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智力發展 > 人類命運共同體手抄報

人類命運共同體手抄報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7.2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手抄報一:人類命運共同體基本介紹


人類命運共同體旨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全球價值觀包含相互依存的國際權力觀、共同利益觀、可持續發展觀和全球治理觀。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將憲法序言第十二自然段中“發展同各國的外交關係和經濟、文化的交流”修改爲“發展同各國的外交關係和經濟、文化交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提出背景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習近平就任總書記後首次會見外國人士就表示,國際社會日益成爲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面對世界經濟的複雜形勢和全球性問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命運共同體”是中國政府反覆強調的關於人類社會的新理念。2011年《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提出,要以“命運共同體”的新視角,尋求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的新內涵。

當前國際形勢基本特點是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和社會信息化。糧食安全、資源短缺、氣候變化、網絡攻擊、人口爆炸、環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國犯罪等全球非傳統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對國際秩序和人類生存都構成了嚴峻挑戰。不論人們身處何國、信仰何如、是否願意,實際上已經處在一個命運共同體中。與此同時,一種以應對人類共同挑戰爲目的的全球價值觀已開始形成,並逐步獲得國際共識。

發展歷程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017年12月9日,“漢語盤點2017”活動年度候選字詞正式出爐,“人類命運共同體”入圍;12月21日,當選“漢語盤點2017”年度國際詞。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將憲法序言第十二自然段中“發展同各國的外交關係和經濟、文化的交流”修改爲“發展同各國的外交關係和經濟、文化交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類命運共同體手抄報

手抄報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內涵

國際權力觀

不同國家和國家集團之間爲爭奪國際權力發生了數不清的戰爭與衝突。隨着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資本、技術、信息、人員跨國流動,國家之間處於一種相互依存的狀態,一國經濟目標能否實現與別國的經濟波動有重大關聯。各國在相互依存中形成了一種利益紐帶,要實現自身利益就必須維護這種紐帶,即現存的國際秩序。國家之間的權力分配未必要像過去那樣通過戰爭等極端手段來實現,國家之間在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有助於國際形勢的緩和,各國可以通過國際體系和機制來維持、規範相互依存的關係,從而維護共同利益。

人類社會是一個相互依存的共同體已經成爲共識。國際社會發生的如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等事件,使相互依存現象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內涵。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一國發生的危機通過全球化機制的傳導,可以迅速波及全球,危及國際社會整體。面對這些危機,國際社會只能“同舟共濟”、“共克時艱”。亞洲金融危機後中國把握其宏觀經濟政策以幫助東盟國家,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二十國集團機制的出現,都是國家之間在相互依存中通過國際機制建設應對國際危機的例證。可以設想,如果國家之間互不合作、以鄰爲壑、危機外嫁,這些危機完全可能像上個世紀20—30年代的危機一樣,引發衝突甚至戰爭,給人類社會帶來嚴重災難。

共同利益觀

“共同利益”的概念並非從來就有。歐洲君主制時期,國家利益就是君主個人或家族的利益。進入20世紀,國際社會的利益關係曾被描述爲一種排他的零和關係,因此利益爭奪引發戰爭是無法避免的。

經濟全球化促使人們對傳統的國家利益觀進行反思。瞬間萬里、天涯咫尺的全球化傳導機制把人類居住的星球變成了“地球村”,各國利益的高度交融使不同國家成爲一個共同利益鏈條上的一環。任何一環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全球利益鏈中斷。一個國家的糧食安全出現問題,則饑民將大規模涌向別國,交通工具的進步爲難民潮的流動提供了可能,而人道理念的進步又使拒難民於國門之外面臨很大道義壓力。互聯網把各國空前緊密地連在一起,在世界任何一點發動網絡攻擊,看似無聲無息,但給對象國經濟社會帶來的損失卻有可能不亞於一場戰爭。氣候變化帶來的冰川融化、降水失調、海平面上升等問題,不僅給小島國帶來滅頂之災,也將給世界數十個沿海發達城市造成極大危害。資源能源短缺涉及到人類文明能否延續,環境污染導致怪病多發並跨境流行。面對越來越多的全球性問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任何國家要想自己發展,必須讓別人發展;要想自己安全,必須讓別人安全;要想自己活得好,必須讓別人活得好。

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對共同利益也有了新的認識。既然人類已經處在“地球村”中,那麼各國公民同時也就是地球公民,全球的利益同時也就是自己的利益,一個國家採取有利於全球利益的舉措,也就同時服務了自身利益。

