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親子活動 > 家長如何在親子營和孩子愉快地玩耍

家長如何在親子營和孩子愉快地玩耍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親子營出遊跟自己一家人出去玩不一樣,如果提前有所準備,爸爸媽媽能更愉快地和孩子度過整個營期。

家長如何在親子營和孩子愉快地玩耍

親子旅遊有不同的形式。自由行是個性化的玩法,跟團遊是集體統一行動的玩法。親子營在形式上屬於跟團遊,但因爲是以家庭爲單位參與的,在行程安排方面更多考慮了孩子們的體力和興趣,比一般的跟團遊輕鬆,所以越來越多的父母選擇以這種方式出遊。

親子營出遊跟自己一家人出去玩不一樣,如果提前有所準備,爸爸媽媽能更愉快地和孩子度過整個營期。

1、抓大放小,關注主要矛盾

入營甚至選擇親子營之前就要先想好出遊的主要目的。就算計劃定得再周全,也無法(而且也沒必要)排除所有預料之外的情況。只要主要目的達到了,不要爲旅途中的小遺憾糾結或者生氣,破壞一家人出門旅遊的興致。

在都江堰熊貓谷,我們有機會跟熊貓近距離接觸——給熊貓喂蘋果。大多數孩子都非常期待,但是有一個孩子拒絕參加。錯過這樣難得的機會,這當然很可惜。媽媽想了各種辦法勸說引導,但結果是孩子越來越有情緒,弄得不太愉快。不過,媽媽事後很快反省了自己,找到了孩子不想參加活動的原因,也沒有責怪孩子。在我看來,這樣的小遺憾反而可能成爲改善親子關係的突破點。正是在那次衝突後,孩子和媽媽的相處模式有了質的變化。而這也正是那位媽媽帶着孩子一起參加尹建莉工作室熊貓營的主要目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家長如何在親子營和孩子愉快地玩耍

2、平衡集體活動和個人需求的矛盾

親子營不同於爸爸媽媽自己帶着孩子自由行。營裏孩子年齡有差異,興趣也不同,可能會有一些集體活動是孩子不願意參加的。遇到這種情況,同行的爸爸媽媽可能就難免會在心裏升起不愉快,一方面感覺組織方考慮不周或者組織不力,無法吸引帶動孩子;另一方面也生氣孩子不能參加活動,白白浪費了機會和錢。

集體活動的確有衆口難調的問題。如果爸爸媽媽無法說服孩子參加某項活動,也可以在自己可控的範圍內靈活處理。不必期望通過一次參與就讓孩子體會到某些集體活動的好處。如果孩子錯過了這一次活動,就算他(她)表面上看起來無動於衷,其實也會通過觀察其他小夥伴在心裏調整自己的做法。爸爸媽媽可以鼓勵,但不要出於成年人實用主義的目的過度干預孩子的選擇。只要不破壞孩子的內心體驗和總結的自然本能,他(她)總會在對的時間遇到適合自己的好機會。發脾氣是件得不償失的事,爸爸媽媽們可要控制好體內的洪荒之力呀!

在都江堰熊貓谷有半天的活動是進入熊貓谷未開放區域“尋寶”。這是個難得的機會,我帶着孩子進去體驗了,景色的確好極了,還見到了好些稀奇的動植物。由於組織方佈置了尋寶任務,孩子們帶着任務去看、去找,比平常逛公園更有收穫。最痛快的是,景區裏沒有其他遊人,觀景完全不受打擾。

但是,此時已到行程後半段,有的孩子已經比較疲累,加上當天溫度較高,有的孩子不願意頂着太陽爬山了。等我從山上下來,發現山下沒參加這項活動的孩子們有的拿出撲克牌組隊“鬥地主”,有的跟媽媽在一起親密聊天,快樂對他們來說一點不比我們的少。想必這些平日裏普普通通的活動,在青山綠水間藍天白雲下也多了些特別的意味,會在孩子們頭腦中留下愉快的記憶吧!

