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如果愛的反面是“控制”,我們應該怎樣愛孩子

如果愛的反面是“控制”,我們應該怎樣愛孩子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8.1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家庭教養方式,要嚴還是要鬆,一直存在着爭議。心理學界在鬆和嚴的教養方式之間劃定了多種標準,其中,最影響範圍最大的是下面這種分法:獨裁型、縱容型、權威型。

獨裁型父母是堅決的、懲罰性的以及冷酷無情的,這樣的父母要求孩子絕對服從,限制孩子獨立自主或者不讓孩子參與作出決定:“爲什麼?因爲我說了要這樣做。”典型:虎媽、狼爸。

縱容型父母愛孩子但過於放縱孩子,這樣的父母只對孩子施加較少的控制。事實上,雖然這些孩子被給予了很大程度的自由,同時也被允許自己做決定,但他們得到的指導卻很少:“哦,當然,親愛的,隨便做任何你想做的。”典型:李天一的父母。

權威型父母會跟孩子進行協商,這一類父母會對孩子有所限制,但同時會解釋爲什麼,同時他們也提倡孩子的獨立自主性。當孩子能夠承擔責任時,他們會給予孩子更多的自由。給孩子提供建議:“我們來談談這一點。”典型:最近流行的海豚型父母。

獨裁型、縱容型和權威型,實際上也就是太嚴型、太鬆型、正好型。

太嚴厲是家長對孩子的過度控制,這會讓孩子感到受挫,認爲自己毫無能力,造成孩子消極、被動、依賴的心理;或者導致孩子倔強、反抗,用一些破壞性的方式發泄自己的力量和不滿。

父母如果對孩子過於順從,或者說是管教過鬆,則會產生另一類問題。這樣的孩子逐漸會認識到父母在教育上的軟弱,他們不但會產生一種不安全感,還會認爲自己具有無上的權威,有能力“控制”或要挾父母。這樣的孩子容易在家庭中爲父母製造麻煩,將來在社會上很可能是要麼到處碰壁,要麼完全順從。

我們不想撒手不管,又想靜待花開,於是,就有了鬆嚴適中的權威型。

如果愛的反面是“控制”,我們應該怎樣愛孩子

這些天,在和小鹿的互動過程中,我也是在不斷思考,到底什麼是嚴,什麼是鬆,鬆又要鬆到什麼程度呢?

小鹿這個小男孩成天動作敏捷地爬上爬下,去哪裏,都是兩腿帶風,即使走路,也要不走平常路。於是我們總是跟在他的屁股後面喊,慢點,小心點,別摔倒了。

大人能動的東西,他都要摸一摸、玩一玩。可是他玩起東西來,沒深沒淺的,在我們的制約之下,他纔沒將一些東西弄壞掉。

他自己的玩具很容易玩膩了,非玩具類的東西倒是時時新鮮。

家裏的空調扇、吸塵器、空氣淨化器、鍋、盆,甚至是熨斗,一不注意就被他拿來當玩具。他有危險意識,告訴他熨斗什麼時候不能動,他還會舉反例說什麼時候能動。各種物件,只要是能擰開的物件,他是一定要找到各種機會將它打開的。

每天晚上回到家,都能看到小夥子踩着一個小板凳,和奶奶一起站在櫥櫃旁邊做飯。奶奶做餅,他在旁邊用小指頭將奶奶擀好的餅戳上一個一個小洞。

各種裝雜物的箱子是他的最愛,不,應該說是發現的新寶藏。昨天小鹿將一個裝雜物的箱子打開後,一個人在那裏安安靜靜地玩了很久。他拿着一件東西問我那是什麼。我告訴了他,並對他說,這個東西上面還要安裝一個別的東西才能用。不一會,他就將另外的一件東西找到並安裝好了。我對他這種行爲非常欣賞。他爸卻說,看,東西被你害成這樣了,你媽媽不管,還覺得你做得特別好。

是的,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我也會想,到底能不能讓他那樣。如果讓他玩了,而且他還能將這些東西放回原處,在玩的過程中還能不受傷,爲什麼不能玩呢?玩了可以滿足孩子的好奇心,讓他有一個探索的過程,家長也可以安靜一會,爲什麼不可以呢。

