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馬睿欣:當破碎的家庭遇上叛逆的青少年,媽媽能做什麼?

馬睿欣:當破碎的家庭遇上叛逆的青少年,媽媽能做什麼?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7.9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說謊,逃避現實責任,對父母態度不尊,學習態度不端正,不認錯還狡辯鑽空子!我的忍耐達到極限!心中悲痛萬分!手巴拳重重打了她大腿幾下!並告訴原因,昨日會考完有功課,你是否合理安排時間把功課做了,可整個晚上你都上電腦玩手機。沒及時完成功課,沒節制上網。每晚不到十二點多甚至一點不睡覺,(不順從爸媽合理建議)不誠信,有錯不改,……隨後拿了蛋糕及牛奶給她說,媽送你去上學!並找老師去!
當我們來到學校剛好第二堂課鈴聲響完,她回課堂,我來到老師辦公室:老師一股腦兒把對孩子的不滿向我述說,完了還強調你家女兒是否有心理毛病需要帶她去看心理醫生!哦!若不是有主陪伴,當時真想反擊老師!可是我一直向老師抱歉意,對不起,是我沒教好孩子,給老師添麻煩了,是我失職了沒做好媽媽的角色!同時再次把家庭情況告訴了老師。
馬睿欣:當破碎的家庭遇上叛逆的青少年,媽媽能做什麼?

親愛的家人,此時我不知該如何描述自己的心情!恐怕只有主知道了!老師建議把女兒手機沒收,可女兒曾說沒手機就沒有她存在!說真的,我內心深處很絕望!丈夫也深受原生家庭的傷害,延續到現今家庭,他需要正向積極性格,情緒需疏導!這靠我根本解不了,因我也是個身心靈有病的罪人!如何與老師溝通協助,與丈夫達到一致的教養育兩女兒,使她們倆不再延續我和丈夫原生家庭所帶來的禍患!非常迫急!!中午致電大女拒接!我該如何是好?!如何做?!

睿欣老師答:想回答一下YM的問題,原則可以提供所有父母參考。1. 體罰應在孩子七歲之後完全停止。這不表示七歲前孩子犯錯的後果都要用體罰,而是在父母能控制情緒的狀況下,酌量配合其他方法運用。2.青少年對付自己的問題,就像我們理家時對付家裏的髒亂,找對了方法,懂方法,並不表示家裏從此就不會髒亂。如果我們會允許自己清掉囤積之後,又再產生囤積,那麼,我們也要允許孩子痛徹前非,決心改正之後,再前進一步退半步,甚至前進一步退一步的狀態下, 重複錯誤,甚至在原地繞圈。

父母跟孩子說:“你不是說你要……你不是答應我……”基本上只是發泄自己的失望,對孩子一點用處也沒有。只會把他們推向更大的挫折深淵。我們大人都有立志行善由得我,行出來由不得我的痛苦,何況是一個還沒成熟的青少年?3.當孩子願意坐下來跟我們一起檢討,做計劃時,這是代表孩子內心渴望改變。但是他們內心只有一根絲那麼脆弱,我們要專注的,不是讓孩子達到計劃中的目標,而是呵護孩子“願意,渴望改變現狀”的心意。

我知道面對學校壓力,父母的心很急,但如果你們的焦距放錯了,就會連孩子心中最後那一根絲也扯斷。4. 我再說,當孩子進入青少年之後,我們基本上無法改變他們,叫他們做什麼,我們的管教目標必須放在激發他們內心對自己能夠改變的盼望和渴望。無論我們看到的孩子表現出來是怎樣無所謂(這是他們保護自己的方式,因爲他們不想再一次嘗試失敗的痛苦),都要想辦法讓孩子知道:媽媽對你存有盼望,我願意站在你身邊陪伴你,來,失敗不是失敗,我們只是要再研究一下,怎樣能帶來突破。5.青少年所有的犯錯都會有自然後果產生,比方學校遲到,父母不要心軟,幫他們逃避後果。

犯錯,嚐到自然後果(比方沒念書成績差,被老師罵,被同學看不起)這些教導他們的是現實世界裏的律,如果你替他們攔下來,然後拼命在家裏用罵的用罰的給後果,那對孩子產生的不是學到功課,而是痛恨父母。6. 既然已經知道孩子對電腦手機沉迷,讓孩子在沒有監管的狀況下自由擁有電腦手機,等於是讓有煙癮的人抱着煙睡覺,就算是大人也無法自制。

當你跟孩子坐下來好好談改變的計劃時,你需要透過問問題,讓孩子自己提出他的打算,包括怎樣處理電腦,手機的誘惑。這時候,你可以提出幫助,比方讓他在做功課時,把手機暫時交給你保管。

7.如果孩子的父親不管事,那麼,你就是上帝賜給孩子的唯一幫助,你有兩個選擇:把握這個機會,成爲孩子唯一的鼓勵幫助者,或是把力氣花在怨嘆沒有丈夫的協助,讓孩子在你的哀怨中繼續往低谷走。永梅,誰認爲孩子應不應該管教並不重要,凡事有優先次序,如果現在你只有一點點力氣,你能不能把眼前這麼多你想要的“突破”和“改變”(包括對先生的,自己的原生家庭傷害,孩子的問題,跟老師的溝通,自己的情緒.....)簡化,告訴我,眼前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麼?

請不要先想到困難在哪裏,要先專注在最重要的事是什麼?困難之所以值得面對,是因爲我們知道那最重要的一件事值得付出。
同樣的,如果人生是先看有多少困難,才決定是否可以面對,那麼,我們只能被挫敗者淹沒,幾乎沒有經歷神的可能。
愛是一種勇氣,這個勇氣不是帶來衝勁,而是帶來等候和忍耐的決心。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