如果孩子實在不想去,爸爸媽媽卻爲了不錯過這難得的機會把小傢伙硬拖去爬山,當然也不是不可能讓大自然帶動孩子的熱情;不過,也要做好孩子不領情、大家都不開心的準備。方法可以多樣靈活,而原則只有一個,就是不要把這些難得的時光變成難過的時光。

3、提前準備好打發無聊時光的法寶

旅途中的等候不可避免,再加上有的集體活動孩子不感興趣,如何度過這些空白的時間也是對爸爸媽媽們的考驗。上面這個例子中的撲克牌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爸爸媽媽可以根據自家孩子的特點準備一些方便攜帶的“祕密武器”。

這些年我沒少一拖二帶着倆孩子出門,那些我準備過的“祕密武器”總能在關鍵時刻四兩撥千斤。據不完全統計,有撲克牌、便攜磁力飛行棋、便攜磁力跳棋、魔方、磁力七巧板、貼紙書、塗鴉書、iPad、樂高積木塊和人偶、彩色繩子(可以玩翻繩遊戲)。現在他們大了,每次出門前都是自己選擇法寶。當然,有時候孩子們考慮不周,可能會帶一些實際用不上的法寶,而真正用得上的法寶卻沒帶。有時候我會提醒他們,如果他們沒接受我的建議,我也不堅持,只是在自己的隨身包裏放一些我認爲有用而他們沒想到的小東西。下一次再出門,他們就會總結上次的經驗教訓,調整自己的法寶清單。

即使身邊什麼“武器”都沒帶,我們還有自己呢。可以玩“猜中指”的遊戲或者別的手指遊戲,可以玩猜字謎、成語接龍、詞語接龍、擴句、說繞口令、講笑話、做腦筋急轉彎……只要爸爸媽媽們想想自己小時候玩過的遊戲就會有很多靈感,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會不斷迸發出自己的靈感。在這種不借助任何外物的親子游戲中,孩子跟爸爸媽媽有更多親密互動,也會給他們的成長帶來很多間接的、隱形的好處。爸爸媽媽們不要忽視喲!

4、“窮家富路”對孩子意味着什麼?

“窮家富路”的道理爸爸媽媽們都明白,這句老話同樣適合小朋友。平常在家裏生活很有規律,一出門旅遊,規律打破了,孩子似乎也更不好管了。景區的劣質旅遊商品要買,各種不健康的零食要吃,甚至還霸佔着爸爸媽媽的手機或者平板電腦玩個不停……如果再趕上爸爸媽媽身體疲倦,可能就容易失去耐心,引發不愉快。

雖然有時候孩子們精力充沛得讓成年人望塵莫及,但我們還是要看到,景區嘈雜的人羣、排隊等候時的無聊等等對孩子的體力和耐心都是種消耗。成年人都容易在這種時候煩躁不安,指望孩子像成年人一樣安靜等候顯然是不現實的。如果一包薯片或者一個毛絨玩具就能讓孩子忘記旅途中的疲憊,這點“浪費”絕對划算。孩子不會因爲在旅途中被滿足了,回家後就繼續提出“無理”要求,從此養成一個壞習慣。

營裏有位小朋友,從出發那天媽媽就給了她100塊錢,並且聲明這是屬於她的錢,她可以自由支配,但旅遊期間用完了就不會再有了。我看到小朋友買了毛絨熊貓之類的小玩意兒,但買得最多的是冰棍。最誇張的一天,買了4根還是5根!有時候,我們剛吃完正餐走出餐館,就發現她從旁邊的小賣部已經買了根冰棍吃起來。營期最後一天並不是她冰棍吃得最多的一天,但在這一天,小朋友開始說肚子痛。然而,媽媽並沒有說“你看,告訴你不能吃那麼多冰棍吧?肚子痛了吧?”孩子不傻,她接下來自然就不會再買冰棍吃,而且我相信她今後再吃冰棍也會回想起這一幕,從而調整自己的行爲。只要成年人不去負面強化,孩子會從自己的體驗中總結經驗。成年人用自己的經驗阻止孩子“撞南牆”,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體驗和承擔自己行爲後果的權利。在孩子越小的時候,這些“撞南牆”的後果越輕,爸爸媽媽們不要因爲擔心而好心辦壞事呀!

