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母嬰資訊 > 孩子打碎東西,你的第一反應至關重要

孩子打碎東西,你的第一反應至關重要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5.7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起內疚,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不舒服,然後一系列不愉快的經歷的回憶涌入腦海。比如:和父母吵架,沒有答應別人的要求,爽了其他人的約,工作做錯了事情

孩子打碎東西,你的第一反應至關重要

作者:冰千里

本文由:三點一彎鉤(sandianyiwangou)

授權發佈

分享有深度有態度的育兒文章

說起內疚,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不舒服,然後一系列不愉快的經歷的回憶涌入腦海。

比如:

和父母吵架,

沒有答應別人的要求,

爽了其他人的約,工作做錯了事情

……

都會讓我們感到內疚,並試圖去避免這樣的情況再次發生。

我們把內疚歸於負面,因此也儘可能防止孩子去經歷這樣的體驗。

或者當孩子有了內疚之後,不知道如何是好,要麼輕描淡寫,要麼滑而過之;又或者在沒有意識到孩子內疚的情況下對他大吼大叫,試圖讓他認識到自己做錯了事。

但其實,內疚,在某種程度上,是孩子獲取責任心的重要方式,而如何引導,也是父母的一堂必修課。


內疚和羞恥的區別

說起內疚,不得不提一下和內疚相似的另一種情感——羞恥,我們很多時候會容易把這兩者混淆。

我在兒童遊戲心理治療中經常會發現這兩種情感,區別在哪呢,舉個例子:

有個5歲女孩多多,不小心把一個瓷娃娃摔碎了,她看着地上的碎片小聲對我說:“老師,怎麼辦呢?”

接着自己又回答了這個問題:“要不我讓媽媽重新買一個吧?”

我知道可愛的女孩感受到了什麼,我說:“你看起來很難過呀,不過沒關係的,我還有一個呢,我們繼續玩吧”。

多多摔碎瓷娃娃後感受到了很強的內疚感,她知道自己做錯事情了,並想辦法進行彌補。

還有次,一個9歲男孩樂樂,在和我玩“找東西”的遊戲,他藏了一隻玩具狗,我背對着他聽到了某種東西摔碎的聲音。

我猜可能他打碎了一支玻璃棒,但我並沒回頭,還是繼續數到30,轉過身去找他藏起來的玩具狗。

這時,我發現他神很慌張又故作鎮定,勉強擠出笑容。

在我尋找玩具狗過程中,他一直怯怯站在角落裏不知所措,過了會兒,見我沒發現“他闖的禍”,才跑過來繼續遊戲。

但從那之後就不敢看我的眼神了,我也已經發現那隻被打碎的玻璃棒被他用一張彩紙蓋住了。

這些情緒中有個最重要的便是“羞恥”,樂樂認爲自己糟透了,他並不想讓我看到糟糕的自己,於是選擇了掩飾和撒謊。

“內疚”和“羞恥”最大的區別:

前者對事,後者對人;前者會彌補過失、承擔責任,後者掩飾過失,逃避責任。內疚者會面對,羞恥者想躲藏。

內疚是“我只是這件事做錯了”,羞恥是“我什麼都做不好”。

比較而言,內疚是有力量的、勇敢的,羞恥是無力的、自卑的。

內疚有用,但也不可用力過猛

內疚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促使孩子承擔責任,但過度內疚,則會讓孩子不知所措。

姑且稱之爲“健康”的內疚和“不健康”的內疚。

這個區分很重要,因爲:

“健康”的內疚是一種動力,對孩子來說是獲得責任感的重要方式。

“健康”的內疚首先是要有整合能力,能辯證的看待自己和他人,知道人是可以同時具有優點和缺點的。

可惜很多孩子失去了這個能力,會把自己和他人的錯誤誇大,也會把錯誤掩蓋,看不到自己的優點。

比如某次考試失利:

有的孩子會隱瞞成績、過度自責,認爲自己很蠢很笨很沒用,也不再相信能做好其他事情;

