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哈佛學霸的凌晨4點半:沒人在圖書館通宵,真正聰明的都在外面浪呢

哈佛學霸的凌晨4點半:沒人在圖書館通宵,真正聰明的都在外面浪呢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7.3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幾年前,不管是哈佛校訓,還是哈佛凌晨四點半的照片,都是大家非常喜歡的雞湯內容。然而,幾年之後,很多人都對此提出質疑。

哈佛學霸的凌晨四點半,根本沒人在圖書館看書,聰明人都出去浪了!一起來看看吧!

哈佛學霸的凌晨4點半:沒人在圖書館通宵,真正聰明的都在外面浪呢

聽說前幾年國內出了一本很暢銷的書,叫《哈佛凌晨四點半》,很多人跟我提起過這本書,據說至今朋友圈還不斷有人轉載,成就了經典的雞湯文。

也有很多人向我求證,哈佛商學院的凌晨四點半,真的是這樣一派懸樑刺股、挑燈夜讀的景象?學霸們真的是受着牆上一條條勵志校訓的激勵,狂啃書本就成爲了社會精英?

哈佛學霸的凌晨4點半:沒人在圖書館通宵,真正聰明的都在外面浪呢 第2張

1哈佛沒什麼人在圖書館啃書啃到凌晨

事實上,在哈佛商學院讀MBA的那兩年裏,我一次都沒有在凌晨四點半去過哈佛的圖書館。而哈佛本科學院的所有圖書館裏,好像也只有一個是二十四小時全天候開放,我想要是那麼多學生都擠進去通宵達旦地讀書,相信也很難容納吧。

那麼可能有人會追問:所以哈佛學生們是不熬夜的嗎?不那麼勤奮還能在社會上出類拔萃的話,真的個個都靠天才?

其實我想說,哈佛學生們也熬夜,但熬的不是一本本書或純理論的東西,而是爲了鑽研和實現更有意義的事情。對於哈佛本科生而言,因爲還沒進入職場,很多人的確會花很多時間在讀書和做作業上,但更多的熬夜是因爲他們有些在做超前的自學。

有些在做自己感興趣的研究,有些在參加社會實踐和課外活動,還有極少數人甚至已經啓動自己的創業項目,正在沒日沒夜地打磨自己的產品雛形。

爲什麼美國的大學生往往和社會接軌都不錯,而且很快就能把自己的技能用到社會和企業中去?因爲在美國,你不可能靠死記硬背就找到好工作,也不可能靠孤軍奮戰就解決大問題,更不能靠一張滿分的答卷就改變世界。

你需要的是獨立思考能力和判斷力,不盲從別人的觀點,甚至敢於挑戰權威,追求更正確的答案;你需要的是傑出的領導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往往要跟別人辯論、碰撞和磨合才能獲得這些能力,並讓它們真正成爲自己的一部分。

哈佛學霸的凌晨4點半:沒人在圖書館通宵,真正聰明的都在外面浪呢 第3張

2哈佛學生“瘋狂”的社交活動背後是什麼

對於哈佛商學院的學生而言,如果凌晨四點半還沒睡覺,那很可能是喝酒喝到了半夜。

不過千萬不要誤會,可能只是參加了一場商學院的社交活動,跟相逢恨晚的知己同學促膝長談到凌晨,而且在美國的社交活動中小酌一杯是習以爲常的事情,也是一種社交禮儀,沒什麼人會貪杯喝到酩酊大醉。

我那一屆哈佛商學院有個非常有名的“壽司聯盟”。

這個組織是由兩位同學創立的,一位叫Mike Ghaffary,另一位叫Nadeem Meghji。這兩位後來的成就都非常不錯,在那個時候,他們是我們那一屆年紀最小的兩位學生。兩人都同時報讀了法學院和商學院的雙學位,會在哈佛學習四年,可以說,他們是精英中的精英,學霸中的學霸。

除了讀書情況類似,他們倆都是壽司的狂熱愛好者,所以當時由他們牽頭,拉了我們一羣喜歡吃壽司的同學組成了“壽司聯盟”。每週總有那麼兩天,這個聯盟的人會聚在一起去各種地方尋找好吃的壽司。

