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國際頂尖兒童專家總結:父母帶壞孩子的12個行爲

國際頂尖兒童專家總結:父母帶壞孩子的12個行爲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8.3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ALICE G. WALTON請教了這個領域內最權威的兒童心理學、精神學、醫學等專家們,列出了排在前12位的父母不應該做的事情,以幫助孩子成爲一個快樂、自信和成熟的小大人。

第一條:威脅要拋棄孩子

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場景:帶孩子在公園玩,到時間該回家了。結果孩子們跑開,藏起來,各種手段拒絕回家。你越來越不耐煩,越來越生氣,尤其是當孩子還大發脾氣的時候,這時你很容易用到一個辦法:威脅要拋棄他們。

雖然,你永遠都不會真的實施,但是,這會深深傷害孩子。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覺得自己是你的一個附屬物的體驗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孩子年幼的時候。

L. AlanSroufe博士,已退休,是明尼蘇達州大學的兒童發展研究所心理學教授。他認爲,威脅拋棄孩子這種話,哪怕是用程度最輕的方式說出,也會動搖你對孩子來說,代表着安全和保護的根基。

當你說“我要把你留在這”,就開啓了“你不會留在那保護和照顧孩子了”的可能性。對一個孩子來說,你把他留在一個陌生地方的想法是超級可怕的,而且他將失去來到這個世界上後唯一的安全保護依附。

對此我有深刻體會。

蠻蠻快9歲那年暑假和侄子毛陀一起旅行。某處荒野兩個孩子玩得太盡興,不願意上車啓程。我們幾個大人反覆溝通無果,蠻蠻還頭頂香蕉皮開心作樂挑戰我們。於是我決定關上車門開車假裝離開。

國際頂尖兒童專家總結:父母帶壞孩子的12個行爲

車只開了幾米遠,後視鏡我看到蠻蠻追上來,一副要哭的神情。

結果當然是停車,讓他們上車。但是蠻蠻當時追上來後一直哭訴埋怨我們爲什麼要走,而且直到現在偶爾提起來仍舊一副耿耿於懷的樣子。可見這事在他腦海裏是深深紮下了不安全的根。

其實我們之前一直很注意,從未嘗試過。只是當時我是覺得他已經9歲了,怎麼還可能當真?一起同歲的毛陀當時反應一直都是鎮定自若在笑,上車後還在笑蠻蠻當真。

這事給我的教訓,不僅是永遠不用“威脅拋棄孩子”的衝動做法,而且我還深刻體會到,每個孩子的心智發展進度不一樣,我們永遠不能以年齡假設他已經準備好。

第二條:對孩子撒謊

例如,父母犯錯的一個典型案例:家裏的寵物死了,卻告知孩子們,寵物去了北方某農場。

當我們用這種方法隱藏真相,出發點是“我們試圖保護孩子的感情”或“我們不知道怎麼處理這種複雜情況”或乾脆是爲了避開這個話題。

但是爲避免孩子感受痛苦而捏造和撒謊,將後患無窮。因爲這種做法扭曲了事實,是沒有必要和有隱患的。

正確做法需要注意的重點是,父母對不同年齡孩子,須有不同解釋。低幼的孩子不需要對死亡解釋長篇大論。告訴他們當一個人非常老或者病得很厲害,連醫生也無法醫治時,他們就會死亡。

Sroufe博士總結,在孩子的體驗和你給他們的解釋之間建立差異,更會讓孩子感覺到不必要的困擾。

例如,當孩子第一天上學跟你說她很害怕。你不必讓她不要害怕,甚至說她太傻太幼稚。你不如瞭解她的感受,順着她的思維“我知道你很害怕,但我會和你一起去。我們一起見你的新老師和新同學,我會呆在那和你一起,直到你覺得不害怕爲止。有時候興奮的感覺也有點象害怕,你覺得你是不是也有點興奮呢?”

