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行爲心理 > 孩子第一次偷東西后你的做法,會影響到孩子日後的道德觀

孩子第一次偷東西后你的做法,會影響到孩子日後的道德觀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鄰居家三歲的帆帆,經常去找小朋友玩。在別人家他總是喜歡翻東西,看到喜歡的就想據爲己有,想方設法的“偷”回家,媽媽意識到帆帆有這個“壞習慣”,三番四次進行批評教育卻收效甚微。今天,媽媽又發現家裏多了一隻小汽車,一定又是帆帆順手牽羊拿回來的,於是腦子裏轟地一響:這孩子太不像話了,小小年紀養成這等惡習,長大了可怎麼得了!於是,怒氣衝衝的媽媽決定嚴厲懲罰他,抓住帆帆便是一陣胖揍。

其實像帆帆媽一樣,許多家長對孩子小時候的“偷竊”行爲非常敏感。但其實,大多數人在幼年時期都有過偷竊的慾望或行爲,問題是當你發現孩子“偷拿”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時,會如何處理讓我們先來了解幼兒“偷竊”的性質。

孩子第一次偷東西后你的做法,會影響到孩子日後的道德觀

一、孩子爲什麼會偷東西?

二三歲的孩子有時候看到喜歡的東西,常常會拿回來自己玩,不過這並不屬於真正的偷竊行爲。真正的偷竊行爲一般會發生在孩子6歲至青春發育期之間。有的5歲至6歲或者10歲至12歲的孩子偷別人的東西,其價值數小。有時拿回來的東西自己家裏也有,可能連他自己都不知道爲什麼要拿回來。要想知道怎麼教育孩子,首先就得搞清楚孩子偷東西的動機:

1、沒有所有權的概念

年幼的孩子暫時還弄不清楚什麼是你的,什麼是我的,在他的觀念裏,“只要我喜歡的就是我的”。因爲早在他還沒具備動手能力和溝通能力時,就已經習慣了以這種方式佔有物品:手一指,媽媽就把玩具拿來;眼一掃,爸爸就把飯碗端來……目之所及的所有物品都能夠供他所取。

2、放縱孩子,予取予求

很多的家長把孩子的要求視若聖旨,不論孩子要什麼都予以滿足,導致他心中沒有是非標準,想得到什麼就會毫無顧忌地拿。這類家長往往會默許孩子把公共財物拿回家,比如幼兒園的玩具、公園的花花草草等等,甚至認爲這是一種“有出息”的表現,也有的家長認爲這是無足掛齒的小事,但長此以往卻會養成孩子隨便拿別人東西的不良習慣,漸漸發展成有意識的偷竊行爲。

孩子第一次偷東西后你的做法,會影響到孩子日後的道德觀 第2張

3、缺乏關注,譁衆取寵

還有的孩子私拿東西並不是因爲自己真正需要或喜歡,而是想通過這種行爲得到他人尤其是父母的關注。這類孩子在父母無暇顧及其生活和情感需要的家庭較常見,孩子內心會產生一定的失落感,認爲父母不注意、不關心自己,於是就通過故意拿小夥伴的東西,引起父母的關注。

當發現孩子有“偷竊”的行爲時,父母一定要細緻深入的瞭解根源,再採取正確的方法加以引導:

1、對孩子進行及時的教育,讓他了解“拿別人東西”的危害

年紀小的孩子還沒有形成道德觀念,家長可以通過一些活動讓他理解,對於心理年齡大一點的學生,可以直接告訴他偷竊是一種可恥的行爲,認識到偷竊對社會的危害,樹立起牢固的善惡觀念,其內心的向善力量會幫助他早日克服壞習慣。

孩子第一次偷東西后你的做法,會影響到孩子日後的道德觀 第3張

2、要以說服規勸爲主,絕對不要態度粗暴,以免引起逆反心理
在教育孩子時,放正自己的心態,客觀的看待錯誤,從他的角度多想想,如果僅僅是簡單粗暴的責罵,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如果成人能給予和風細雨的說服教育,孩子樂於接受,也不容易產生牴觸情緒
3、不要在別的孩子面前譏笑孩子的行爲,要維護孩子的自尊
孩子拿別人東西被人發現後,如果家長公開大聲說此事,別的孩子可能就會以此來取笑他,從而給孩子自尊心造成嚴重的傷害。不要一發現孩子偷竊,便大動肝火,加以威嚇,這樣做只會導致孩子更加叛逆與消極。

所以,小孩子的偷竊行爲有時候不是大事,相反,父母不懂得從一開始正確應對孩子的偷竊纔是大事。很多證據表明,如果父母從孩子第一次偷竊時做出理性的行爲,能避免不少孩子步入歧途。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