有一次,我們和往常一樣在一家壽司店聚會,有幾位同學起鬨說搞一場“吃芥末比賽”,讓兩位創始人比賽吃芥末,看誰吃得多!比賽規則是一口氣吃完一大碗芥末,中途不能喝水,不能吃別的東西,吃完芥末一小時內不能吐,誰贏了獎金就歸誰。大家歡呼着紛紛往桌上放錢,不一會就累積了五六百美元。

Mike和Nadeem在我們的慫恿和起鬨下,毫不猶豫地參加了這個聽上去有點嚇人的比賽。很快,兩人面前分別擺上了一碗芥末,當我們高喊“一,二,三,開始!”之後,兩人就拼命地吃起來。

當時我清楚地記得,第一口吃進去的時候,他倆的眼睛都紅了,鼻子也紅了,慢慢地嘴脣也開始在顫抖。

剛開始兩人還能一大口一大口地吃進嘴裏,沒過兩分鐘就慢了下來。這兩個大男生看上去表情非常痛苦,有一種很想哭的感覺,但又不好意思哭出來。最終Nadeem更勝一籌,最先吃完了一碗芥末,而且最後也沒吐,慘烈地贏得了比賽。

比賽結果出來後,大家大聲地歡呼着,氣氛非常熱烈。那一天,我們聚會到半夜,而所謂的贏家Nadeem卻一整晚都躲在洗手間,實在沒有辦法愉快地參與後半場的聚會,可想而知他有多麼的痛苦。

這是我記憶裏最深的一個“凌晨四點半”。

如今,兩位“芥末PK”的同學已經在事業上做得非常成功了,Mike Ghaffary後來成爲YELP全球市場開發副總裁,Nadeem Meghji現在是黑石房地產高級董事總經理,也是黑石全球不動產投資委員會委員。

每當我在媒體上看到他們的新聞報道時,腦海裏就會浮現出兩個爲了贏得吃芥末比賽而滿臉通紅、眼睛裏面泛着淚水的大男孩。當然,能忍耐吃芥末跟他們後來的成就並沒有什麼直接關聯,哈佛商學院的社交生活也絕不僅限於吃吃喝喝,這兩位小兄弟玩的時候很放鬆,學習的時候很投入,經常爲了一個商業案例的不同理解而爭吵,也可以在爭吵完之後通力協作一個項目。

相比於其他商學院,哈佛商學院尤其注重培養學生關於“General Manager”的理念,也就是“全方位的管理人”,學校認爲,只有一個全方位的管理人,才能在當今國際化競爭異常激烈的大環境下,真正帶領企業開拓創新和不斷成長。在此基礎上,哈佛挑選學生也被相對嚴格地控制在30-40歲之間,有至少三年大型企業管理工作經驗,同時最好具有海外工作經驗。

在哈佛商學院的社交活動上,大家會玩得很開心,甚至出現像“芥末PK”那樣的瘋狂比賽,但聚在一起最重要的目的是分享彼此的行業經驗和不同經歷,甚至獲取一些你以前從未接觸過的行業的演變歷程或最新的管理理念,從而讓自己得到很好的補充和啓發。

另外,大家經常聚在一起也會探討如何將不同行業進行融合,可以衍生出哪些創新點和商業機會。

哈佛學霸的凌晨4點半:沒人在圖書館通宵,真正聰明的都在外面浪呢 第4張

3哈佛學霸們在聚會後做了什麼(一)

在另外一次聚會上,我曾和一位熱衷時尚的女同學Jennifer Hyman暢聊彼此對時尚的一些看法,她除了是我們班上成績很好的同學,還是一個思維特別敏捷、思路特別開闊的人。

那次的聊天,我在想移動互聯網是否可以改變時尚的消費方式,而她則在想借助互聯網的力量解決資源整合的問題。

當時,Jennifer Hyman發現有很多模特兒擁有滿滿一屋子的漂亮衣服,而且由於是定製款,很多衣服只穿一次就被處理掉。還有很多女孩買下一大堆高貴奢侈的衣服,可能只有少數場合可以穿,而且穿過之後就不再喜歡,或者無法忍受反覆穿同樣一件衣服,於是把它們都束之高閣。

既然如此,爲什麼不能租呢?既然那麼隆重的婚紗都可以租,爲什麼不能平時也租各式各樣的漂亮衣服?互聯網結合數據匹配是不是可以快速地幫助女生找到合適自己的衣服?