所以,下次你想對孩子撒謊隱藏事實的時候,換個思維方式:這是一次成長的機會,擁抱真相,幫助孩子走出感情困擾。這對孩子的健康會有很好的長期影響。

第三條:無視自己的不良行爲

很多家長這樣育兒:“按我說的做,不是按我做的做”。

這正是爲何很多指令不奏效的原因。孩子的學習是簡單通過樣例完成。他們吸收周圍的一切,從很小就會和他們的養育者驚人相像,象鏡子一樣反映着養育者的好壞行爲。

兒童成長專家、知名兒童成長作家David Elkind教授認爲,做好孩子的榜樣,是爲人父母做得最好的事。你怎麼做,比你說讓孩子應該怎麼做,要有效得多。

例如,吸菸父母的孩子成爲吸菸者,是不吸菸父母的兩倍。

一些細微舉止,例如你怎麼對待家庭成員,怎麼和陌生人交流,怎麼對待小動物和環境,都會被你孩子吸收和重現。

讓孩子吃西蘭花的最好方法?就是你自己經常吃,而且給孩子想辦法做得美味點。

所以,如果你想孩子尊重他人、富有同情心,那就確保自己也是這樣的人。家長,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榜樣。用行動而不是用命令引導,纔是最有效的方法。

第四條:假設對第一個孩子有用的方法,對第二個孩子也有用

育兒建議最大的問題,在於沒有通理。就像Elkind指出的,同樣的育兒行爲會在不同性格孩子身上產生不同的結果。

如果你有不止一個孩子,你會發現不僅孩子個性不同,而且連睡覺習慣、愛好的事情、學習方式、對不同規則的反應都可能完全不同。

甚至當你在孩童時的需求和你現在自己孩子的需求也不一樣。

所以,這的確不容易,你沒有辦法簡單依據自己的經驗和記憶來育兒,這需要你持續觀察持續學習,滿足每個孩子的不同育兒需求,這將是個長期的過程。

第五條:孩子破壞一個規則就如臨大敵

每個家長心裏都有個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的規則標尺。但是,如果規則被孩子打破時,你的反應非常重要,是讓孩子吸取教訓還是讓他們生氣和不滿呢?

當不期望的結果發生,有的人反應輕鬆,有的人如臨大敵。

W. George Scarlett舉了個例子:如果你的孩子偷偷看暴力或色情電影,而你平時提供給孩子的是一個正面積極的成長環境的話,那麼這並不是世界末日。

因此,如果在你的教育規則下,孩子99%的表現都是合乎規則的,則一個“壞”行爲的偶爾出現,不會對孩子的發展多有害。如果孩子成長在一個充滿愛、被尊重、感受被重視的家庭,偶爾做出我們會高喊“不要”的行爲,不會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或者多負面的影響。

第六條:認爲寶寶不需要被太關愛

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幼兒中心主任,Tovah Klein說,“對一個嬰兒而言,不可能因爲你抱或迴應他太多而寵壞他。研究表明正好相反。獲得越多關愛和迴應的嬰兒,成爲幼兒後越能幹和獨立。”

擁抱寶寶、迴應他們的哭聲、當他們難受的時候安撫他們,都只會對他們有益。畢竟,小寶寶哭是有理由的:這是他們需要父母幫忙的信號。

而對大點的孩子,則應該在反應和過度反應之間有個平衡。

例如孩子摔倒了,他們通常會觀察父母的反應。如果父母對他蹭傷的膝蓋反應過度,他們也一樣會感染。但如果父母只是說:“噢,你摔倒了,看起來沒事,對吧?”孩子反應就沒那麼強烈了,連想哭的打算都放棄了。

但是,家長要注意一點,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不一樣,“過早把孩子推向獨立會有不良後果。”家長要密切觀察孩子對每一步的反應是否良好,給你“已準備好”的信號,否則,等段時間再試無妨。

第七條:當孩子打扔東西的時候,懲罰和罵孩子

打和扔東西,是小孩子表達生氣的正常行爲。這是孩子用他們有限語言和未成熟心智表達感情的一種方式。懲罰他們是不明智的,而且會給孩子這些第一反應的情感是不好的印象。

Klein建議家長們,與其責罵孩子,不如及時幫孩子理解自己的負面情緒(生氣、悲傷)和作出的行爲,讓他知道你理解了他的困惑。

設立一個界限,例如,“我理解你很生氣,但是我不能讓你打人”。展示給孩子還有其他表達感情的方式,這樣的輸出比單純懲罰要好得多。

第八條:總想當孩子的朋友,多過當孩子的父母

這是很多父母的常見錯誤,尤其在孩子長大以後。所有的父母都想被孩子喜歡和愛着,讓孩子覺得自己很酷,所以他們很容易把自己定位爲努力做孩子朋友的角色,多過爲人父母。

Sue Hubbard指出,爲人父母的角色是十分關鍵的,特別是涉及到給孩子定物質界限的時候。

現在青少年酒精和毒品問題攀升,部分原因是因爲父母把自己定位爲孩子朋友的願望多過爲人父母。通常情況下說“是”比“不”要容易,他們對酒精和毒品在家的情況於是多表現爲視而不見。