5、避不開的打鬧、爭執

除了上面兩條提到的有用的小物件,也別忘了親子營裏小夥伴們。孩子們很擅長給自己找樂子,即使沒有輔助工具,他們通常也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找到消磨時間的遊戲。就算有的遊戲在爸爸媽媽們看來很無聊,更沒什麼明顯的教育意義,這種互動也不是沒價值,因爲孩子們在不知不覺地感受和學習與人相處。成年人往往害怕浪費時間,恨不得把孩子的每一分鐘都填滿“有意義”的活動。實際上,屬於孩子的每一分鐘,都有意義。投入地參與有意義,無聊地發呆同樣有意義。留白有留白的價值,“好”的標準不是隻有一個。

但是,孩子之間有互動就會有爭執,有打鬧就有可能升級爲打架。在孩子扎堆兒的地方,家長們往往容易爲孩子之間的肢體衝突煩惱。打輸了吧,孩子哭得委屈,家長也心疼;打贏了吧,要給對方孩子和家長賠禮道歉,看人家的臉色。雙方都不開心,還怎麼愉快地玩耍呢?

在熊貓谷尋寶後,營裏兩個男孩打了一架。輸家又氣惱又傷心,哭得稀里嘩啦;贏家腦袋一揚,嘴裏嘀咕着走開了。遇到這種情況,兩邊的大人怎麼辦呢?

如果是無關緊要的小打小鬧,雙方力量相差也不大,大人完全可以不管,甚至裝沒看見。孩子們會自己解決矛盾,可能剛纔還打呢,幾分鐘後又玩到一起了。大人們心裏的坎兒還沒過去,孩子們早忘了。

如果至少有其中一方已經打急了眼,或者雙方力量懸殊,爸爸媽媽們還是需要及時止損,把自家孩子拉開。拉與不拉的標準,就是在心裏掂量一下,自己能不能承受孩子打完的後果。無論輸贏,父母們都需要面對一個令人多少有點尷尬的場景,不可能只讓孩子獨自面對。

那麼拉開以後還能做什麼呢?要把贏家批一頓嗎?要幫輸家爭一口氣嗎?最好的處理方式是在孩子情緒激動時暫時閉嘴,因爲氣頭上的人聽不進去任何道理,口頭的安慰也容易隔靴搔癢。對贏家可以暫時不理,對輸家一定要用身體語言表示理解和安撫並確認孩子是否受傷。等孩子平靜下來再跟他談論這件事。

談論時注意以下兩點:

1、避免使用評判性語言,而要使用描述性語言。舉例說明,評判性語言就是“你怎麼又給我惹麻煩了”、“你就知道哭!有本事你打回去啊!”而描述性語言是“你比他高,力氣比他大,剛纔這場架你佔了優勢”、“我剛纔看到你們因爲……打起來了”。評判性語言容易激怒孩子,是火上澆油的做法;而描述性語言可以幫助“身在此山中”的孩子們理清客觀事實並反省自己的行爲。

2、描述孩子的情緒和自己的想法。比如“你剛纔一定很生氣”、“我剛纔特別爲你擔心”。被表達的情緒不會停留,只有被壓抑的情緒纔會被打入潛意識的冷宮,來日再出來興風作浪。尤其對於輸家來說,這種簡單的表達是一種撫慰和認同,對“戰”後療傷有很大幫助。

打架雖然是一種比較激烈的方式,但也是孩子社會化的正常途徑。通過一次次衝突,他們體驗到人際交往的界限和分寸、總結經驗並調整自己的行爲。批評斥責會破壞他們這種與生俱來的能力。對於贏家來說,被成年人強行安排口頭道歉容易抵消他自發的內疚和反省(道歉可以爸爸媽媽出面,不必強求孩子道歉);對於輸家來說,被成年人帶着情緒傳授超過他能力的應對策略實際上是在強化失敗者的身份,容易帶給他額外的羞恥感和挫敗感。

上面提到的兩個打架的小夥子,因爲年紀都不小了,面子思想重,當天沒和好。但是第二天,那個贏家找了個機會在經過輸家身邊時問了他一句關於昨天打架的話。具體是什麼我沒聽清,但我從他臉上輕鬆的笑容知道,這件事他已經不在意了。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