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帶娃越來越焦慮?是因爲你沒有找到有效的方法

帶娃越來越焦慮?是因爲你沒有找到有效的方法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常見焦慮一:怎麼辦,我剛剛沒有控制住自己衝我兒子大發了脾氣,我感到我的兒子好像被嚇到了,我會不會在他心裏留下心裏創傷了,我怎麼會變成這樣的媽媽?!

常見焦慮二:我之前看到過一篇文章說外國家長教育孩子都是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方法,來防止孩子總用哭作爲手段來達到目的。我覺得好有道理,我也這麼做了,可是今天我又看到另外一篇文章說,媽媽與孩子的安全依戀很重要,孩子苦惱時,媽媽應該及時給予孩子撫慰。我之前是不是做錯了?!

常見焦慮三:我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說三歲之前是幼兒大腦的發展的關鍵期,我的孩子現在都快三歲了,之前也沒有帶他參加過什麼早教班啊,也沒有特別的培訓他,我是不是錯過發展的關鍵期了,怎麼辦啊,我好後悔啊。現在還來得及麼?

焦慮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1. 過大的信息量無法過濾和判斷

首先有一點原因是因爲市面上各種各樣的育兒網站,育兒論壇,育兒書,育兒講座非常的多,都在傳達着各種各樣的育兒知識。但是不同平臺傳達的育兒知識科學性、靠譜性,又是參差不齊的,有些甚至看起來是互相矛盾的。作爲家長有些時候還真的不知道如何鑑別。在這些育兒知識中會感到無所適從,好像這也有道理,那樣也對。

2. 抱希望於一個解方程式的育兒答案

更重要的一個育兒焦慮的來源,是我們很多家長內心都存在這樣一個理念:看了那麼多資料,總能找到一個最科學、最專業的方法,我只要找到這個方法然後按照這套方法去教育我孩子,就能塑造出一個完美的孩子。但我們真的能找到一套這樣的教育方法嗎?如果有的話,怎麼才能找到呢?

帶娃越來越焦慮?是因爲你沒有找到有效的方法

養育孩子一定要關注天生氣質和環境差異

成功人士的經驗用到自家孩子身上並不可取

很多爸媽接觸比較多的可能是一些成功人士的經驗分享。比較遠的就是一些書如哈佛女孩、虎媽、狼爸,或者日本怎麼培養孩子,國外怎麼培養,都會借鑑一些這樣的經驗。比較近的就是其他孩子的爸媽。可能老師覺得這個孩子在這方面發展比較好,請爸媽過來做一個分享。還有包括我們身邊的同事,朋友,經常做一個育兒交流。

我們暫且不論你所向往的成功是否真的是你想孩子成爲的那個樣子,或者說他是否會成爲你的育兒目標。先假定別人家孩子的樣子確實是你想要你的孩子成爲的樣子,那麼用別人家的那套方法就一定可以把你的孩子塑造成那個樣子嗎?!事實上,育兒需要注重個體差異和環境差異。

一定要關注寶寶先天氣質

個體差異包括很多。如每個孩子出生的時候先天氣質是不一樣的,對環境的敏感性不一樣,反應活動性不一樣,自我意識性不一樣,這些都是個體差異,所以在生活中我們會看到天使寶寶跟魔鬼寶寶的。

天使寶寶比較乖、比較安靜,比較容易安撫。魔鬼寶寶可能就比較衝動,容易哭鬧,容易發脾氣,不太容易安撫,比較調皮。因爲孩子的先天氣質不一樣,事實上我們即使用同樣的教育方法,在他們身上使用的效果也是會有差異的。

>>> 舉個栗子

場景:孩子在玩的過程中把別的孩子推倒了,這時媽媽說:你怎麼能這樣呢,妹妹摔在地上多疼啊,你怎麼也不去把她扶起來呢,你這樣媽媽很失望。(這位媽媽本身批評孩子的目的可能希望通過激起孩子的內疚,從而來讓他改善行爲。)

對環境敏感度比較高的孩子:會GET到她媽媽的信息,然後引發妹妹摔在地上多疼的內疚情緒,然後來改善他的行爲去跟妹妹說對不起。

環境敏感度非常高的孩子:有可能會產生內疚情緒激發過度。對於某些孩子來說如果自身的內疚情緒過於強烈,他可能會先處理自己本身的情緒,而沒有辦法再分出精力來改善他自身的行爲表現。

