的大腦不再搜索各種可能的巧妙的回答,不去思考“我怎麼想這個問題”,而是去思考“這道題想讓我怎麼答”。

獨立思考,比標準答案重要的多。孩子越小越是如此。在事實領域,我們尋找真相,追求標準,這需要選擇和判斷資料和數據的能力。而在價值層面,任何號稱是標準答案的觀點都是可疑的。我們需要做的是,釐清不同立場的價值觀主張,形成自己獨立的見解。批判性思維不僅是一種必備的能力,更能讓人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

對教育制度的絕望和憤怒,多半來自於無知 第5張
(四)

你以爲的教育,就是上課認真聽講,積極舉手發言,下課完成作業,做完家長簽字。6歲到18歲的基礎教育階段,基本都是這樣的模式。我們都知道一萬小時定律,就是說一個人做一件事一萬小時以上,他就能成爲那個領域的專家。但是事實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成爲了解數學題和應付考試的專家。

我仔細思考,我們在課堂上在書桌前的那些時間,究竟花在哪裏了呢?也許多數沒有成爲應試專家的的孩子都漸漸成了走神的專家,抄寫的專家,聽話的專家,壓抑自己表達欲的專家。你以爲的教育其實就是現在學校裏依然作爲主導的被動教育。

現代學校的起源是19世紀60年代的普魯士,爲了推行國家主義而建立了這樣一種制度。因爲其評判標準直接,便於管理,又適應工業化社會的需求,很快在全球各地得到普及。蔡朝陽老師曾經說,這樣的制度最能培養兩種人,一種是奴隸,一種是流水線工人。共同的特點就是聽話和順從。

主動發聲,比被動聽講重要的多。尋找自己,比考試成績重要的多。終身學習,比完成習題重要的多。孩子越小越是如此。且不說學習金字塔所揭示出的,給他人講授是最好的學習方式。多數的中國學生一直到大學畢業離開校園,也沒有真正學會溝通表達。就是因爲從小在教育機構中沒有得到足夠的訓練。

被動教育之弊,更在於其對孩子學習熱情的戕害。長時間只能接觸到這樣一種教育環境,孩子對教育的認識也就僅僅停留在被動學習的層面,於是學習成了負擔,學習成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真正的教育應該讓孩子看到教育的可能性,自願投入,愛上學習,在創造中積極尋找自己的人生目標。

對教育制度的絕望和憤怒,多半來自於無知 第6張

(五)

你以爲的教育,是你爲孩子鋪就的道路。上什麼學校你說了算,進哪個班你說了算,學什麼專業你說了算,甚至跟誰玩不跟誰玩你也說了算。當然,可能在你看來,孩子將來找什麼工作你也說了算,在哪個城市生活你也說了算,跟誰結婚你說了算,孩子的孩子上什麼學校你也說了算,進哪個班……

我們的教育信念至少有兩種。你以爲的這套以高考爲中心的教育,僅僅是一種學業成就信念下的教育,而我們對教育的追求,還有一種建立在人類發展信念的基礎上。

你有時候甚至還會對孩子說這樣的話:你不聽話就完了,不好好學習就完了,不上大學就完了,不上個好大學就完了。人,沒那麼容易就完了。杜威說,你相信怎麼樣的社會,你就相信什麼樣的教育。在現在這麼一個堪稱互害社會的環境中,很多時候,你對教育的基本假設建立在社會達爾文主義之上,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只問高低,不分是非。有時候還很功利短視。殊不知那些一時沒上大學的,摸爬滾打幾年,很多都成了更獨立更完整的人。

孩子自己走出來的路,比家長鋪好的路重要的多。孩子越小越是如此。這並不是說一切都順從孩子的需求,而是家長要有意識的去了解孩子的興趣特點,激發他自主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幫助他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不是替你們完成某些理想。你們要知道,孩子有一天要離開你,給他提供的教育不是讓他更加依賴家長和外部環境,而是讓他有朝一日可以獨立過好自己的生活。

紀伯倫寫道:你們的孩子並不是你們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自身的渴求的兒女。他們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因你們而來。儘管他們在你們身邊,卻並不屬於你們。你們可以把你們的愛給予他們,卻不能給予思想,因爲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們可以建造房舍庇廕他們的身體,但不是他們的心靈,因爲他們的心靈棲息於明日之屋。

明日之屋是什麼樣,並非你我現在可以預測的,尤其是在現在這個發展極其迅猛的時代。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