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不要這麼早就和孩子失去共同語言

不要這麼早就和孩子失去共同語言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4.6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哥朋友圈發了張黃暴的圖

我評論:已報警

然後我媽突然衝進我房間說:

我打電話讓他刪掉

都是親戚你報啥警

期末考試完畢

在朋友圈吐槽:題目真讓我醉了

我爸秒回:熊玩意考試喝什麼酒

晚上在朋友圈發美食

附文字:深夜報復社會

我爸讓我別發反動言論,叫我刪掉

老媽在看電視,突然叫我:“你喜歡的那個穿褲子的發糕來了。”

我帶着一絲不安走了過去,就聽到了一個嘹亮的聲音

“派大星,我們去抓水母吧!”

從網上找到的這些對話帶有喜劇色彩,而現實中父母和孩子失去共同語言之後,雙方都會覺得非常無奈和痛苦。

不要這麼早就和孩子失去共同語言

共同語言是一種什麼東西。共同語言是一張門禁卡,這張門禁卡帶領你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進入一門學科,也得從共同語言——術語開始。如果沒有找到共同語言,孩子就會和我們處於“絕緣”狀態,任何信息的輸入都受到了阻擾,而且孩子們還視而不見、充耳不聞。

不上網的父母當然聽不懂什麼是“青蛙、恐龍、大蝦”之類的詞,卻只覺得都是些貧嘴呱舌,對其不屑一顧。而孩子們呢?則覺得父母索然無味,只會嘮叨瞎操心。孩子給父母提供了門禁卡的密碼,可父母卻表示不屑,那又怎樣能進入孩子的世界呢。

孩子高興地向你敘述,你卻找不到他談話的興奮點,很茫然。孩子的感受就像一拳打在了棉花上,次數多了,孩子自然是不願意開口說話了。

共同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孩子和父母爲什麼好似來自不同的星球?這是因爲父母的固步自封,不願意以開放,謙虛的心態學習“愛”孩子,甚至自己停止成長,跟不上時代潮流。

父母有豐富的人生閱歷,有豐富的處世經驗,父母教給我們做事做人,可是突然有一天,有一個叫做“代溝”的東西出現了。之前,我們和父母在同一趟火車上,父母還駕駛着火車。後來,我們慢慢地接過了火車。再後來,父母已經脫軌而去,和我們不在同一個火車道上了。

你都和我不在一個頻道上了,我說的話,你也聽不懂,那我和你還有什麼可說的呢。

如果父母說些驢脣不對馬嘴的話,經常將年輕人的意思誤解的天翻地覆,胡亂地出一些主意,年輕人的感覺就是交流不下去了。以至於有一些年輕人現在和父母在一起越來越沒話說,一說起來必吵架。

不要這麼早就和孩子失去共同語言 第2張

有些父母小時候對孩子要求也比較嚴格。爲什麼他們對自己比較鬆懈呢?思想還停留在老時代,說起話來動不動就是“我們那個時候怎樣怎樣。”那個時候,通常是他們二三十歲的時候。他們也就是在那個時候已經開始停止成長的。

對孩子學習之外的生活與情感需要忽視、漠然。這種態度漸漸也造就了父輩與子輩之間不可填補的鴻溝。在某些方面,孩子在成長,父母卻落後了:對新的語彙、新的興趣、新的焦點話題、孩子談話的興奮點,父母都很茫然,卻仍然每天絮絮叨叨,這必然導致父子、母女之間無話可談。

有個求知慾強,對世界永遠保持新鮮感的父母,是一件非常值得驕傲的事情。

最近,看到一本好書,向老爸推薦,這本書只在香港和臺灣出版了,大陸沒有出版,於是,在網上下載了電子版的,發給了老爸。老爸說,這本書早就讀過了。

孩子的變化可真大,一個月的時間,就能明顯地感覺到智力得到飛速提升,說話的時候,因果聯繫非常明確。小鹿有些怕打雷,姥姥告訴他“打雷是要告訴我們快要下雨了”。某次,只下雨了,沒聽到打雷。小鹿就困惑了,問“爲什麼下雨不打雷。”

有時候,小鹿還會耍些小把戲。前天,對小鹿說,這本書看完咱們就去打針。小鹿將書翻看完了之後,又準備重新再看一遍,嘴裏還唸叨着:“看完了,就要去打針。”