哈佛學霸的凌晨4點半:沒人在圖書館通宵,真正聰明的都在外面浪呢 第5張

於是Jennifer Hyman後來選擇將時尚和互聯網結合,開設了一家專供女性出租時尚衣服的網站Rent the Runway,這在當時造成了一定的轟動,也迅速風靡一時。

想想看,你只需30美元就可租到Vera Wang標價1295美元的禮服,只需70美元就可穿上Calvin Klein Collection售價2295美元的禮服。是不是每個女生都會怦然心動呢?

哈佛學霸的凌晨4點半:沒人在圖書館通宵,真正聰明的都在外面浪呢 第6張

Rent the Runway現在在全美已經有幾百萬名會員,每日網站及其軟件算法需要處理並向成員寄出近10萬件服裝和配飾。同一天裏,還有4萬件衣物會被會員裝在回收袋裏,通過快遞寄回。公司位於新澤西州的倉庫擁有200多名僱員,負責對寄回的服裝進行分類整理和清除各種痕跡,也要對首飾進行消毒並修復破損的地方。

哈佛學霸的凌晨4點半:沒人在圖書館通宵,真正聰明的都在外面浪呢 第7張

Rent the Runway有望邁過美國創業圈裏人人都翹首期待的10億美元估值門檻,在這個成功圈子裏充斥着硅谷男性的時代,一家由女性創辦的企業能達到這個高度實屬罕見。毫無疑問,把時尚與分享經濟、互聯網科技三者掛鉤的原始想法是這家公司的創新基礎。

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哈佛商學院的學生會很樂意跟不同行業不同經歷的人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想法,他們會細心聆聽別人對這個想法的反饋,不管正面還是反面。

如果你的切入點或者做法是跟別人一樣,那你的結果和成績最多也就和別人一樣,不會有多大的突破,所以想在市場上找到自己的突破口,就要勇於嘗試特別的方式和做法,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收穫。

這些創新的想法絕對不是天馬行空、隨意編造,而充滿腦力碰撞的商學院同學聚會就是孵化這些想法的一個好地方。

4哈佛學霸們在聚會後做了什麼(二)

談到思路開闊和不斷創新,又要講到Mike Ghaffary。

雖然芥末比賽落敗了,但在事業上我們都非常敬佩他。Mike Ghaffary後來加入了YELP,任職全球市場開發副總裁。YELP是美國最大的點評信息平臺,在2004年創立於舊金山,也是風靡中國的大衆點評網當時模仿的行業鼻祖,2012年在紐交所上市,市值達數十億美元。

如果你覺得他是因爲做了上市公司高管而受人敬佩,那就錯了,其實是因爲他是一個非常善於獨立思考的人。

在移動互聯網剛剛突起的時候,他就意識到,今後與地點有關的信息分享會變得越來越重要,甚至會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他也經常在商學院聚會的時候和我們交流這個話題,比如如何創建一家互聯網企業,如何建立創新的企業文化等等。

哈佛學霸的凌晨4點半:沒人在圖書館通宵,真正聰明的都在外面浪呢 第8張

就在前幾年,美國人意識到互聯網開始蠶食傳統的線下零售業,被譽爲互聯網點火人的Marc Andreessen和領英(Linkedin)聯合創始人Reid Hoffman之間就曾爆發過爭論,爭論的主題類似於當下在中國很火的一個話題——互聯網思維能否顛覆所有傳統行業?

在兩位互聯網大佬相持不下,誰都不能說服誰的時候,Mike Ghaffary拿出了自己建立的一個模型,叫做local coefficient(本地係數),通過把數據代入這個模型進行計算,可以得知某個服務將在多大程度上被互聯網侵蝕。

Mike Ghaffary認爲:本地係數=(購買後體驗X購買前嘗試?可替代程度)。

以圖書爲例,可以被認爲是高標準化的產品,儘管依然有部分消費者對親手翻閱書籍情有獨鍾,但書籍本身可體驗的指數不高,越來越多的人通過Kindle讀書這一事實就可以很好地證明,這一項得分不會太高。

而對於購買圖書,消費者也沒必要非得事先去嘗試,去檢驗包裝等等,這個指標上同樣得分比較低,很多線下書店倒閉也能證明這個評價的合理性。最後,對於線下書店,線上的網站如亞馬遜等都是絕好的替代者,在可替代性這個指標上Mike Ghaffary給出了滿分。

