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育兒寶典 > 4歲前幼兒的肢體發展水平

4歲前幼兒的肢體發展水平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肢體不平衡可能是先天疾病,也可能是後天環境所引起的,無論何種原因,只要及早發現、治療,都能恢復得很好。肢體發展良好的孩子,對自己較有自信,在團體中也較受歡迎

4歲前幼兒的肢體發展水平
孩子肢體不平衡可能是先天疾病,也可能是後天環境所引起的,無論何種原因,只要及早發現、治療,都能恢復得很好。肢體發展良好的孩子,對自己較有自信,在團體中也較受歡迎。想訓練孩子肢體平衡,爸爸媽咪不妨透過簡單的小遊戲來幫助他,也可藉此拉進親子間的距離!
  
  平衡的定義
  
  “平衡”是腦部對身體所接觸感覺訊息的調節、處理、組織的外在表現之一,而由身體所接觸的感覺訊息可分成視覺、聽覺、前庭覺、本體覺、觸覺、嗅覺等。腦部對這些訊息處理的能力,是隨着發展自然而成的,所以感覺訊息處理不佳的孩子,多半會出現平衡差的情形,其中又以前庭覺和本體覺對平衡的影響最大。
  
  前庭覺可讓人知道自己正處於何地,身體動作與重力會刺激位於內耳“前庭”的特殊接受器,然後傳遞給中樞神經系統處理,接着協助產生肌肉張力,讓孩子能平順、有效率地做出動作。前庭系統無法正常運作的孩子,無法根據情況來調節、區別、協調與組織平衡與動作的感覺。
  
  而“本體覺”就是“姿勢感覺”,傳遞肌肉是在伸展還是收縮,以及關節是彎曲或伸直的訊息,能提高身體知覺和促進動作計劃能力。此外,孩子的注意力,也會影響活動中平衡的表現,若無法維持有效的注意力,會導致活動中出現莽撞、粗心或是反應較慢的情形。
  
  肢體平衡是先天or後天?
  
  有腦性麻痹、唐氏症、遺傳性疾病的孩子,因發展較爲遲緩,容易影響肢體平衡。而有很大部分的自閉症、過動兒、愛斯博格症或有學習障礙的小孩,也會伴隨肢體平衡的問題,這與小腦結構有關。這些孩子在動作上沒有問題,但流暢度就沒有那麼好。此外,不只先天性疾病會影響孩子的肢體平衡,現代父母過於保護孩子,剝奪了他接受環境刺激的機會,也會限制孩子的肢體發展,家長鬚特別注意。
  
  肢體平衡的重要性

  
  日常生活中,各年齡層不同的活動,都有賴良好的平衡能力,來維持有效率的肢體運用。李依齡表示,以1歲前的幼兒爲例,雖然還不會走路,但能夠在地上趴得穩、坐得好,有效接收身體各部位傳來的訊息,這都是爲將來走路、跳躍、跑步、奠定良好的動作基礎。不僅如此,擁有平衡能力可以保護孩子在突發事件中(如:走在不穩的地面、被人不小心碰撞)免於跌倒受傷。
  
  4歲前幼兒的肢體發展

  
  0→6個月
  
  6個月以下的小寶寶,主要是在發展擡頭動作,且開始學會翻身。當寶寶躺在牀上時,會左右轉頭、在趴姿下會撐手擡頭、抱起來時頭不會往後掉、雙手可以在身體中線玩玩具,且玩具能在左右手上換來換去。
  
  6→12個月
  
  可以自己在地上坐着玩玩具,再大一點的寶寶能自己坐在小板凳上。6至7個月的寶寶開始學爬,可以探索的環境範圍也更爲寬闊。謝佳芝表示,6個月的寶寶已會翻身(可從趴着變仰躺及仰躺變趴着),也能自己坐穩數分鐘,不會搖晃或跌倒。10個月左右的寶寶,開始會扶着傢俱由坐到站起,甚至開始嘗試放手自己站立,並想試着走路,還可以用對掌動作拿桌子的小積木。
  