可持續發展觀

工業革命以後,人類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的能力得到了極大提高,但接踵而至的環境污染和極端事故也給人類造成巨大災難。1943年美國洛杉磯光化煙霧事件、1952年倫敦酸霧事件、20世紀50年代日本水俁事件、1984年印度博帕爾化學品泄漏事件等惡性環境污染事件,均造成大面積污染和大量民衆傷病死亡。這些事故引起了人們的思考。

1972年,以研究環境和發展問題著稱的“羅馬俱樂部”發表了《增長的極限》報告,提出“若世界按照現在的人口和經濟增長以及資源消耗、環境污染趨勢繼續發展下去,那麼我們這個星球遲早將達到極限進而崩潰”,引起國際社會極大爭論。同年,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人類環境研討會,會上首次有人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1983年,聯合國成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進行專題研究。該委員會1987年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正式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爲“既能滿足當代人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此後,可持續發展成爲國際社會的共識。

1992年,聯合國在巴西首都里約熱內盧召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了以可持續發展爲核心的《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等文件,被稱爲《地球憲章》。2002年,聯合國又在南非召開“可持續發展問題世界首腦會議”,通過了《約翰內斯堡執行計劃》。2012年,各國首腦再次聚會裏約熱內盧,出席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峯會,重申各國對可持續發展的承諾,探討在此方面的成就與不足,發表了《我們憧憬的未來》成果文件。

中國從斯德哥爾摩會議開始就參加了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歷次重要國際會議,在可持續發展理念形成、制度建設、發展援助等方面都發揮了建設性的作用。1994年中國發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1996年,可持續發展被正式確定爲國家的基本發展戰略之一。溫家寶總理在2012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里約峯會上指出,中國過去34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9%,貧困人口減少2億多,成爲首個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貧困人口比例減半”的國家;中國用佔全球不到10%的耕地和人均僅有世界平均水平28%的水資源,養活了佔全球1/5的人口;過去6年中國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1%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5%左右。截至2011年底,中國已免除50個重債窮國和最不發達國家約300億元人民幣債務,對38個最不發達國家實施了超過60%的產品零關稅待遇,並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1000多億元人民幣優惠貸款。這些數據說明,可持續發展不僅已經從理念變成了中國政府的行動綱領和具體計劃,而且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人類命運共同體手抄報 第2張


手抄報三:人類命運共同體各方觀點

全球190多個國家、約70億人口,我們因何而緊密相連、爲何不該一意孤行,未來又將走向何方?邁向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中國領導人基於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入思考給出的“中國答案”。

從國與國雙邊的命運共同體,到區域內的命運共同體,到人類命運共同體……兩年多時間裏,國家主席習近平60多次談及“命運共同體”,深入思考事關人類命運的宏大課題,展現出中國領導人面向未來的長遠眼光、博大胸襟和歷史擔當。

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源自中華文明歷經滄桑始終不變的“天下”情懷。從“以和爲貴”“協和萬邦”的和平思想,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四海之內皆兄弟”的處世之道,再到“計利當計天下利”“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價值判斷……同外界其他行爲體命運與共的和諧理念,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基因,薪火相傳,綿延不絕。新時期,中國人民致力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追求的不僅是中國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國人民共同的福祉,關於命運共同體的傳統理念得到進一步發揚光大。

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領導人基於對世界大勢的準確把握而貢獻的“中國方案”。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經濟全球化讓“地球村”越來越小,社會信息化讓世界越來越平。不同國家和地區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國家之間,過時的零和思維必須摒棄,不能只追求你少我多、損人利己,更不能搞你輸我贏、一家通吃。只有義利兼顧才能義利兼得,只有義利平衡才能義利共贏。

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新時期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生動實踐。從致力於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到不斷拓展全球夥伴關係網絡,從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到真實親誠的對非工作方針,再到共建“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從抗擊埃博拉病毒到也門撤僑行動,再到尼泊爾強震救援……中國不僅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更敞開胸懷歡迎各國搭乘中國“快車”、共享發展機遇,以實際行動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中國智慧,貢獻中國力量,同世界各國合作共贏。

合作共贏,就是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夥伴關係,同舟共濟,權責共擔,增進人類共同利益。

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超越種族、文化、國家與意識形態的界限,爲思考人類未來提供了全新的視角,爲推動世界和平發展給出了一個理性可行的行動方案。

有人將地球比作一艘大船,190多個國家就是這艘大船的一個個船艙。世界各國只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贏、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堅持不同文明兼容幷蓄、交流互鑑,承載着全人類共同命運的“地球號”才能乘風破浪,平穩前行。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爲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爲自己的使命。中國將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恪守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堅定不移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同各國的友好合作,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

人類命運共同體手抄報 第3張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