環境敏感度比較低的孩子:同樣這句話,他可能沒有覺得媽媽生氣了,只是覺得媽媽隨口一說,然後該怎麼樣還是怎麼樣。

因此,同樣的教養行爲使用在不同的孩子身上使用,效果有差異。

帶娃越來越焦慮?是因爲你沒有找到有效的方法 第2張

也要注重家庭環境差異

案例:有一個媽媽帶着一歲多的小女孩來我們這裏做諮詢,她說他的大兒子特別調皮,在幼兒園經常跟別人打架,搗蛋,搞破壞。然後媽媽不得不去批評她兒子,但是兒子還是經常這樣,沒有任何改善。當時在場的諮詢師也開始教她怎樣管教孩子亂髮脾氣、破壞性的行爲、攻擊行爲搗亂行爲等。但是在交談過程種我發現她在抱怨她的大兒子多麼不乖的時候會在後面加上一句:“還是我們家女兒省心,我們家女兒乖多了。”然後我問她是不是在家裏也經常說類似於這樣的話,她說:“那當然了,他真的是太讓我生氣了,我每次都跟他說讓他跟妹妹好好學習學習。”

這個案例說出來,大家都能知道問題出在哪裏,但其實類似於這位媽媽的話就會在無意識中出現在很多爸媽口中,還很普遍。其實她兒子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的時候,背後的最關鍵的點是在尋求母親的關注,因爲他在表現好的時候母親的精力大部分是放在妹妹身上,妹妹年齡比較小。但是當他搗蛋的時候,媽媽就會把關注點轉移到他身上,這無形中是強化了他的破壞性行爲。

因此,我們要去看到整個家庭系統,家庭環境裏面的特質,有針對性的提出建議。比如讓這個媽媽更多在孩子表現好的時候去關注他,而且讓這個媽媽重視處理在孩子當中偏愛的問題,讓大兒子重新感覺到母親對他的關注和愛還是在的。

因此,不同的家庭環境裏面有一些不同的家庭環境特徵,即便同樣的教育方式,那在不同的家庭教育下效果也是不一樣的。

文化環境差異

在家庭教育領域有一個非常著名的理論是關於教養風格的,裏面非常經典的就是把家長的教養分成了四個類型:權威型,專制型,溺愛型和放任型。這裏主要介紹專制型。

所謂專制型,就是父母對孩子的管制比較多,比較嚴厲,表達出來的愛和溫暖程度會比較低一些。

在西方主流的研究中發現專制型教養風格下的孩子,內在的發展會有很多的限制,會發生很多問題,比如自尊心比較低,比較自卑,情緒調節能力比較差,比較容易抑鬱。但是在中國的環境下面,我們會發現同樣的東方的父母採用這樣的教養方式我們孩子的發展可能沒有太多不好的結果,甚至會說孩子在學業發展會更好一點。

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差異?

是跟我們整個文化環境是有關係的。在中國的環境當中,孩子會把父母一定程度的管教,理解爲對我的關注和愛。但是在西方個體文化當中,孩子則會把父母的管制,更多的理解爲對個人自由的限制和不尊重。整個背後文化的影響會導致我們採用同樣的教養方式的時候,在中國的孩子身上,和在外國的孩子身上是有差別的。所以這也提醒我們在看到一些國外的育兒的經驗的時候我們拿過來用之前要打個問號,是不是適用於我們現在中國文化下的一些情景。

如何尋找好的教育方法

正面管教、父母效能等家長課程效果還沒有定論

現在市場上有很多家長教育課程,如正面管教、父母效能等家庭教育課程,哪些纔是合適的、好的呢?

比較好的家長教育課程會是一個系統性的設置,而且在過程中會教你一下具體的操作方式,會有具體的情景訓練,比如,正面管教課程,父母效能課程等。但是這幾類課程還是有一定的侷限性。比如正面管教課程,對一般行爲問題的管教很有用,對已經出現一些比較嚴重行爲問題的一些兒童不是很有效;家長效能課程已經有研究發現對親子類非常有效,但是對改善兒童的行爲方面改善程度不是很大。

國外還有類似比較系統的課程,進一步得到了科學的驗證,但是目前國內引進的比較少,而且在國內的適應性還有待檢驗。在這裏比較有意思的一點是,爸媽完成一個課程,我們給他一個問卷,你覺得對着課程滿意嗎,你覺得這個課程對你指導孩子有幫助嗎,你覺得上完這個課程之後,對孩子的行爲有改善嗎。很多家長的回答都是非常滿意,有改善,有非常大的幫助,但是當我們研究者評估這個孩子課前和課後的表現,發現並沒有太大的變化。

所以選擇一個好的家庭教育課程的時候,一個方面是看主講的專家的背景,課程的內容是不是基於科學理論和研究發現的,還有課程本身的效果是不是得到研究的認證,而不是爸媽主觀報告而已。

育兒科普文章不是都適合自家孩子的

除了個人經驗分享和家長教育課程之外,第三個大的方面是基於科學研究發現去找好的教育方法。

相對來說,科學研究發現比個人經驗靠譜性更高一些,具有更大的可推廣性。但是爸媽們一定要記得,每一個研究都是有侷限的,可能只能適用於某一種情境下的某一種情況,然後整個結論的得出是有很多限定條件的。