不要這麼早就和孩子失去共同語言 第3張

和小鹿一起夜跑後,回家的路上,我拿着兩個梧桐樹葉放到頭上逗小鹿玩。小鹿指地上我的影子說:“bian xing xing。”當時,我和他爸一直反覆琢磨着小鹿到底在表達什麼意思呢。回到家後,才恍然大悟,原來小鹿在說“變星星”,我頭上的梧桐樹投影在地上,就像星星的形狀一樣。

這個階段,小鹿看過的繪本里的詞語和情節,會不時地跳到現實中來。如果不清楚孩子讀過什麼繪本,便不會知道孩子在說些什麼。小鹿將牀上的毛毯圍成一個圈,然後說“防護欄”。這時候,小鹿的爸爸就困惑了。

這種情況經常會發生。在家的時候,我給小鹿講繪本的機會更多一些。所以,對小鹿在說什麼,想說什麼,會更清楚一些。當小鹿爸問小鹿“是不是這個意思”。小鹿如果說“是”。小鹿爸就會看我一眼,並得意地笑上一下。小鹿的意思被我們理解之後,小鹿也會開心地笑一下。

和孩子擁有共同語言,能聽懂孩子說的話,也是非常幸福的事情。

作爲孩子,最害怕的是父母固步自封之後,將自己所有的理想和期望都壓在孩子身上。徐浩淵博士說,父母將自己的焦慮轉嫁給了孩子。父母,尤其是媽媽,他們自己的成長停滯下來,對自己能否適應社會產生了巨大的焦慮,但他們不是通過自己的成長去解決問題,而是將希望更多地寄託在孩子身上,結果讓孩子雙倍的壓力。

如果父母自己也在成長,他們就不容易對適應社會產生恐懼和過分的焦慮。並且如果他們更多地去關注自己的成長,就不會動輒干涉孩子的成長。

一個做了多年學生心理諮詢的心理老師說,如果只是孩子的成長問題,其實非常容易解決。但如果孩子問題的背後是父母的問題,那就非常難解決,除非父母們先做出改變。如果家長只是一味地尋求怎麼解決孩子的問題,而不是在自身尋找原因的話,孩子的問題就無法解決。

不要這麼早就和孩子失去共同語言 第4張

幾個月前,被《讀庫》張立憲的一句話驚到:“人最可悲的境況就是‘25歲已死75歲才埋’,生命中的大部分時間他的心智處於停滯狀態,一個人只要有擺脫這種狀態的慾望和衝動,那麼閱讀就不會消亡。”

“25歲已死75歲才埋”。回想起自己,工作了十年,最近幾年時常存在一種瓶頸感,工作已經非常沒有難度,每天的工作很少有新鮮感,更別提創造性和心流。整個行業又都在萎縮,大家都在找出路,苦惱着苦惱着就下班了。

給孩子讀繪本讀多了,或者說買繪本買多了,發現了一點商機,現在的圖書市場只有少兒的書最好賣,要不,我嘗試一下給孩子寫寫故事。寫了四五篇,自己都看不下去。不必要非得寫故事,自己最願意寫什麼就寫什麼吧。

就這樣,龍給註冊了公衆號“兩隻小鹿”,聽說公衆號裏有人是日更,每天更新,週六日都不休息。於是,我也想試一下日更。最初只是做到了週一到週五的日更,如今,已經真正做到了每天都更新。

不要這麼早就和孩子失去共同語言 第5張

剛開始比較難,找主題,寫作的過程都沒那麼容易。不過,作爲一個媽媽,來寫育兒有一個特別大的優勢,那就是,談起自己的孩子,媽媽們總是會有說不出來的話。於是你們便會在我的文章中看到不少“小鹿長,小鹿短”的文字。媽媽的天然優勢,可以讓我從孩子身上發現寫作的主題。

另一個寫作的主題的發現,就是通過閱讀了。不能總是寫家長裏短,視野得擴大。開始寫公衆號之後,閱讀量算不上多大,每天也就是早晨上班坐車的40多分鐘看看,晚上睡覺之前看看,但是隻要閱讀過的東西,很多會以靈感來源和素材的方式出現在文章中。

因爲要每天寫,所以思考的會比較多。飯的時候,突然想起來一件事情,這件事情可以作爲明天的寫作主題,於是就先停止做飯,把想到的事情記錄下來。有時候,會想,已經積累了那麼多篇文章了,要不今天就不寫了,將之前寫的文章再重新修改一下,誰知,修改時新增加的那一段內容越寫越長,乾脆將那一段摘出來,重新寫上一篇吧,就這樣,那一天又寫了一篇。

“25歲已死75歲才埋”這句話像不斷敲響的警鐘,一直迴響在我的腦海。終於,有一天,我對龍說:“我覺得自己活過來了。”