今天早晨,小鹿認真地對我說:“我不會端杯子,等我長大了我就會了。”好可憐的寶寶,被家裏人訓斥地這麼貶低自己的能力。家裏人怕孩子將一些東西打碎,總會不停地提醒孩子之前曾將什麼東西打碎過,告訴他,你現在還不會拿,還不會用杯子接水,等你長大了,你纔會。實際上,孩子打碎的杯子並沒有多到不可接受。孩子已經完全有能力去做一些事情。關於這點,我以後得找機會和家裏人談談。

有時候,我想,如果真的把孩子當成一個有自己想法、有自己喜好的家人,我們就會對孩子寬容很多。昨天看到一個視頻,老師對着孩子的屁股使勁踢。如果她將孩子當成和她一樣有同等地位和尊嚴的人,她就不會在生氣的時候想着去踢孩子屁股。比如,她與同事相處的過程中,肯定不會一言不和就動手。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一些人變得非常野蠻。

家人有家人的權利。父母不喜歡吃的東西可以不吃,那憑什麼我們要以某個食物有營養而硬逼孩子吃呢?如果孩子不願意吃,這些食物中的營養,是否在其他食物中存在。再或者,即使不吃,那又能怎樣?

當我們想控制孩子,或者說是約束孩子的時候,我們需要換位思考。如果換作是你,你願意嗎?這個道理非常簡單,但在我們想要控制孩子的時候,我們根本就不會意識到自己是在控制孩子,也不會想到孩子也是擁有自己權力的。

如果愛的反面是“控制”,我們應該怎樣愛孩子 第2張

不能控制孩子,那要怎麼做?除了換位思考,最重要的是尊重。

當我們想到要尊重孩子的時候,自然就不會去事無鉅細地去照顧(控制)孩子。

很多父母會發現,他們辛苦半天爲孩子做了一些事情,孩子並不領情。這就是因爲我們侵犯了孩子的心理邊界。

孩子未出生時,與媽媽是一體的,肯定是沒有邊界的。分娩成功,最基本的生理邊界——從皮膚開始,孩子跟媽媽分離。

出生後一段時間,也就是共生階段。在孩子心中,自己與媽媽是一體的,沒有心理邊界,不分你我,嬰兒的所有一切都依賴母親去完成。被這麼個非常純潔的小傢伙無條件地喜愛,那種被人需要的感覺非常好。

2歲左右,當寶寶發現自己是獨立個體後,就通過各種行爲來試一下自己的力量,通過自己而不是通過媽媽去了解周圍的一切。他們的心理邊界開始建立。這時候,如果我們想要幫孩子做些什麼事情,就得尊重他的意見。

他想自己做的時候,如果我們非要插手,那就越界了。孩子對於這種越界行爲,會用激烈的方式表示反抗。在這個階段,被我們認定爲“不聽話”的孩子,實際上正在建立恰當的心理邊界。

孩子的心理邊界建立得越早,今後生活的混亂就少。進入青春期和步入成人期,孩子還會各自經歷一次建立邊界的過程。

孩子長大過程中,在被照顧、被學習、被管理、被規劃的生活中非但沒有體會到愛,反而有強烈的束縛感和壓力感,從而產生怨恨情緒,嚴重如前一段時間的少女弒母,輕微如“說謊”、“不學習”等就是心理反抗的最好詮釋。

很多父母爲孩子好,做了各種事情,動機沒錯,結果卻不好。因爲在每一種介入中,我們或許在意的是自己的意見有沒有被採納,自己提供的幫助有沒有被接受,卻不在意孩子想不想採納,願不願接受。

我們要尊重孩子的心理邊界,超越這個心理範圍就會侵入孩子的心理邊界,從而給孩子和自己的生活帶來困擾。

如果愛的反面是“控制”,我們應該怎樣愛孩子 第3張

讓孩子自由成長,不是撒手不管。自由成長和撒手不管之間少了內控。如何內控,我們要做的還是尊重。

獨裁型、縱容型和權威型,這種分類方法是否準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可是一旦尊重了孩子,承認了孩子也是擁有一定權利的,孩子擁有隱私權、成長權(什麼年齡做適當的行爲)、選擇權、所有權,並尊重孩子的權力,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相處就會非常愉快。