帶娃越來越焦慮?是因爲你沒有找到有效的方法 第3張

案例:夫妻雙方感情不和,是不是應該爲了孩子不離婚。

之前有做過一些研究是去比較離婚家庭的孩子和沒有離婚家庭的孩子他們的發展是不是有差異。研究結果發現,離婚家庭孩子各方面的發展都不如沒有離婚家庭孩子的發展,按照這些研究結果,我們可以建議如果夫妻不合,爲了孩子不要離婚比較好。

但是事實上進一步研究會發現我們的比較對象找錯了。因爲離婚家庭的孩子在離婚之前,就已經可能會有一些爭吵,氛圍已經是非常的差了,但是對於那些,沒有離婚的家庭,有很大一部分他的家庭是非常幸福的,父母的婚姻是比較好的。那麼有沒有可能說離婚帶給這些孩子的傷害有可能是離婚之前就造成的呢,有可能是父母的爭執使這些孩子早已經受到了傷害,而不是離婚本身呢。

之後又有研究比較說,家庭裏面爭吵比較多的家庭裏面一部分離婚了,一部分沒有離婚。那麼這兩種家庭裏面哪一種孩子的發展比較好,結果發現爭吵比較多的家庭裏面離婚的孩子比沒有離婚的孩子發展要好。

還有研究發現,離婚之前家庭裏面爭吵比較激烈的,離婚之後的發展會得到緩和。離婚之前爭吵程度比較低,沒有非常深的矛盾,但是夫妻雙方還是選擇了離婚,那麼這些孩子今後承受的離婚帶來的影響超過了離婚之前帶來的負面壓力。這些孩子的負面影響會更大一些……

所以回答一個問題或者現象,我們需要很多很多的研究,纔可以支撐出來做解釋的。

目前來說育兒界比較明確的定論都是有成千上萬的研究才能支撐出來的,但是很多家長會認爲自己無法鑑別,沒有時間去看那麼多的研究,這種情況下父母選擇比較靠譜的育兒公衆號或者育兒工作者就比較重要了。比如像寶媽一直會比較負責地篩選出基於科學的成熟的研究結論,在轉化爲科普語言的過程中也不會爲了吸引眼球而過分誇大,添油加醋,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靠譜的育兒知識。

自己的孩子,你一定是最終做出育兒決策的人

有些家長聽到這裏可能覺得更焦慮了,覺得個人經驗也不靠譜,家長課堂也不確定,科學研究發現好像也要打個問號,那我到底應該到哪裏找最好的教育方法呢?

首先提出一點就是上述所說的都是值得借鑑參考的,但是不是所謂絕對的真理,可以去參考它們但是沒必要去迷信它們,不要覺得一不符合就覺得完了要毀了孩子的一生了。

另外就是要打破一個迷信,我們沒有最好的教育方法,只有最合適的教育方法,由於個體差異,環境文化的差異,你是最瞭解孩子,也是最瞭解他所處的環境的那個人,不管你接觸到各種各樣的育兒知識,育兒專家給的建議也好,你纔是最終做出育兒決策的那個人。

在做育兒決策的時候,相當一部分是基於對育兒知識的瞭解,但也有一部分是基於個人價值觀的一個考量,所以沒有絕對的對錯。比如說你是想要孩子在平常生活中成爲一個自得其樂的人,還是想要孩子成爲對社會做出傑出貢獻的人。你是覺得快樂輕鬆過一生最重要,還是覺得過有意義有價值的一生最重要。不管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做出的育兒決策,選擇會根據你的價值偏向而不一樣。

多一些招式,會更容易管教孩子

還有媽媽可能會想:都不靠譜,那就不要學育兒知識了,還不如憑自己的直覺呢?

其實,育兒方法也像學武術,多學一點招式總是好的。不管孩子是怎樣的都有相對應的招去應對,不管個體差異是怎樣的,都能找到匹配他的教育方法。

在教育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家長,對孩子進行體罰,我們在進行勸說盡量不要用這種方式的時候他們會說,哎呀老師你不知道,我們這個孩子不打不行啊,跟他講道理沒用啊。

在這裏就可以看到這位家長只有兩種招式,一種就是講道理,一種就是打孩子; 講道理不行,就只能打孩子了。我們知道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我們有各種各樣的方法,暫停啊、取消特權啊、表揚鼓勵法啊、忽視法呀、合同法呀等等,我們有很多各種各樣的辦法是可以用。假如你會這麼多方法,就知道用其他辦法而不是最壞的打孩子的方法。

帶娃越來越焦慮?是因爲你沒有找到有效的方法 第4張

做足夠好的媽媽≠完美媽媽

要讓孩子知道世界不完美

我們想要找到最好的教育方法,往往在於大多數的媽媽希望做一個完美的媽媽,自己小的時候成長有不完美的地方,可能覺得以後不能讓自己孩子承受這些,想盡自己最好的努力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環境,這個是我們家長普遍有的心態,也是非常正常的一個想法,但是事實上我們真正要做一個完美的媽媽嗎?

