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父母怎麼與孩子共情

父母怎麼與孩子共情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什麼是共情?父母共情怎麼做?情緒良好的孩子是怎麼培養出來的,孩子的情緒問題,是當代父母一大“心魔”。一天到家,家長們要在心中問自己幾百次:孩子怎麼就哭了?他爲什麼又哭了?怎麼能把他哄開心呢?

什麼是共情?父母共情怎麼做?情緒良好的孩子是怎麼培養出來的,孩子的情緒問題,是當代父母一大“心魔”。一天到家,家長們要在心中問自己幾百次:孩子怎麼就哭了?他爲什麼又哭了?怎麼能把他哄開心呢?

孩子的情緒太難把握,讓人不禁想飛到他們身體裏,看看這個小腦袋瓜子到底在想些什麼。孩子情緒難以控制,常常出現激烈的表達行爲,如大哭大鬧等,究竟應該怎麼辦呢?

情緒良好的孩子,是先天條件好,還是後天可以培養的呢?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孩子情緒的那些“小密碼”。

想要了解孩子情緒的祕密,首先要從科學的角度去看待。

人的情緒,主要由大腦邊緣系統影響,這是我們產生情緒的神經基礎,因此又稱“情緒腦”。在這個系統中,主要有兩個神經結構——“杏仁核”和“海馬”。其中,“杏仁核”主要負責本能的情緒反應,比如察覺到危險的害怕情緒;而“海馬”負責的就是非本能性的情緒,也就是可以自行調節的情緒。

舉個例子

在外面孩子渴了,找爸爸媽媽要水喝,但是家長也沒帶水。孩子的生存要求沒有得到滿足,從而產生憤怒、悲傷的情緒,這是“杏仁核”負責的。但孩子同時也會想到,今天出門忘了帶水,不是爸爸媽媽故意的,一會回家就能喝水了,這種情緒的調節就是“海馬”的作用結果了。

也就是說,保證“杏仁核”與“海馬”的正常發育,孩子就能自我調節情緒,不會屢次出現情緒失控的現象。而要促進這兩個神經結構的健康發育,有兩個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因素:生理與心理的雙重“安全感”。首先,孩子要保證飲食營養全面,大腦正常發育;其次,孩子要感到周圍是安全的,“海馬”才能做好調節情緒的工作。

父母怎麼與孩子共情

有研究學者發現,一個童年時期受過創傷的人,長大後面對一個負面情緒時,“杏仁核”非常活躍、“海馬”相對不活躍,因此他會越來越消極負面,無法自我調節情緒。

小時候容易情緒失控的孩子,對環境的“不安全感”持續到長大後,會有更嚴重的後果;而能控制、化解負面情緒的人,則更容易獲得成功。那麼,如何讓孩子“感到安全”呢?

請各位家長記住四個字——“感同身受”!

感同身受,這是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方法,被稱爲“情緒的富養”,也就是理解、支持。你要讓孩子知道,你明白他的想法,你與他在同一個頻道,這樣他纔會相信,你支持他、你願意幫助他。

父母怎麼與孩子共情 第2張

如何“感同身受”呢?就是在孩子有小情緒時,把他的感受以“共情”的姿態講給他聽。

玩具店關門了,你一定很難過吧。”

“剛剛被人推倒了,媽媽知道你現在一定很疼。”

孩子不會掩飾情緒,哭就是哭,笑就是笑。但是,孩子無法認識到自己的情緒,所以你要說給他聽。不管是多簡單的情緒,你說了他纔會知道,哦這就是開心、這是憤怒、這是難過……同時,孩子會知道你在關心他,而不僅僅是一句冷冰冰的“不要哭了”。我們,以便我們迅速採取適當措施。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