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親子活動 > 溺愛孩子的十個做法七個後果

溺愛孩子的十個做法七個後果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2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溺愛孩子可能在很多家庭都在上演,但是很多家長還不自知。接下來就一起看看溺愛孩子的表現都有什麼,然後會有什麼後果。

對孩子的溺愛可能說是很多父母的通病,他們無時無刻、無代價的愛造成孩子自私自利、不珍惜愛、不會給予他人愛的個性特徵。有的父母受自身童年艱苦經歷的影響,將自己的一切希望繫於孩子身上,視孩子爲掌上明珠,產生了"絕不能讓孩子遭一點罪、受一點委屈"的心理,儘量滿足孩子提出的一切要求。溺愛,是一種失去理智、直接摧殘兒童身心健康的愛。如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愛孩子有害,但卻分不清什麼是溺愛,更不瞭解自己家裏有沒有溺愛。以下10種溺愛的形式是比較典型的實例,不是每個家庭全部都有的,但或多或少都會有幾種,或各種都有輕度表現也是值得警惕的,我們要以合理的愛,來保護孩子的健康成長。

溺愛孩子的十個做法七個後果

特殊待遇TOP1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特殊照顧,如吃“獨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獨生”,爺爺奶奶可以不過生日,孩子過生日得買大蛋糕,送禮物……這樣的孩子自感特殊,習慣於高人一等,必然變得自私,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

過分注意TOP2

一家人時刻關照他,陪伴他。過年過節,親戚朋友來了往往嘻笑逗引沒完,有時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圍在中心,一再歡迎孩子表演節目,掌聲不斷。這樣的孩子自認爲自己是中心,確實變成“小太陽”了。家裏人都要圍着他轉,並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寧,注意力極其分散,“人來瘋”也特別嚴重,甚至客人來了鬧得沒法談話。

輕易滿足TOP3

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有的父母還給幼兒和小學生很多零花錢,孩子的滿足就更輕易了。這種孩子必然養成不珍惜物品、講究物質享受、浪費金錢和不體貼他人的壞性格,並且毫無忍耐和吃苦精神。

生活懶散TOP4

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有的父母還給幼兒和小學生很多零花錢,孩子的滿足就更輕易了。這種孩子必然養成不珍惜物品、講究物質享受、浪費金錢和不體貼他人的壞性格,並且毫無忍耐和吃苦精神。

祈求央告TOP5

例如邊哄邊求孩子吃飯睡覺,答應給孩子講3個故事才把飯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態,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養不出責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喪失殆盡。

包辦代替TOP6

我曾問一些媽媽,要不要求孩子勞動,有的竟說:“我疼都來不及,還忍心讓孩子勞動?”也有的說:“叫‘小東西’做事更麻煩,還不如我幫他做了。”所以三四歲的孩子還要餵飯,還不會穿衣,五六歲的孩子還不做任何家務事,不懂得勞動的愉快和幫助父母減輕負擔的責任,這樣包辦下去,必然失去一個勤勞、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幹、上進的孩子。這決不是聳人聽聞。

大驚小怪TOP7

本來“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後往往自己不聲不響爬起來繼續玩。後來爲什麼有的孩子膽小愛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時表現驚慌失措,嬌慣的最終結果是孩子不讓父母離開一步。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剝奪獨立TOP8

爲了絕對安全,父母不讓孩子走出家門,也不許他和別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時刻不能離開父母或老人一步,摟抱着睡,偎依着坐,馱在背上走;含在嘴裏怕融化,吐出來怕飛走。這樣的孩子會變得膽小無能,喪失自信,養成依賴心理,還往往成爲“把門虎”,在家裏橫行霸道,到外面膽小如鼠,造成嚴重性格缺陷。

害怕哭鬧TOP9

由於從小遷就孩子,孩子在不順心時以哭鬧、睡地、不吃飯來要挾父母。溺愛的父母就只好哄騙、投降、依從、遷就。害怕孩子哭鬧的父母是無能的父母;打罵爸媽的孩子會變成無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無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種子。

當面袒護top10

有時爸爸管孩子,媽媽護着:“不要太嚴了,他還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會站出來說話:“你們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會好;你們小的時候,還遠遠沒有他好呢!”這樣的孩子當然是“教不了”啦!因爲他全無是非觀念,而且時時有“保護傘”和“避難所”,其後果不僅孩子性格扭曲,有時還會造成家庭不睦。家長庇護得了孩子一時,庇護不了孩子一世。孩子和家長都應該在這個問題上擺正位置、調整心態。立,給孩子斷乳的契機。應該說,解決的辦法是雙方面的,一方面,孩子自身要有獨立意識和敢於接受生活挑戰的勇氣,不怕苦、不怕累,鍛鍊自己從獨立報到、洗衣服、吃感冒藥這樣的生活瑣事做起;另一方面,家長應該清楚自己的角色和身份,對自己的孩子要有信心,放手讓其參與生活鍛鍊和社會競爭。作爲教育工作者,我想勸勸天下溺愛孩子的父母:如果你愛孩子,請你放開孩子。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不妨從獨立做起。

溺愛孩子的十個做法七個後果 第2張

溺愛的矯正

有位教育家曾經說過:"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對孩子愛得適當,愛得合理,才能使孩子得以健康成長。那麼家長應怎樣做到對孩子關係而不溺愛呢?

1 平等對待

不要讓孩子在思想上形成"以我爲中心"的意識,不讓孩子產生特殊優越感。家長應從日常小事抓起。例如,家裏來了小朋友,應教育孩子把玩家給大家一起玩;吃東西要讓孩子養成分份的習慣。長期堅持,就會使孩子養成與別人平等相處的習慣。

2 不要輕易滿足要求

當孩子提出的要求不合理時,不能輕易滿足。孩子撒嬌要家長買玩具,家長不能爽快答應,反而可以跟他提條件,例如一個月內孩子能自己收拾玩具就答應買給他。讓孩子學會爲自己想要的事情付出努力。

3 避免隔代溺愛

很多家長忙於工作,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照顧。然而很多父母覺得爺爺奶奶輩的教育跟不上形式,但是又不好過多指責。家長應該首先和老人溝通好,遇到孩子做錯事時,老人可以到別的房間去或者藉故出去,讓家長單獨來解決。剛開始,可能孩子會繼續哭鬧、扔東西,當發現無人理他時,孩子就會有些恐慌,哭鬧就會減弱,最後可能會主動找家長承認錯誤。

4 培養孩子自理能力

孩子長到兩三歲就有了強烈的我自己乾的要求,家長就因勢利導從培養孩子日常生活的初步自理能力開始,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比如,幼兒期的自理能力培養是獨立性培養的主要內容,在家長的幫助下孩子學會自己吃飯,自己穿脫衣服,穿脫鞋襪,自己如廁,自己收拾玩具,吃東西前後或便後自己洗手等。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