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分離焦慮症|大道理要懂,但這些小細節纔是搞定的關鍵

分離焦慮症|大道理要懂,但這些小細節纔是搞定的關鍵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每次放假後的第一天,我送小D去幼兒園時門口的那個場景真的好慘,全部都是抱着大腿哭啊,喊啊,大叫“媽媽,不要走!”,“我要回家”,“不要上學!”

幼兒園開學已經四周了,小D當中也出現過反覆的,但總體適應的挺好的。自己的女兒自己最清楚了,她絕對不是那種心很大,容易適應陌生環境的孩子。關於分離焦慮症,我相信不少媽媽都看過一些文章的,一些大原則理論,比如媽媽自己不要焦慮啊、說了再見就不要回頭啊,不少媽媽肯定也是耳熟能詳的,但很多媽媽在真的實踐時還是有深深的無力感和挫敗感。

我也一樣,後來我想明白了,分離焦慮症我們要解決的是情緒問題,而情緒是最爲敏感細膩的。所以只是一些粗略的大道理是不行的,反而在執行中的一些細節是決定成敗的關鍵。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實戰心得。

分離焦慮症|大道理要懂,但這些小細節纔是搞定的關鍵

什麼是分離焦慮症?

寶寶6個月之前以爲東西只要看不見了就消失了,慢慢她纔開始明白,原來東西即使看不見了,還是存在的。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認知發展里程碑,叫“事物永久存在性”(Object Permanence)。與之相對應的就是會開始出現“分離焦慮症”,這是因爲寶寶開始明白了,媽媽不見了,但她還是存在的,她希望媽媽立刻出現,自然就會大哭。從這個角度來看,出現分離焦慮症是寶寶認知進步的表現。

第一次的分離焦慮症一般最早出現在6個月,之前分享過這個階段的應對方法,戳->白天黏人,一直要抱,睡眠倒退,我的寶寶怎麼啦?之後,另外一個高峯期會是在寶寶1歲半到兩歲半之間,也就是小D現在經歷的階段。

分離焦慮症|大道理要懂,但這些小細節纔是搞定的關鍵 第2張

建立一個告別形式

第一點最關鍵,千萬千萬不要溜走,相反要花時間和寶寶建立一個告別形式。很多媽媽會給我留言說,每次自己一去上班孩子就大哭,於是長輩就會讓她偷偷溜走。這是千萬要不得的,這也許短期有用,孩子暫時不哭了。但等孩子明白過來是怎麼一回事後,下次就會更黏着媽媽,更不讓媽媽走,因爲她知道現在不黏着,媽媽就會突然不見的。因此,建立一個說再見的形式特別重要。

1歲半以後的孩子基本上有點“小大人”的感覺了,在告別形式裏給予孩子一些責任,他們就會更加容易接受“媽媽要離開”這個事實。比如,小D爸爸每次上班去時,我就會陪着小D送到門口,老公和小D說再見,並且會和小D說,你能幫爸爸照顧好媽媽嗎?並和小D擊掌。一開始小D還是會哭,會難過,但每次堅持這麼做,慢慢隨着她長大了,她似乎明白了原來爸爸給了她這麼大的一個責任,頓時非常有主人翁精神,現在經常非常豪爽地和老公擊掌,還比劃出一個ok的手勢,好像我真的要靠她罩着似的^_^

而比如每個週末,老公帶娃我要出門一會時,老公也會帶着小D送我到門口,我和小D親親說再見,同時我會和小D說,你能幫媽媽關門嗎?也是一個小小的任務,但同樣也讓小D覺得自己身負重任,就會更加容易讓她面對分離這件事。

分離焦慮症|大道理要懂,但這些小細節纔是搞定的關鍵 第3張

明確告知媽媽什麼時候會回來

小D現在是上午去幼兒園半天,大概三個半小時,但對於她這個年紀的孩子來說,“三個半小時”是個太抽象的概念了。所以我瞭解了她幼兒園的時間安排後,每次就會和她說,“等小D吃完了零食,媽媽就會來接小D了。”這樣一個具體的安排會讓孩子更有盼頭,也就更能接受。對於職場媽媽也是一樣的,不要簡單說,“到晚上六點半,媽媽就回來了”,可以具體到“洗完澡後,媽媽就回來了。”

