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父母不要把孩子堵在“情緒成長”的路上 你能做到幾點

父母不要把孩子堵在“情緒成長”的路上 你能做到幾點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7.0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孩子的情緒問題做一個整理,並給出一些必要的提醒,供父母在處理孩子情緒問題時參考。
在閱讀下面這些具體案例之時,請父母們始終牢記一點:
處理孩子情緒問題的焦點,是讓孩子與他的“感覺”在一起。不少父母或祖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往往不允許孩子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常聽到有些父母這樣制止孩子的情緒:“不許哭,再哭讓大灰狼把你叼走了。”(在隔代教養中尤其常見)。這樣,孩子的情緒不但沒有被接納,反而增添了恐懼;還有這樣的話:“男孩子怎麼可以哭呢?”聽了這樣的話,孩子心裏會產生愧疚感。
一個孩的自信往往就是被這些不懂得如何來愛孩子的父母所摧毀的。孩子的情緒很稚嫩,孩子處理情緒的能力也遠不及成人,盲目扼制孩子的情緒,不如接納、共情孩子的情緒(關於共情,之前的文章中詳細講過)。伴隨着孩子的各種情緒體驗,無論是喜怒還是哀樂,都如同孩子的感知覺,比如冷熱飽餓,一樣正常,它們是孩子的一部分,也是孩子積澱成長經驗、學會情緒控制的必經之路,父母不該把孩子堵在情緒的成長之路上。
接納孩子表達情緒的方式,而不是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評判方式的好壞上週末的時候帶兒子去繪本館參加讀書會,剛開始兒子就有點膽怯,不是願意參與進去。過了一會比較適應了,才漸漸參與互動。讀書會的中途我因爲遇到一點事情不得不離開一下,正好那時他完全參與進去了,我就悄悄的離開了。當我辦完事情回來的時候,我看見他由館長領着,眼淚才擦乾,館長告訴我他見我不在了,就默默的流眼淚,沒有哭出聲。其實我更願意聽館長告訴我他大聲哭。我問他爲什麼哭,他說他害怕。他才三歲,這樣壓抑自己的情感是不是對他的成長很不好。在家裏的情緒通常都能自由的發泄,在陌生環境中怎麼就這樣了呢。我需要如何引導呢?
每個孩子的情緒表達方式都不一樣,這會受到先天遺傳,孩子自身的性格特質,以及後天教養環境的多重影響,單從孩子是大聲哭出來,或暗自流淚的表達方式,不能說哪一種好,哪一種不好。如果父母有人習慣於內斂式的情緒表達,孩子也會在生活中習得這樣的情緒表達方式。媽媽可以在接納孩子自身特性的基礎上,予以適當的引導,比如通過一些情緒管理類的繪本引導孩子認識、瞭解情緒,並掌握一些恰當的情緒表達方式。

另外,我更多地想說一說媽媽,離開孩子前,不能默不吭聲地走開,必須要和孩子說一聲,並且約定好回來的時間,並且不能失約。默默走開,是在孩子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把孩子置身於陌生環境中,會嚴重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和親子間的信任關係。