圖書行業的本地係數是0.27,在0到1之間屬於很低的得分,所以亞馬遜在起步階段選擇了圖書作爲突破口並且獲得成功是很有道理的。反之,餐飲和美容等行業的本地係數得分比較高,服務標準化程度也低,所以目前還很難被互聯網顛覆。

哈佛學霸的凌晨4點半:沒人在圖書館通宵,真正聰明的都在外面浪呢 第9張

即使在美國,點評信息當時也算是比較新的行業,而Mike Ghaffary在加入YELP之前其實是一家基於手機端的新聞廣播類應用軟件Stitcher Radio的聯合創始人,和YELP的業務也沒什麼很大的相通之處。

在哈佛商學院的時候,我們都培養了對不同行業的快速學習能力,善於從別人的經驗和案例中捕捉到問題的關鍵,不斷地去辯論和求證,直到找到事實的真相和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

5中國頂級商學院學生喜歡做什麼

通過多年的工作和學習,我對美國主流社會有了比較深入的瞭解,在我回國創立公司後,我入讀了國內一家頂級商學院的總裁班。

爲什麼作爲哈佛商學院的畢業生,我後來會選擇去中國的商學院學習呢?

那是因爲我覺得東西方文明和智慧都有他們獨到的地方,應該融會貫通,取長補短,而且既然在爲中國客戶和中國市場提供服務,那麼更應該向中國的企業家前輩們取經。

中國的本土企業家是一個非常獨特的羣體,我通過商學院的學習機會更加深入地瞭解了他們。

我記得那一屆同學大致分三類:

一類是本土傳統行業的企業家,平均年齡比較大,有着很豐富的創業和管理經驗,來自比較傳統的行業比如房地產、建材、傢俱等等,這是班裏比例最大的羣體;

第二類同學也是企業家,年齡小一點,來自新行業,例如信息科技、互聯網等,比如當時有個同學姓周,他創立的企業就是從事互聯網殺毒以及安全防護業務;

第三類是所謂的“富二代”,我記得我們那一屆就有幾個20歲出頭的年輕人,他們看上去幾乎沒有任何管理經驗,可能是他們的父母派他們來上課,這無疑有“鍍金”的成分在裏面。

雖然中國改革開放至今已三十多年,但和美國商業市場自由化的歷史比起來還是短了一些,因此大部分企業家還是創一代,不少都還處在當打之年,事業版圖也在不斷擴大中。

或許就是這個原因,在中國商學院裏,學習相對來說是次要的,人際關係是主要的。但和哈佛不同的是,這裏所謂的“人際關係”,僅取決於我們能不能互相做生意?能不能互相交換資源?而且時間越短越好,速度越快越好,規模越大越好。

雖然中國商學院校方的理念也是塑造商界精英,培養管理人才,而且我也能充分感覺到他們真心想往這個方向去做,但理想和現實的差異還是非常大,從某個角度來看,這裏實際上是一個比較直接的資源交換場所。

哈佛學霸的凌晨4點半:沒人在圖書館通宵,真正聰明的都在外面浪呢 第10張

當然,這本身沒有任何對錯,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大家各取所需而已。

我和同學的交流和互動中充分感受到,中國這些本土企業家,他們非常聰明,非常努力,很有危機意識;他們未必有太高的學歷,但是他對自己的行業鑽得非常深,對自己所從事的行業現狀看得很清楚,而在挖掘和鞏固資源上絕對是一流好手。

而另一方面,大家也談論關於創新的話題,但很多時候他們不是討論如何創建一個新的企業,而是說找一些商機。這些商機一般都是現有的,也是比較短暫的。他們通常會說,某個東西這兩年特別火,你要快點進入。

在美國,大家也很關注把握機會,但很少有人會說爲了抓住這個時機你今年一定要馬上做這件事情;相反,大家都比較傾向於我所學到的是可以受用一輩子的東西。畢竟資源也是流動的,機會每天都有,每個年代每個羣體都有相應的機會,重要的是你有沒有抓取以及留住機會的能力。

所以在哈佛商學院,大家更多的討論是某個創新/創業想法是否有價值,從想法到落地實施應該是怎麼樣的,怎樣去建立團隊和培養公司的創新文化等等。從這方面來說,中美之間的差異還是很大的。

6中國的未來在我們的孩子身上

由於我從美國回來,所以班上這些本土的企業家們都喜歡找我聊國際上的話題。國際化的商學院是一個可以擴充知識和開闊眼界的地方,對他們來說是學習國際化的最佳渠道。

但可惜的是,在我觀察到的這些中國企業家,目前的“國際化”思路還是比較傳統的,也就是“怎樣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去海外投資”。

比如,他在中國做房地產做得很好,那同樣的方式能不能在國外複製,例如也在美國用同樣的方式做類似的地產項目?或者他對國內的市場抓得很準,那能不能從國外拿取一些資源回來滿足國內的市場?