  12→18個月
  
  一歲以後的幼兒,可以自己放手走路的距離越來越長,且能依照環境轉彎、倒退,繞過障礙物。此外,幼兒已有能力一手牽着大人的手,另一手扶着牆壁,以兩步一階的方式上樓梯;下樓梯時會採屁股先下的姿勢爬下去;會翻厚書(或洗澡書);可將桌子兩塊小積木堆疊成塔;看到桌子的紙筆,就知道可以拿起來塗鴉。
  
  18→24個月
  
  一歲半左右的幼兒,能不扶東西自己由坐或躺的姿勢站起來,走路動作很穩,且在少許支撐下,能蹲下或彎腰撿起地上的東西,再恢復原站姿。李依齡表示,這階段的小孩,開始可以用牽的姿勢下樓梯,且會做出蹲的姿勢來玩玩具,在他人的鼓勵下,能從階梯的最後一階跳到地面上。此外,兩歲前的孩子可以完成圓形、方形、三角形幾何板的配對;可以模仿畫出像直線和圓形的圖形。
  
  2→3歲
  
  只要媽媽牽着或是扶欄杆,就可以兩步一階上下樓梯,會踢球、可以開始走在平衡木。兩歲多的孩子會模仿踮腳尖走路、會騎三輪車、會跑步;也可畫出正確的直線、橫線、圓形等圖樣,並且會用剪刀在紙上剪一刀。  
  
  3→4歲
  
  三歲半的孩子已能雙腳離地齊跳與單腳跳,會用筷子、剪刀、扣扣子,能拿茶杯走路,水不會潑出。
  
  觀察孩子是否肢體不平衡
  
  在幼兒時期,當孩子坐在地上時,家長可突然從背後或左右推他一把,並觀察孩子會不會及時伸出手來保護自己,不讓自己跌倒。更大一點,可觀察孩子在運動場活動的表現,是否出現下列情形:
  
  ★跌倒或撞到東西
  
  ★喜歡從事久坐或只需動手的活動(如:看電視、畫圖)
  
  ★體育課或運動對他來說特別困難或挫折
  
  ★做大肢體活動時顯得特別小心翼翼
  
  ★動作僵直或生硬
  
  ★害怕跌倒或高的地方
  
  ★避免攀爬、跳躍、雙腳跳或經過不平地面
  
  ★不喜歡遊樂場中會動的遊樂設施
  
  ★上下樓梯需扶着牆或欄杆
  
  ★常表現出操作技巧差、不協調、膽小的樣子,且老是要求他人給予身體上的協助
  
  把握黃金治療期 肢體動作沒問題
  
  若孩子出現上述幾項動作表徵時,可以與治療師討論並做相關的評估測驗,以理清孩子真正問題所在,而在治療過程中,治療師會依據孩子的問題提供適量的前庭本體覺活動,如:衝滑板、站在鞦韆板上丟接球、小牛耕田活動等。
  
  許多肢體不平衡的孩子,都是在上幼稚園後才被發現由此問題,因爲學校會安排體育課,老師也容易觀察到孩子的個別狀況,但發現時孩子往往已經4、5歲了。雖說6歲以前都是黃金治療期,但3歲前的幼兒,腦部發展還沒固定模式,較易接受不同刺激,腦部的可塑性比6歲前高,若能配合治療師,回去時與孩子多玩些有助於肢體平衡的遊戲,成效會更好。爸爸媽媽應多注意孩子在幼兒期的動作發展是否正常,如寶寶學會站後,是否仍常東倒西歪,越早發現問題才能及早介入治療。
  
  一般來說,介入治療後通常1、2個月就會有所改善,但要明顯的改變,約需半年的時間,且家長配合度的高低也會影響治療時間的長短。治療多是一週一次,爸爸媽媽若沒有利用剩餘時間陪伴孩子玩遊戲,將會拉長治療時間。如果孩子是後天的肢體平衡問題,起因大部分是前期沒機會和時間練習,並非能力不足,因此只要給他空間、時間,很快就能恢復正常。先天疾病所導致的肢體不平衡,治療後孩子的動作仍會比正常人緩慢,但只要願意花時間治療,小朋友大多能達到日常生活所需的基本能力,如走路、站立等。
訓練肢體平衡的小遊戲
  