我們育兒可能會有各種各樣的目標,但是最基本的一個目標大多數家長都會有,就是當我們有一天不在孩子身邊的時候,孩子也能獨立的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並可以過得還不錯,雖然在養育過程中可能有的家長會會忘了這個目標,但是我相信,這個目標是大家都想達到的。

但是我們知道這個世界是不完美的,他需要知道如何與這個不完美的世界相處,遇到挫折不快,事情沒有按照他的期望發展的時候,周圍的人沒有圍繞他轉時,應該怎麼辦,這也是他應該學會的一個功課。

就好像我們怕孩子生病,我們會努力給孩子創造一個無菌的環境,但是孩子最終還是要接觸外面的世界,會觸及到一些你會無法給他保護的地方,到時候你會發現孩子抵抗力差,反倒比其他孩子更容易生病。所以同樣的道理,我們也不用去給孩子創造一個心理上無菌的環境,這個對孩子心理能力的發展也不一定是好的。

緊張、焦慮的媽媽會影響孩子

我們在講兒童早期養育時會比較強調照料者與孩子的同步互動性,這對建立依戀關係非常重要的,所謂同步互動性就是寶寶對媽媽笑的時候媽媽也會對寶寶笑,寶寶難受的時候媽媽也會非常的難受,寶寶對媽媽咿咿呀呀的時候媽媽也迴應,寶寶有什麼表情、動作的時候媽媽也都會有及時相應的迴應,研究發現寶寶與媽媽的同步互動性比較好的時候,孩子跟媽媽的安全依戀就會發展的比較好,之後社會性情緒性發展也會比較好。

同時有意思的是研究發現對孩子的最有利的是中等程度的同步互動性,而不是高度的同步互動性。在高度的同步互動性中,家長會對孩子絕大多數的信號做出反應,這些家長往往對兒童高度關注,時時刻刻觀察着孩子是否有需要,有反應,這樣的家長往往處於一種高緊張、高焦慮的狀態,這種焦慮的狀態反而會對嬰兒有不利的影響。

所以育兒界有一句話叫做:不必做完美的媽媽, 做一個足夠好的媽媽就夠了。

對孩子有時的大吼大叫,不會帶來心理創傷

很多爸媽又會說有時候實在忍不住,對孩子大吼大叫不好,娃會不會有心理創傷?不會不會!親子關係的小船不是說翻就翻的,我們知道媽媽不是神,也是凡人,會有控制不住情緒的時候,即使像我們教育工作者,同事在自己帶孩子的時候也會有控制不住,像孩子發脾氣的時候。

親子關係的質量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跟孩子互動當中無數件小事積累起來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摧毀的。如果跟孩子之前的互動當中關係建立的比較好,偶爾一次失控,但是事後還能跟孩子再次的溝通,並且像孩子承認這件事當中媽媽有做的不對的地方,那麼是不會給孩子造成所謂的心理創傷的。

當然也不表示你可以一直跟孩子發脾氣道歉,發脾氣道歉。時間長了孩子會失去對你的信任,日積月累,你們的親子關係就會受損,到時候再衝孩子發脾氣破壞力就很大了。

總之如果孩子能感受到你在努力的變好,那麼偶爾做的不好,孩子也能看到他能學習和成長的過程。

也有的爸媽覺得老師你說的不對吧,我就記得小的時候有一次在路邊被我媽媽大聲呵斥,當衆羞辱了我,當時我心裏特別的難受,就覺得以後有什麼事情再也不跟她說了,對我之後的發展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事實上這是因爲親子關係安全性非常低的,也就是在之前你們的親子關係就已經因爲一件件的小事不是那麼的好了,這次可能是最後破壞性的一擊。在以後回想起來你可能就記住這一件事情,其實已經有一件件小事讓你們的親子安全性,關係質量建立的不是很好了,那麼在母親對你發脾氣的時候你不會覺得是因爲這件事情或者因爲她的情緒的問題,而是覺得是針對你了,她是不要你了,對你有敵意的。

所以總的來說要去學習科學的育兒知識,瞭解各式各樣的育兒方法,但是不要過於迷信,不要把他們當做絕對的真理,要去關注孩子個體的差異和環境適用性,選擇最適合你們孩子和你們家庭的教育方式,同時不要苛責自己不夠完美,要接納一定的不確定性,做一個輕鬆的足夠好的媽媽。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