所以“國際化”對他們來說,無非就是兩種:

第一種就是把國內的成功方式照搬到國外,但我們現在知道很多時候這種“照搬模式”是行不通的,往往還會付出沉重的學費,中國企業因此在海外折戟沉沙也不在少數;

第二種就是把國外的產品引入中國,但如果只是簡單的商品貿易方式或代理方式,效果也不會是最好。當然,上述這些都是國際化,可惜是一些非常侷限且容易失敗的國際化。

對他們來說,怎樣結合中國優勢和海外具體情況去滿足海外市場需求,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超出他們的能力範圍,但不代表他們沒有興趣,也不代表他們未來做不到。他們尤其想積極培養家族第二代,提高他們孩子的海外經驗和國際領袖能力,然後讓孩子回來幫助自己企業做新的發展,當然也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創立自己的事業。

中國人目光都非常敏銳,很多都看到了未來國際化的趨勢,他們覺得中國企業和高淨值家庭的未來舞臺一定在國際上,尤其是他們的下一代。所以絕大多數人會把孩子送去國外留學和發展,孩子本身有機會成長爲國際化領袖,也可以間接幫助父母開拓他們的眼界。

哈佛學霸的凌晨4點半:沒人在圖書館通宵,真正聰明的都在外面浪呢 第11張

在努力培育子女成爲人才這一點上,中國企業家和美國企業家的殷切期望是完全一樣的。

他們都白手起家,不斷創新,一路將公司發展壯大起來。他們經歷過從零到一的艱難,體驗過創業的痛苦和挫折,所以尤其重視對子女的教育。

但跟美國人捨得“狠心”對孩子有所不同。很多中國人覺得既然自己已經經歷過苦日子,就不要讓孩子受苦,孩子要走的路最好是父母已經鋪好的坦途。孩子年齡小的時候,父母覺得要扶一把,長大一點之後依然不放心,一定要多給一些幫助,尤其財富方面更是處處滿足。

反觀美國的精英家族,會覺得他們留給子女最好的財富並不是金錢,而是好的文化傳承。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會在假期裏帶他們去參觀各類名校(包括商學院),讓他們瞭解這些學校的歷史和傳統,逐漸熟悉並喜歡上這些學校。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會埋下一個很深的願望:我很喜歡這所學校,這是我夢想中的學校,所以我一定要努力,一定要進這個學校!這就成了孩子學習過程中最大的一個動力,也是推動自己向前的一個最大的目標。孩子自己會覺得,如果不進這個學校,將是我生命中最遺憾的事情。

每一個精英家庭的父母都會很重視做這樣的引導,成功的引導能讓孩子不再是爲了完成父母的期望而去學習,因爲他們明白這一切都是自己想要的。

中國有句俗話,叫“富不過三代”,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裏,一個家族財富的傳承,往往延續不了百年;而美國這些有着上百年曆史的家族,又是怎麼能很好地累積財富,並不斷培養出一代代優秀的繼承人的呢?

很顯然,如果家族沒有傳承,財富擁有再多都會消失;如果傳承不靠文化,家族人丁再多也會衰敗;如果文化失去創新,子女只會一味複製或做守財奴。不管我們這一代人財富擁有多或少,未來都在我們的孩子身上,只有孩子骨子裏希望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們纔會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地鑽研和創新。

的確可能有人玩到凌晨四點半還是哈佛學霸,但不要覺得那人就是你。還好幸運的是,不管你是哈佛商學院的學生,抑或中國商學院的學生,又或者兩者都不是,其實已經不太重要。

在這條漫漫人生路上,最重要的是讓我們的孩子獲得成爲國際化領袖的機會,我們的未來才更有未來!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