  遊戲名稱:小飛機
  
  適合年齡 1歲
  
  準備道具:大彈跳球
  
  步驟:在安全的地面上進行此活動,讓孩子試着趴在大球上,四肢擡高做出小飛機起飛的姿勢,父母從旁稍微扶住大球。
  
  注意事項:當孩子出現臉色發白、流汗、頭暈、噁心等任何過度反應,就表示此前庭刺激過於強烈,須馬上停止。
  
  遊戲名稱:步步驚魂
  
  適合年齡 1歲
  
  準備道具:厚度不同的軟墊子或海綿、被單
  
  步驟:1.將厚度不同的軟墊或海綿放在地面上,並在上覆蓋被單。
  
  2.鼓勵孩子在上面爬行前進。
  
  注意事項:可改成帶孩子去不同地點玩耍,如:草地、沙灘、球池,提供不同感覺刺激,提升平衡能力。
  
  遊戲名稱:深水炸彈
  
  適合年齡 2歲
  
  準備道具:大彈跳球、沙包
  
  步驟:在安全的地面上進行此活動,讓孩子坐在彈跳球上,雙腳離地,父母從旁稍微扶着大球,並拿沙包給孩子,要求往前丟入目標物中。
  
  注意事項:視孩子平衡能力,父母可斟酌協助扶大球的程度。
  
  遊戲名稱:拉車伕

  
  適合年齡 2歲
  
  準備道具:被單
  
  步驟:請孩子坐在被單上,另一名孩子或父母當車伕拉着被單前進,坐在上面的孩子可抓住被單保持平衡不跌倒。
  
  注意事項:可改成團體進行彼此競賽,或在行進的路徑中增加障礙物。  
  
  遊戲名稱:桂河大橋
  
  適合年齡 3歲
  
  準備道具:高低不同(或材質不同)的椅子(至少5個)
  
  步驟:將高低不同(或材質不同)的椅子排成一排,請孩子從上面行走前進,並根據孩子的平衡能力,可要求手上拿拼圖或夾物品到另一端放置。
  
  注意事項:避免使用會滑動的椅子;在地面上可鋪上軟墊子以防跌倒受傷。
  
  遊戲名稱:袋鼠跳
  
  適合年齡 3歲
  
  準備道具:枕頭套、障礙物
  
  步驟:請孩子雙腳一起套進枕頭套中,並繞着障礙物往前跳到另一端去拿玩具。
  
  注意事項:可使用不同材質的枕頭套,或在不同的地面上進行。
  
  遊戲名稱:踩高蹺障礙賽
  
  適合年齡 4歲
  
  準備道具:高蹺(或自行用鐵罐製作)、高度不同的障礙物
  
  步驟:在行進的路徑中放入1、2個障礙物,請孩子踩着高蹺跨越障礙物前進。
  
  注意事項:依據孩子能力使用不同高蹺的高度。
  
  遊戲名稱:跳格子

  
  適合年齡 4歲
  
  準備道具:顏色不同的巧拼墊數個
  
  步驟:將巧拼墊排成一長排,要求孩子依照不同顏色的墊子,做出雙腳跳或單腳跳的交替動作前進。
  
  注意事項:可將墊子間距離加大,更能挑戰跳躍中維持平衡的能力。
  
  從簡單遊戲入門 增加學習興趣
  
  當孩子做不到時,自信心一定會受挫,建議家長與孩子一同玩遊戲,並讓遊戲過程更簡單化,使孩子有興趣去嘗試。謝佳芝表示,以拍球爲例,假如孩子拍球動作不協調或一直拍不到球,就換大一點的球,讓目標明顯,待孩子熟練後,再調整難度或變化遊戲內容,換小一點的球,抑或加上障礙物,讓孩子逐步接受。李依齡也建議媽咪,當孩子不肯繼續嘗試時,不妨找其他小朋友來陪他玩,但選擇的小朋友必須是願意協助他的,纔不會因受到嘲笑而更加退怯。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