Hubbard用的是酒精和毒品被青少年的家長視而不見的例子。而其實過分寬容的育兒會影響到很多方面,在做一個權威的父母還是寬容的父母之間,有一個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具有權威性是用你經年累計的知識經驗給孩子解釋,這跟獨裁是不同的。這兩者的持續效果很明顯也會是不同的。

第九條:自己吃垃圾食品,忽視全家一起吃飯的重要性

在生活日益繁忙的今天,家庭聚餐時間變得越來越困難。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很自然的情況是先給他們弄一餐吃了,大人晚點再吃。而孩子大點,零食多,課後活動多,所以很容易把晚餐變成“每個人的事”。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全家一起吃飯能在心理和生理上促進家庭成員的健康。就像Hubbard說的,“全家聚餐變得比規範還神奇。尚不清楚原因,但大量研究表明,有家庭聚餐習慣的孩子,在學校學術表現更成功,更少行爲問題,更少酒精和毒品問題,而且具有更好的餐桌禮儀。”

所以,全家儘可能一起聚餐,全家人坐在一起,講講每個人每天的壞事情好事情。

著名兒科醫生 Jim Sears指出,父母們自己愛吃垃圾食品,有不良的購物習慣,也是父母常愛犯的錯誤。很多商店都賣曲奇、薯片和蘇打汽水,雖然很多還號稱沒有垃圾食品。父母自己買了放在冰箱裏,孩子們則也會看到會接觸到這些食品。Sears建議家長們,要改變家庭購物習慣。

第十條:走哪都開車,不願意步行

雖然開車的確快捷方便,但Sears給家庭的第二條建議,就是儘可能地運動起來。

“我並不是建議你一週去五次健身房,我的意思是,家庭成員應該選擇儘可能地活動起來。騎單車或者走路上學,走路去公園、郵局,你可以中午午餐走路去,步行走樓梯。。。”

讓你的孩子習慣這些活動,視爲生活的一部分。這些習慣不僅僅讓他們更健康,而且他們會把這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帶給他們的下一代。

第十一條:覺得自己對孩子的成長行爲負全責或者不負責

有時候育兒會走極端,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會對孩子的成功產生嚴重影響。

如果不能送孩子去最好的小學,孩子的學術前途會怎樣?

孩子今天在操場推了一個孩子,是不是因爲我讓他看了暴力的卡通片?

成爲一個時刻有內疚感和緊張兮兮的父母,是毀掉孩子的一個好途徑。Hans Steiner,斯坦福大學兒童精神學的退休教授,告誡父母不要假設自己對孩子的所有行爲負全責。在孩子的人生中,還有很多因素會影響他性格和發展:基因、家庭其他成員、學校、朋友等等。所以如果事情變壞,不要怪罪你自己,因爲很大可能並不是因爲你或者不單單因爲你才導致問題的發生。

反之,Steiner說,也不要假設你在孩子的發展中完全沒作用。有些家長認爲孩子的成功是因爲基因或者老師的教育。

這兩種想法都是極端的。你在孩子人生中的影響非常重要,但你不是唯一的影響因素。

第十二條:認爲好的育兒方法只有一條路

你讀到現在學到不少育兒方法了,但是如前面所到的,孩子們的性格是如此不同,育兒不可能有一個標準方法。

心理學家把人類氣質分爲三個主要類型:輕鬆/靈活的,困難/易怒的,謹慎/慢熱的。

不能說,你孩子的氣質和你就是合拍的。有的父母和孩子氣質相處很和諧,有的則需要長期磨合。孩子的氣質可能和你的非常不同,而且你沒辦法去改變。就像一個挑剔的母親有一個馬虎的孩子。

一旦你瞭解了這些現象,你會找到和孩子相處融洽,減少摩擦的新辦法。華盛頓大學一個最新研究發現,育兒方式越量身定做般接近孩子的需求,孩子就越少困惑和焦慮。

認識到自己孩子的天性和需求,是做父母的一個必須和美好的事情。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