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成爲孩子前進道路上的光|爸爸當年是怎樣培養我的?

成爲孩子前進道路上的光|爸爸當年是怎樣培養我的?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出身在一個很普通的家庭裏,爸爸是小學老師,媽媽是工人。我們家是“慈母嚴父”的組合。自從自己當了媽媽後,常常會出現時空交疊的時刻,看着眼前的女兒小D,想起了當年我和爸爸的情景。今天想和你們分享我童年的三個小故事,對我後來做人、直到現在育兒都有深遠影響的故事。

成爲孩子前進道路上的光|爸爸當年是怎樣培養我的?

我出身在一個很普通的家庭裏,爸爸是小學老師,媽媽是工人。我們家是“慈母嚴父”的組合。自從自己當了媽媽後,常常會出現時空交疊的時刻,看着眼前的女兒小D,想起了當年我和爸爸的情景。今天想和你們分享我童年的三個小故事,對我後來做人、直到現在育兒都有深遠影響的故事。

我的童年是在弄堂長大的,每天6點是最熱鬧的時候,放學的孩子們在嬉戲打鬧,下班的大人們在忙着準備晚餐。但我卻不能加入,因爲在我們家,每天的6點,吃晚飯前的一小時,都是我和爸爸一起陪着媽媽做飯,幫媽媽打下手,順便是一起聊天的時光。

這是我們家每天雷打不動的項目,但小孩子總是貪玩的啊,看着鄰居孩子們打彈珠跳皮筋,我的心也是癢癢的。終於有一次,我問爸爸,“爲什麼其他孩子可以在玩,我們卻要陪着媽媽做飯?”爸爸告訴我,“每個家庭都是不同的,每個家庭都有他們自己看重的東西。在我們家,爸爸媽媽都覺得可以做一起做飯聊天很重要。”那時,我才兩年級,懵懵懂懂地接受了這個答案。

到了四年級時,我覺得自己又長大了一點,還是特別羨慕夥伴們的自由玩耍時間。我這次改變策略了,問爸爸,“那爲什麼可以一起做飯聊天很重要呢?” 爸爸說,“因爲,我和你媽媽都覺得,可以花時間給愛的人,是最重要的,這是我們家的家庭觀。”

這是第一次父母讓我明白“家”的含義。但更讓我受益的反而是,之後的每次當我問爸爸“爲什麼他們可以,我不可以”時,他從來不會去貶低其他孩子,告訴我“他們那麼皮不好”這類話的,而總是告訴我,“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是不同的,這樣的行爲在我們家是不允許的,因爲。。”

這給了我非常強大的一個認知,要不要和別人一樣的參照物,永遠不是對方好還是差,永遠是自己內心的標準。我可以和別人不同,這讓我有勇氣去堅持做自己覺得對的事。別人也可以和我不同,這也讓我一直有很大的包容心去理解他人。

爸爸從小對我規矩很嚴格。小學前都必須晚上8點入睡;可以有選擇性地買玩具,但每買一個玩具必須買兩本書;吃飯時不能說話,再好吃的飯菜也不能頻繁夾等等。不過,爸爸每次給我立規矩時,都會告訴我,他爲什麼這麼要求我。小學生水平的我,自然很容易被爸爸的口才和權威而震懾住,都覺得被說服了。

上了初一後,有一天爸爸把我叫過來,和我說,“爸爸其實不是所有的事都懂的,你現在上中學了,你會學到很多很多爸爸也許都不懂的知識。所以接下來你遇到問題,你可以自己做決定。當然,如果你需要和我們商量,也可以的,但要記住,爸爸說的只是供你參考,因爲爸爸真的不是什麼都懂”。

我從小印象中的爸爸是無所不能的,第一次聽到爸爸這麼說時,我特別特別震驚。小時候他特別有原則,給我訂的規矩不多,但絕對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這是在幫我建立我心裏的“那杆尺”。當他覺得我自己的“尺”立起來後,他就在學着退出,讓我學着靠自己心裏的“那杆尺”來衡量判斷如何做事,自己要對自己負責。

這也讓我清楚地明白,對待小D的養育過程中,我需要“先立後破”。立規矩,是爲人父母的本份,而懂得“認慫”,更是爲人父母的智慧。

高三那年填報大學志願時,我真的緊張了,害怕自己不能如願進入想進的學校和專業。當時就在猶豫,是不是填個稍微差一點的求穩。那天放學回家,我詢問了爸爸的意見。

-爸爸問,你在害怕什麼呢?

-我說,害怕自己無法進入那個最好的學校,進不去我這麼多年的努力就白費了。

-努力過就不會白費,最怕的是沒有全力以赴的事後後悔。

-可是,你們真的不希望我上名牌大學嗎?

-當然希望啊,但你是怎樣的人,不來自於你上一本還是二本的大學,是否是名牌大學,來自於你在這個過程中的努力。每個人,無論再怎麼成功最終無非都是一天吃三頓,晚上睡在一張牀上。真正讓我們感到開心的,一定不是吃的有多好,牀有多貴,一定是吃飯時安心,睡覺時舒心。

再後來,畢業要找工作了,我被一個外企錄取了,當時的錄取率特別低,好像是幾十萬應屆畢業生裏選了十幾個人。但是公司總部在北京,需要我離開自己的家北漂。當時我又猶豫了,手上還有一個offer是四大的,雖然不是最喜歡,但也不錯,而且最關鍵的是可以留在家裏。我又去問爸爸了。

-爸爸回答很直接,選你真正喜歡的啊。

-那萬一我在那邊發展不好,不是白白浪費了幾年時間,還背井離鄉的。

-爸媽呢,都是工薪階層,別的靠不上,但如果你真的哪一天混不下去了,記得回家。家裏爲了你特地加菜是做不到的,但多你一雙筷子總是沒問題的。

這兩段話一直到現在都會給我很多很多的力量,每當我開始害怕猶豫時,我都會想起爸爸說的,“記得回家,家裏多你一雙筷子不多”,我就有了放手一搏的底氣;每當我開始權衡利弊時,我都會想起爸爸說的,“每個人無非都是一天吃三頓,睡一張牀”,我就知道了比起名利,還有很多更加重要的東西,讓自己“吃飯時安心,睡覺時舒心”。

獨立,並不是時間到了就把孩子推出家門,而是在從小到大的經歷裏,讓孩子感受到很多很多的愛,積攢很多很多的勇氣,自己去推開走向社會的大門。這是我爸爸給予我的安全感。

這就是我和爸爸的幾個小故事(當然成長道路上也有和爸爸的摩擦,但隨着時間的推移慢慢都模糊了),它成了我後來人生道路上那盞明燈。如今,我也是一位媽媽了,這幾個小故事有了延續,我會加上自己的經歷,把這份“光明”繼續傳遞給小D。

“胸中裝滿深切的愛,生活就會燦爛千陽。內心保持沸騰,世界也爲你綻放。”

願我們所有人心裏都能有光,可以點亮自己,也溫暖他人,在爲人和爲人父母的道路上自信地走下去。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