尊重首先就是在乎孩子的感受和意見。

小鹿在萬聖節之前的一天,在某處摘得一枚南瓜。南瓜很重,他也不願意讓我們幫他拿,他自己提了一路。回到家後,將南瓜放在自己的後車筐中,再或者掛在車把上,嘴裏還會不時念叨着:“我的小南瓜,我的小南瓜。”晚上,我對小鹿說:“萬聖節了,讓爸爸給你做個南瓜燈吧,用你的小南瓜。”

“行”,小鹿拉長了音,爽快地答應了。他那種高興勁即使在黑暗中都能感受得非常明顯。

第二天,我們下班回來之後,小鹿爸爸就興沖沖地開始對着小鹿的南瓜開刀。小鹿一看自己的南瓜被開了瓢了,立馬大哭起來,比眼睜睜地看着媽媽出門去的時候還要傷心。直到,爸爸將小南瓜用透明膠粘好,這纔算完。

我們在動手之前,並沒有問小鹿,現在是不是可以做南瓜燈了。雖說他之前答應了可以用他的小南瓜去做燈,但是,孩子對於事情的發展總會估計不足,這並不表示孩子不守信用。這點我們做父母的,需要替孩子考慮到,而不是上綱上線地說教訓,說孩子不守信用。

魯迅對孩子的尊重,也被友人譏誚,說他太溺愛孩子了。於是在魯迅爲海嬰寫的一道著名的詩《答客誚》,詩云:“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知否興風狂嘯者,回眸時看小於菟”。意思就是“愛憐孩子,怎麼能說就不是大丈夫了呢?興風狂嘯的老虎,也是常常眷戀地回頭看他的小老虎的。”

魯迅那句著名的“俯首甘爲儒子牛”,真實的意思是,甘心被孩子當牛或者當大馬騎。

魯迅對孩子的教育是“順其自然,極力不多給他打擊,甚或不願拂逆他的喜愛,除非在極不能容忍,極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內。”

尊重並不是溺愛。如果覺得孩子的要求不合理,就得用說服的方式,別看孩子小,他們懂得的理很多。在說服的過程中,你的姿態已經表明,你是在尊重他。尊重,在很多孩子那裏都非常吃得開。

有一次,魯迅的孩子海嬰在飯桌上聽說父母已經預購了有獅虎大象表演的馬戲票,時間就在當晚,他興奮不已。按常規,他以爲這回準有他的份兒,就遲遲不肯上樓,一直熬到很晚,豎起耳朵在等待父母的召喚。誰料父親考慮到這些節目,大多爲猛獸表演,且在深夜臨睡之前,怕他受到驚恐,因此決定把孩子留在家裏,他們自己從後門悄悄走了。當孩子發現這一情況以後,異常懊喪,一直哭到迷迷糊糊地睡去。

魯迅知道孩子很難過,和善而又耐心地告訴上述考慮的意見,並且答應另找機會,特地白天陪孩子去觀看一次。後來,海嬰如願以償,也就不再成天噘嘴嘟囔不休了。

當你尊重孩子的時候,孩子也會相應地學會尊重你,尊重他人。

在家裏,小鹿的不小心將東西掉到地板上之後,他不會像成人那般懊惱,反而會特別開心,還想要再反覆幾次。我告訴小鹿,你弄得這麼大聲音,樓下奶奶該頭疼了。當我解釋的時候,小鹿的神情特別專注。每次玩的動靜太大了,只要說樓下奶奶會頭疼,他就會立刻停止動作。

如果孩子的父親尊重母親,孩子也同樣會尊重母親。當小鹿爸爸將鮮花拿回家後,不用爸爸說什麼,小鹿就會主動將花拿過去,送給媽媽。

總結:

愛的反面是控制,如果不能控制孩子,父母們會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焦慮。

那要怎麼做?

1.換位思考,讓孩子擁有孩子的權力,隱私權、成長權(什麼年齡做適當的行爲)、選擇權、所有權。

2.最重要的還是尊重。當做到了尊重時,我們便會多向內用心,少向外用力。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