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孩子“打人”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孩子“打人”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打人就是孩子的一種攻擊行爲麼?小孩在開始有交往之後,很多家長都會擔心“孩子會不會受欺負”、“周圍出現打人的小朋友,孩子會不會學”、“我的孩子打了小朋友”……攻擊行爲倍受家長們的長按,一旦發現這樣的小朋友,名字便會自動進入家長腦海中的警戒名單。而若是自家孩子出現類似行爲,則更像是觸

打人就是攻擊嗎?

我們常常會在這種情況下看到孩子打人:小朋友拿了自己的東西、媽媽抱了別的小孩、看到漂亮可愛的小朋友、看到有人違反規則……這些“打人”都是攻擊嗎?

事實上,“打人”只是孩子的一種肢體語言。

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當他的語言能力還不足以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需求時,通常會本能的選擇用肢體去表達意圖,比如制止,或者吸引他人注意。這時,孩子並非有意的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傷害別人,而僅僅是傳遞一種信息。“打人”並不全是因爲討厭和拒絕,還有可能源自於喜愛。因此,這樣的“打人”並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攻擊性行爲。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孩子“打人”

攻擊行爲,到底有多可怕?

隨着孩子的年齡增長,他的情緒體驗越來越豐富,情緒表達顯得十分直接和外放。加之他的社會交往也越發的主動,因此,這段時期,孩子會常常因爲和夥伴之間發生的一些小小的不愉快而大打出手,甚至咬人,以發泄自己不滿的情緒。這就構成了攻擊性行爲。

但是,我們並不能因此而爲孩子的行爲扣上帽子,更不能給孩子帖以相關的標籤。因爲,這樣的行爲完全來自於孩子對情緒處理方法的知識欠缺,以及解決衝突的技能匱乏。它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必然產物,是不可避免發生的。那麼,我們也就無需爲這樣的事件感到驚訝和擔心。

並且,孩子的成長並非一蹴而就的,他可能需要在很多次情緒控制的練習後才能將溫和內化爲自己的本領。如此來說,孩子在一段時間內頻繁發生這樣的行爲也是有可能的,並非不能教化。

長期的攻擊行爲,因從何來?

除了孩子自身的情緒可能引發攻擊性行爲的出現外,環境就是第二大原因了。如果孩子生長的環境中不斷存在暴力性行爲或攻擊性語言的發生,包括家庭成員之間、夥伴之間,以及影視傳媒中的畫面,都會引起孩子的效仿——他會很自然地認爲這樣的處理方式是合理的,符合社會期望的——然而,並非如此。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孩子“打人” 第2張

勒令與懲罰,可以消除攻擊行爲嗎?

不得不說,有太多的家長認爲獎勵可以穩固正向行爲,懲罰可以消除負向行爲。然而這一套教導模式完全沒有顧及人的情感體驗,它完全忽略了懲罰帶給人內心的壓抑從而導致的對抗,而這恰恰是攻擊性行爲產生的原因——負面情緒。

孩子受困於自己糟糕的情緒時本就感到無助,而這時候如果加以懲罰,孩子只會感到委屈,以及對成人的失望。你無法要求孩子配合你,通過改變自己去滿足成人的期待。與生俱來的本能會讓他首先呵護自己的內在平衡,加倍的把從外界接收到的壓力反彈回去。這顯然是一個惡性循環。

如何幫助孩子丟掉攻擊行爲?

雖然說,攻擊行爲就像是孩子牙牙學語、踉蹌走路一樣,是成長的必經之路。但是,沒有哪個孩子可以在脫離成人的指導下自然過渡爲一個符合社會期待的人——放任於孩子自己解決爭端,只會讓他們陷於強者爲王的叢林法則,從而加劇攻擊行爲的發生。你可以從以下幾點着手:

① 給孩子創造一個溫和友善的環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環境則是孩子的第二任老師。這些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的價值觀念和行爲模式。當家庭傳遞給孩子的是溫和和友善時,那麼即使孩子偶然夥伴中存在這樣的行爲也不會模仿學習了。

② 長按孩子行爲背後的情緒狀態。

攻擊行爲來源於衝突所產生的負面情緒。無論衝突或大或小,對孩子而言,更難以化解的則是這些揮之不去的情緒。他們此時最需要的並非裁判宣判孰對孰錯,而是接納他們的情緒,幫助他們鎮靜下來。

③ 讓孩子發掘更多的宣泄渠道。

孩子一旦掌握了一些控制和正確宣泄負面情緒的方法,攻擊行爲就會順其自然的減少。其方法包括如自我冷靜、傾訴、運動性遊戲、繪畫等。情緒處理的學習可以延伸到日常的方方面面,父母要善於把握生活中的各種機會,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練習和摸索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④ 引導孩子冷靜的處理爭端。

在孩子情緒穩定的基礎上,引導他們自己理順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並在衝突點上共同討論友善的替代方法,不僅讓孩子又多了一些社會交往的智慧,還能很自然地化解小夥伴之間的衝突,使之成爲共同發展的好朋友,重新搭建友誼。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孩子“打人” 第3張

如何讓孩子學會面對外來的攻擊?

我們無法幫助孩子永遠隔離掉外界可能存在的傷害,他唯有在經歷過種種挫折和衝突後才能練就保護自己和問題解決的本領。作爲家長,我們首先要放平心態,讓孩子大膽的走進社會,與小朋友自由交往。同時也告訴孩子把握以下四點:

① 阻止傷害。當孩子的身體受侵犯時可以用肢體阻擋和制約持續來襲的攻擊,以保護自己儘可能不受傷。

② 大聲呼救。大聲的向侵犯者表達自己此時的心情,如“停下來”、“你弄疼我了,你不可以這樣做”等,同時吸引成人的注意,以幫助孩子共同解決衝突。

③ 遠離侵犯者。在侵犯者沒有道歉之前,孩子有權選擇遠離他,並且拒絕他的任何要求。

④ 要求道歉。孩子有權向侵犯者要求道歉,如果接受則要禮貌的迴應,如果依然不能接受可以繼續尋求成人的幫助。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