同時,媽媽一定要準時。像我答應小D“等你吃完零食,媽媽就回來”,我每次都是提前在幼兒園門口等着的。寧可我等她,而不是讓她等我,這樣就會讓她明白,媽媽說話是算數的,這也就是不斷地在給她吃定心丸,媽媽一定會回來的。千萬不要有僥倖心理,覺得難得晚一次沒關係的,有分離焦慮症的孩子本來就有“不安全感”,即使一次的打破承諾,都會讓他們出現反覆。

分離焦慮症|大道理要懂,但這些小細節纔是搞定的關鍵 第4張

平時編成小故事多講

小D去幼兒園的前一個月開始,我就買了校車模型,買了小房子積木來模擬學校,每天和她玩這些玩具時,我就會時不時穿插着講故事,下面這個就是我自己編的故事,着重強調,媽媽和她道別,媽媽一定會回來這件事。

小D明天要去上學了,我們一起坐校車,滴滴~校車就開到了學校,我們一起下車,你就會看見Judy老師。媽媽就會和小D說,再見,小D(做揮手狀),小D也會和媽媽說,再見,媽媽!

可是小D很捨不得媽媽,不想讓媽媽走,這時小D就對自己說,沒關係,媽媽會回來的。我會和老師同學玩,等我吃完零食,媽媽就回來了。等小D吃完零食,媽媽果然就回來了。媽媽看到小D,就給小D一個大大的擁抱,告訴小D,媽媽離開後永遠會回來的!

故事怎麼講其實大家都可以改編,但裏面有些道別的話語儘量保持一致,也就是等到真要和孩子道別時,也是這樣反覆強調這些話語。

分離焦慮症|大道理要懂,但這些小細節纔是搞定的關鍵 第5張

我個人非常建議編這樣一個你和孩子之間的故事,這不但會讓孩子更好做好分離的準備,對於安撫孩子情緒也是很有幫助的。小D開學後的第二週,我第一次離開課堂,當時她就大哭大叫,哭的實在太厲害了,以至於老師不得不打手機讓我回到課堂。小D見到我後,還是在大哭大叫,我就是運用這樣的講故事的方式進行安撫。我當時心裏特別不捨,但還是自己深呼吸了好幾次,保持平靜後,把小D輕輕抱住,然後開始了講故事:

發生什麼事了啊?哦,媽媽離開了,小D捨不得,好難過好難過,於是小D就哭了,因爲她不想媽媽離開。小D哭啊哭,可是媽媽還是沒回來,於是小D很憤怒,就開始大哭大叫,因爲小D實在實在太憤怒了!(認可孩子的情緒,並幫助情緒命名)

但媽媽告訴過小D的,媽媽離開後一定會回來的,媽媽永遠會回來的。現在媽媽就回來了!(再次強調關鍵信息,“媽媽離開後一定會回來的”)

現在小D跟着媽媽一起深呼吸,慢慢地,讓自己平靜下來。吸氣~呼氣~,慢慢地,我們的身體就平靜了~(教會孩子如何讓自己情緒平靜)

你看平時準備好這樣一個故事,也是在幫助我們關鍵時刻可以用正確的方式進行安撫,畢竟每個媽媽面對孩子的大哭都會慌了陣腳的。我就親眼見到小D班上一個同學的媽媽,趕到教室後看到自己兒子大哭,自己眼眶立馬也紅了,於是什麼育兒原則都忘了,立馬抱着孩子一個勁地說,“媽媽不走了,媽媽再也不走了。”現在,開學已經4周了,這個孩子的媽媽真的不得不每天仍然留在教室裏陪着。

分離焦慮症|大道理要懂,但這些小細節纔是搞定的關鍵 第6張

“母愛就是一場漸行漸遠的旅程”,最好的母愛就是懂得慢慢分離,得體退出。職場媽媽去上班也好,孩子去上託兒所幼兒園也好,這也是我們自己在學習如何“退出”。記得小D開學第一週,每天家長和孩子告別時,總有一個老師在旁邊輕輕地提醒,“媽媽,微笑!”是啊,縱然我們心裏有萬千不捨,請記得和孩子告別時,記得微笑,保持愉快的心情。

所謂“退出”,並不是退出對孩子的關愛,而是慢慢調整關愛的方式。孩子終有一天要獨立,我們現在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症,要做的不是捨不得,更不能死活不放手,而是幫助孩子具備如何面對分離的能力。希望我今天分享的這些可以給大家一些啓發,和所有正在進行中的父母們共勉!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