父母不要把孩子堵在“情緒成長”的路上 你能做到幾點

孩子“無故發脾氣”的背後,也許有着非常合理的需求,父母不能過於嚴苛/粗暴對待我家小姑娘,這幾天都鬧過:場景1:吃晚飯時,就要讓媽媽抱,因爲自己在幼兒園吃過了,沒有食慾,就是想讓媽媽抱。媽媽解釋,可以坐在媽媽身邊,“我就是要媽媽抱”已經開始聲音提高,身體半躺,倒在地上。他爸說:“關禁閉!”孩子歇斯底里哭喊。爸爸重複說:“不要哭,停了再出去找媽媽。”場景2:睡覺前,長裙穿了兩天,並且睡前吃東西時已經弄髒了。媽媽說:“衣服髒了,今天洗了掛起來,明天穿乾淨的。”孩子:“我不!就穿這件!”。媽媽:“能不哭不喊嗎?(媽媽後來控制不了,打了孩子)”場景3:也是入睡前,衝了奶粉,躺下,比較晚了,孩子要看書,並且要讀,不是講。媽媽比較累,困了:“給你講講行不,媽媽眼睛疼”,孩子:“不行,就是要看書”
案例中這個孩子正處於叛逆期。她諸多情緒背後,其實有很多未能表達出來的合理需求,還有自我意識逐漸增強、捍衛自己權利的需要。
場景1:孩子不餓,就需要媽媽抱。那麼媽媽滿足孩子的這個需求就好了。也許孩子只是想念媽媽的懷抱,或者在學校裏遇到了一些不開心的事情,需要通過媽媽的抱抱進行自我情緒的安撫。我們爲何不能滿足孩子?如果不能一直抱,那也不用生硬地回絕,可以跟孩子商量一個折中的辦法,比如只抱1分鐘。其實這樣孩子內心對媽媽的依戀需求就能得到滿足。
情景2:告訴孩子洗完衣服、穿乾淨的,孩子並不會完全理解,不如換種表達方式,比如找另外一件她喜歡的睡裙,跟她說一些諸如這件裙子今天很想跟你一起睡覺之類的話,邊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邊完成換衣服的程序。換衣服可以早一點,避開孩子鬧覺的時候。
情景3:睡前的親子閱讀,是最好的培養親子關係的時候,也是很好的催眠方式。可以跟孩子約定好看一本,然後睡覺,孩子能做到就要及時鼓勵和稱讚孩子。如果媽媽累了,也可以一起商量只讀多少頁就好了。孩子的決定得到一部分的滿足,也就不至於跟媽媽進行過多對抗了。
也許孩子遇到了什麼困難,所以不要輕易給孩子的情緒貼標籤我家孩子很愛哭,不順心了哭,達不到要求了哭,睡醒了哭,睡醒了看不到我就哭,孩子看我們的情緒,我們生氣了也哭,不知道哪句話說錯了也哭,自己要是想做什麼或是想要什麼,不說就是哭發脾氣,讓你去猜,好像我家孩子很沒有安全感,這該怎麼辦呀?
顯然這位媽媽根本不知道,也沒有努力去了解孩子哭聲背後的需求,就急着給愛哭的孩子貼了個“沒有安全感”的標籤。有些孩子的哭,是和安全感有關係,但有些孩子的哭,是因爲心理欲求沒有得到滿足,而表達自己的憤怒和不滿情緒。媽媽首先要了解孩子爲什麼哭,才能做好接下來的共情、安撫和解決。
哭是孩子宣泄情緒,表達需求不被滿足的一種方式,媽媽對於愛哭的孩子,首先要做的是接納孩子的情緒。當孩子哭的時候,媽媽可以抱抱孩子,跟孩子說:“媽媽知道你感到委屈”諸如此類理解孩子的話語,也可以給孩子一些時間發泄情緒。等孩子的情緒稍微平復後,媽媽可以問問孩子:“你遇到什麼困難了嗎?”或者“你願意跟媽媽說說你遇到的問題嗎?”諸如此類有利於深入瞭解孩子的問話。然後啓發孩子自己想一想可以怎樣解決,如果孩子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媽媽可以提出1-2個解決方案供孩子參考,讓孩子選擇要怎樣解決。如果孩子偏於膽怯,媽媽可以帶領孩子一起解決孩子遇到的困難。
孩子常見情緒的不同對策1、當孩子大發脾氣時……
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也逐漸發展起來,任何事情都想自己做,或者按照自己意願去做,當受到阻止的時候,就會大發脾氣,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家長首先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可以給孩子一會兒宣泄情緒的時間,然後安撫孩子的情緒,比如抱抱或拍拍孩子,最後要找出孩子發脾氣的原因,比如是不是孩子的要求沒能得到滿足?如果是孩子合理的要求,家長可以儘量滿足,如果是不合理的要求,家長可以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將孩子的長按點轉移到其他事情中。
家長可以嘗試着先同理孩子的情緒,比如說:“我知道你很想要這東西,拿不到會很難過,我也很難過”,然後給孩子一個排序,比如:“我們可以在吃完飯後或洗完澡後或穿好衣服後,再拿”,這樣不是用拒絕的態度對待孩子的需求,而是用接納的態度對待孩子。
另外,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探索世界是孩子學習的基礎,如果不是特別危險的物品,都可以讓孩子嘗試觸碰,在探索的過程中,陪孩子一起發現、認知和了解新事物,鼓勵孩子的熱情和專心,家長做好安全保護工作。
2、當孩子感到害怕時……
對小孩子而言,很多事物都是新鮮的、充滿刺激的,在接觸萬千世界的過程中,難免因陌生或驚嚇而感到害怕,比如孩子第一次看到小貓小狗,第一次感受下雨下雪的天氣……媽媽們要做到接納孩子的恐懼,並且提供堅強的支持。例如當孩子因爲鄰居家的一隻小狗向自己走進,而感到害怕並退到媽媽身後的時候,媽媽可以這樣告訴孩子:“這是王阿姨家的狗,它叫虎子。狗是人類的朋友,你不招惹它,它是不會傷害你的。”接下來,在確認安全的情況下可以適當鼓勵孩子去嘗試新鮮事物,帶着孩子慢慢靠近小狗,媽媽示範摸摸小狗的背,讓孩子感到充分的安全感。
3.當孩子感到悲傷時……
悲傷是人們時常能夠體會到的情緒,小孩子也不例外。可能因爲媽媽上班後長時間的分離,或者因爲自己心愛的玩具的損壞,總之也許在大人看來毫不起眼的小事都會引起孩子悲傷的情緒。媽媽如果能做到感同身受最好,切忌輕視和無視孩子害怕的情緒,諸如“哭什麼哭,有什麼好哭的!”、“別這麼沒出息!”這樣的話語一定不要對孩子說。
父母可以首先表達對孩子的理解,再去解決相應的事件。父母對孩子情緒的長按,並以愛的方式表達出你的理解和支持,才能讓孩子感受到安全和溫暖,使孩子有健康的情緒發展。同時,孩子也會從父母身上逐步學會怎樣處理自己的情緒。
父母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個好榜樣所有人都知道,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最強的,在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方面也不例外。想要孩子能夠學會正確處理自己的情緒,父母的以身作則最關鍵。有些大人連自己的情緒都控制不了,還指望孩子從你身上學到什麼好的處理情緒的方法嗎?所以,在孩子面前,父母要儘量展現好情緒。
1、避免壞情緒
父母的壞情緒儘量避免當着孩子的面爆發,當父母因爲工作的壓力,或者人際關係的困擾而感到疲乏、倦怠或煩躁的時候,千萬不要因爲孩子的調皮,而將壞情緒一股腦的轉向孩子而爆發出來。父母的怒火帶給孩子的不僅僅是恐懼,孩子會認爲自己是不受父母歡迎和喜愛的孩子,因此而自卑甚至自棄。
2、傳遞好情緒
父母不要認爲孩子太小,體會不到大人的開心,就不與孩子分享自己的好情緒。當大人因爲職位升遷或者其他事情而感到欣喜、愉悅的時候,不妨也和小傢伙兒分享一下。把愉快的事情,用孩子能聽懂的話語,簡單地講給孩子聽,並且告訴孩子自己現在的感受。不要小瞧孩子敏銳的洞察力,父母的細微變化都會被孩子敏感地捕捉到,大人高興,孩子也會愉快。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