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親子活動 > 孩子犯錯誤,家長一定不要說哪6句話?

孩子犯錯誤,家長一定不要說哪6句話?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錯誤”都避免不了,如何教育才能讓孩子認識錯誤、改正錯誤就成了家長的關心所在。在管教的過程中,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一說就通,一次就好,然而這除了需要家長堅守原則之外,還需要對孩子有足夠的信任與尊重,而這些話對孩子的管教來說,卻起到了適得其反的作用。

在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錯誤”都避免不了,如何教育才能讓孩子認識錯誤、改正錯誤就成了家長的關心所在。

在管教的過程中,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一說就通,一次就好,然而這除了需要家長堅守原則之外,還需要對孩子有足夠的信任與尊重,而這些話對孩子的管教來說,卻起到了適得其反的作用。

01

你錯哪了?

在孩子成長的起始,他們還不能正確的分辨“錯”與“對”,很大程度上,他們做的事情取決於他人的反應或者是自己的主觀意識。

當家長問孩子“你錯哪了?”時,有的孩子會說出自己犯錯誤的原因,而更多的孩子根本無法正確回答家長的問題。

因此引導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所在並且明確錯誤的嚴重性纔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當家長髮現孩子犯錯誤,尤其是重複犯同一個錯誤時,一定要讓孩子學會自己承擔行爲所帶來的自然後果。

並且應該在事後冷靜的告訴孩子自己行爲的錯誤所在,通過講故事、聊天等引導性的方式,讓孩子自己發現正確的行爲方式。

02

爲什麼這麼做?

站在孩子的角度,他真的能理解家長這個問題背後的含義嗎?

童童媽媽說,每次童童犯錯誤之後,自己都會問她;“你爲什麼這麼做?”可是童童回答常常讓她火冒三丈,不是說這樣做不是好寶寶,就是扯一些毫無關聯的事情。

究其原因,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的一些錯誤行爲是因爲受到自身行爲能力的限制,一些是因爲自己還不能完全的實現行爲自律自主。

此時家長不斷的追問爲什麼,只會讓孩子感到恐慌和排斥,並不能意識到自己究竟做了什麼?

因此家長首先要打消孩子的恐慌心情,和孩子一起尋找到“錯誤”行爲背後的真正原因,才能讓孩子自己意識到事情發生的原因。

孩子犯錯誤,家長一定不要說哪6句話?

03

說你/這麼做還不是爲你好!

在親子關係的構建過程中,最需要避免的就是打着愛的旗號在傷害。

瑤瑤媽媽總是對瑤瑤說:“讓你吃飯是爲你好”、“我說你都是爲你好”等,尤其是在瑤瑤的行爲沒有按照媽媽的要求來時,媽媽更是覺得自己的付出都白費了。

在親子關係中,父母父母與孩子都需要足夠的喘息時間,都需要獨立的個人時間來成長,而相對的放手並不會導致親子關係的疏遠,反而相對寬鬆與自由的成長環境,更能夠培養孩子樂觀、積極、獨立自主的性格。

所以家長在發現孩子的“錯誤”時,首先要意識到這是因爲孩子的行爲偏離了自己的安排還是因爲這就是一種錯誤行爲。

在教育的過程中,家長一定要明確孩子的行爲原則底線,在原則範圍內的行爲應給予孩子相應的自由,讓孩子在探索、發現的過程中,逐漸培養出獨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04

讓你認真點怎麼就不行?

孩子的行爲是家長行爲的映射。

米琪媽媽說:“每次一讓米琪吃飯、畫畫或者是跳舞的時候,米琪都是左看看右看看,一個小蟲子都會讓她看半天,可是看電視或者玩玩具的時候,喊幾句都聽不見。”

“認真”源自於專注,孩子沒有認真做某件事情時,一部分是因爲事情本身並沒有很大的吸引力,一部分是因爲事情本身具有一定的難度,讓孩子覺得困難,還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孩子並不清楚什麼纔是專注。

家長應讓孩子看到整件事物中的樂趣所在,利用事物本身的吸引力來激發孩子的專注力,同時應和孩子共同把事情分階段,實現小梯度大目標,而不是見到困難就後退。

家長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應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身體力行的告訴孩子什麼纔是專注,給孩子營造一個培養專注力的良好環境。

05

說了不讓你這樣做,就是不聽話!

“聽話”不等於懂道理。

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聽見的一個詞就是“聽話”,然而家長沒有明確的是:孩子需要完全遵照父母的指示來做?到底誰的“話”應該聽?到底什麼事情應該“聽”?

過度“聽話”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容易養成懦弱、自卑的心理,當需要自己做決定時,他們無法做出自己所需要的選擇。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來自家長的信任與尊重可以幫助孩子養成健康的心理,家長與其告訴孩子“聽話”,更應該告訴孩子什麼纔是“道理”。

因此家長應做到“未雨綢繆”,在日常的生活中,把孩子當成成人來交流,在生活的細節中明白生活的道理,當孩子需要做出選擇時,應給孩子分析利弊後,把最終的選擇權交給孩子。

當孩子無法獨立解決問題,或者無法判斷正誤時,家長應該及時幫助孩子調整,給予孩子應有的幫助,而不是單純的把行爲歸類爲不聽話。

06

你下次再這樣,我就。。。

糖糖奶奶總是對她說:“下次再不吃飯奶奶就不喜歡你了”,或者說:“下次你再不聽話,我就再也不給你吃零食了”。

很多家長在孩子犯錯誤之後,爲了防止孩子再犯類似的錯誤,都會對孩子說類似的語言,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真的會起到什麼永久性作用嗎?

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家長的類似語言其實都帶有明確的威脅性質,甚至包含着你要怎麼做才能獲得什麼,長此以往很容易讓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會缺乏自信,同時出現明顯渴望關心、渴望認同的情況。

因此當家長希望孩子下次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時,應該先告訴孩子的是,爸爸、媽媽相信你,相信你下次一定可以做的更好。

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認同,來自父母的信任,會感受到被鼓勵,纔會更有努力的動力,更好的修正自己的行爲,真正的從根本解決孩子的行爲問題。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