會覺得對不起父母,經常鬱鬱寡歡,從而陷入再一次失敗中,久而久之開始厭學,甚至抑鬱。

這就是很典型的“不健康”的內疚感,孩子並不能夠整合自己和“考試”之間的關係,也看不到自己其他的優點,還會泛化,認爲自己“做什麼都不行”。

“健康”的內疚是會激發出某種力量感,孩子會反思考不好的具體原因,並積極尋找辦法,爭取下一次有所進步。

其次,“健康”的內疚是敢於面對錯誤或失誤。

直面錯誤是有風險的,可能會被懲罰、被責怪,所以面對就更重要了,因爲面對的不僅僅是錯誤,還是自己的情緒,是自己的內疚感。

只要敢於面對,就已經準備好了承擔後果和相應的懲罰,“健康”的內疚是孩子承擔責任最好的老師。

遺憾的是,家長總是指責更多些,或者一句草草的“沒事”,並不重視孩子此刻的內疚感,對其漠視甚至羞辱,不但讓孩子內疚變得不健康,還容易變爲“羞恥感”。

第三點,“健康”的內疚是有具體目標的。

這種目標就是:“下次,我一定要……”。

這是建設性的想法,同時這個目標是指向這件事情,並不會“傷及無辜”。

多多隻想補償我一個瓷娃娃,而不是想給我免費“打工”或者我吃飯什麼的,更不會認爲自己是“萬惡之源”。

像女孩這樣的目標就是建設性的,也是健康內疚的標誌,類似這樣的都是:

下次我一定考好

我會吸取教訓的

我不會欺負妹妹了

這周不會再遲到

一會兒我要主動回答問題

今天我要和小明和好

下次我也要自己洗衣服

……

這些目標都是具體的,都帶有補償性,也都是正在承擔責任。


出現了內疚,家長該怎麼辦?

1、首先,家長自己要會處理自己的內疚情緒。

成年人對待內疚的態度會被孩子習得並內化,變成自己處理內疚的模式。

面對自己的內疚,這些做法都不合適:長吁短嘆、過度自責、遷怒他人、鬱鬱寡歡、逃避責任、過度補償。

正確的做法就像我們健康內疚裏面描述的,勇於面對錯誤、敢於承擔責任,對事不對人,並建立具體改善的目標。

你這些積極行爲和樂觀的態度同樣也會被孩子習得,讓他們更有效的掌控內疚情緒並進行消化,變爲動力。

2、其次,避免利用孩子的內疚感進行控制。

尤其是這兩種類型的家長:

暴力型:

面對孩子的錯誤非打即罵,或是譏諷嘲笑,甚至帶有侮辱性的語言,這會增強孩子的不健康內疚,陷入惡性循環。


犧牲型: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

孩子想替媽媽分擔家務,站起來說:“媽媽我來吧。”

這時媽媽就會說:“趕緊去寫作業,只要你聽話好好學習,媽媽累點沒關係。”

孩子這時候就只好埋頭努力做功課,因爲他的心裏有了內疚感。

爲了逃避這種讓人不舒服的內疚感,他就必須去報答那個使他內疚的人——我要爲媽媽努力學習。

而這樣的犧牲型控制大量存在,不管怎樣的形式,傳遞給孩子的信息就是:“你要報答我”,孩子就會因爲一點點失誤產生強烈內疚感。


3、最後,這樣的態度會讓孩子積極面對內疚感。

以開頭,多多的打壞了瓷娃娃爲例:

第一, 對事不對人。

第二, 先理解孩子,要知道孩子的情緒是合理的。

比如我會對遊戲室的小女孩說:“我知道你很難過,你也許正在想怎麼解決這個難過呢?”

第三, 提升孩子自主能力。

比如讓他知道凡是都有兩面,都是可以區別對待的,比如我會對女孩多多說:“打碎了瓷娃娃是犯錯誤了,但是這個錯誤並不是故意的。”

第四, 引導孩子承擔責任確定目標。“你能想到讓媽媽再買一個瓷娃娃真的很棒,我知道你在努力想辦法。”

其實,內疚的孩子往往是知道怎麼辦更好的,孩子常常可以在和家長的交流中完成對內疚痛苦部分的處理,同時在交流中找到進步的方向。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