父母的固步自封還表現在愛孩子的方式上。要以開放,謙虛的心態學習“愛”孩子。

《下鄉養兒》一書的作者馮麗麗因女兒“天天”的心理問題,在朋友喬老師的建議下,帶孩子下鄉,在農村生活了4年。書中記錄的是最開始在吳各莊生活的不到一年時間。僅僅這不到一年時間裏,通過在鄉下親近自然、種地養雞、做菜燒飯的生活,7歲多的孩子慢慢疏通了心理鬱結,迴歸到了自然、健康的成長狀態,並學會了承擔責任和勇敢面對世界。馮麗麗記錄了孩子的這一成長過程,寫了一本書《下鄉養兒》。

不要這麼早就和孩子失去共同語言 第6張

書中的喬老師給讀者的印象最爲深刻。有人感慨自己生活中怎麼遇不見這樣的好人,有人設想假如天天的父母沒有遇見喬老師,孩子的狀態還能否好轉……《讀庫》張立憲則表示:“天天的父母有幸遇到喬老師,是因爲他們有幸沒有像許多其他成年人那樣自以爲是、故步自封,他們能聽得進去別人的話,能認真地檢討自己,有不依常規付諸行動的勇氣。”

試想,如果孩子出了問題,不想上學,有哪個父母有勇氣不讓孩子上學,讓孩子每天生活的像個農婦一樣,天天寫衣、做飯、放羊、養雞鴨鵝,不讀書,不寫字,不上課。父母雙方放棄了普通人眼中活的最好的方式,在賺夠了僅供日常所需的費用之後,將剩餘的精力用來陪伴孩子的成長。

下鄉的過程是痛苦的。將自己最初並不認同教育觀念真正運用到孩子身上時,父母更是痛苦。天天的媽媽認爲自己過去將近八年的教育都被證明是失敗的,不能回到老路上了,而喬老師的辦法在短時間內,已經看到效果了,必須得繼續堅持。

“下鄉”意味着“父母的自我更新和成長”。喬老師在自己的博客上這樣寫道:“天天的父母願意放下自我,以開放,謙虛的心態學習‘愛’孩子。所以他們遇到‘喬老師’,也沒有錯過‘喬老師’。

“同時期,還有一個小男孩和天天情況類似,但男孩的媽媽願意付十分高的工資給教師去改變她的孩子,但不願放下自己一分,讓自己有一分的更新和自我成長。她遇到‘喬老師’,但錯過‘喬老師’,所以那個男孩,她的孩子的成長失敗了。”

固步自封並不是年長者的專利。當初在高曉鬆醉駕陷入人生低潮時,夕又米對其不離不棄,原本讓這段“忘年戀”被看好。而對於兩人離婚的原因,外界則是猜測因爲相差19歲,兩人存在代溝問題。

不管是在《曉說》,或者是《漢字英雄》中,高曉鬆已經越來越不像娛樂圈的人,反而開始被外界冠上“學者”的稱呼。而夕又米則更多是跟普通女孩一樣,喜歡自拍,而且對於潮流時尚更有興趣。兩人在精神層面的交流並不在一起。

不要這麼早就和孩子失去共同語言 第7張

高曉鬆說,離婚原因是雙方對生活方式和未來規劃上產生分歧。夕又米也承認自己不工作、在家專心相夫教子也導致彼此距離越來越遠,直言自己19歲結婚時過於年輕,“他教會我認識我這個世界,爲我打開很多窗戶。”

婚姻當中,一方走的太快,另一方還在原地踏步,導致思想上的差距而以離婚收場的並不少見。

與父母的關係並不會像夫妻關係那樣,想結束就結束。我們要陪他們走完下半輩子。年青人要想自己的上一輩跟着自己一起進步,就得拿出他們在小時候教自己學走路學說話的那種耐心勁,以積極鼓勵爲主。

不要這麼早就和孩子失去共同語言 第8張

剛開始龍讓婆婆用iPad玩的時候,婆婆用整個身體表示了拒絕,說“我哪會用這個呢”,那個嫌棄勁至今難忘。因爲在家裏看孩,孩子還小,睡覺的時間比較長,於是龍一次又一次地教給她怎樣用iPad玩遊戲,玩的時間長了,遊戲水平挺高的,回到家還笑自己閨女玩遊戲的水平沒自己高。婆婆回老家後,想看孫子,出於這種強烈的需求,學會了用微信視頻。

爲了將來能和孩子能有共同語言,得讓自己不斷地成長,做讓孩子驕傲的父母。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