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孩子的生活已經離不開網絡,別再指望靠一張時間表就能規範了

孩子的生活已經離不開網絡,別再指望靠一張時間表就能規範了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閲讀: 2.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的生活已經離不開網絡,別再指望靠一張時間表就能規範了


我也相信學習正確地使用網絡,是身體、情感、心靈都要彼此協調搭配,當身體累的時候,不能由情感扯着繼續在網上奔馳;當心靈空間被剝奪時,身體情感要合作先踩剎車。這種學習的過程本身,應該對我們都很有益處。
保持警覺,注意失衡徵兆的出現,隨時調整,是最基本的上網動作。
多半孩子遠在網上生活失衡以前,都已經先在網下生活失衡。
1平衡的功力
兒子12歲的生日禮物是獨輪車,這東西,又好玩又冒險,聽説練習時,沒摔過,就沒有學會的可能。
號稱“獨輪車王國”的日本,早知道它的好處,1988年就將這運動納入中小學體育課程的必修項目,讓他們的孩子接受必須失敗才會成功的訓練。據説,不管你是誰,想駕馭一台獨輪車,平均至少要摔一百次。
獨輪車的特質當然不在失敗,而在駕馭它達到平衡。但如果你以為獨輪車高手就已經完全進入悠遊自在的平衡狀態,不再有失衡可能,那就大錯特錯了!
事實上,獨輪車訓練出來的平衡,並不是一種永不失衡的境界,而是一個能夠在“平衡—失衡”的挑戰中,不斷動態調整的能力。也就是説,會騎的人,不是脱離了失衡的危險,而是已經接受在“平衡—失衡”中不斷調整為常態,並且,他們比一般人更懂得如何在這種掙扎中超越負面心情,享受自由。
著名親子教育作家,也是台灣板橋地方法院退休的少年保護官盧蘇偉先生,多年來一直大力提倡獨輪車,並用獨輪車環島的訓練,扶助了許多誤入歧途的生命失衡少年,幫助他們重拾對人生的熱情和信心2。
透過這個無法輕易學會,但是隻要願意投上時間和耐性學習,就一定可以學會的運動,盧蘇偉先生讓許多生命失衡的青少年操練了最重要的人生體驗:要成功,就必須堅持不斷在跌倒中爬起,再試一次!摔過一百次以上學會的成功,給獨輪車手建立的真實信心,遠遠超過現代父母為維護孩子自尊,小心翼翼營造出來的,很棒、很聰明、很厲害,卻用手在後面偷偷攙扶的假象。
我看網絡,就像騎獨輪車,成人、小孩,沒有人能拍胸説,自己一定可以善用其好處,而絕不會被它的負面特質影響。網絡世界不是平的,走對方向就可以一帆風順。它,就如網下世界,有高山、低谷。遇高山你不爬,就得不到它應許的高處視野;遇低谷你不小心,就摔得你渾身是傷。任何人只要上網,都有失衡的可能,但是,我們卻可以經由不斷地學習,包括從許多失敗的經驗谷底爬起,終於練就出平衡的功力。
做父母的我們,如果能把駕馭網絡需要的平衡力,看成一種必須不斷調整的掙扎,那麼,我們就不會輕易拋一句“上網可以,但要平衡”給兒女,以為他們掙扎,純粹是因為還沒找到平衡點。
上網這件事,有平衡點嗎?
期待用一張上網時間表,或一個“家長電腦控制軟件”就能幫兒女找到平衡點嗎?
別誤會,我一點都不反對給孩子排出允許上網的時間表。對年紀尚幼,或是執行能力差的孩子來説,外力的協助有絕對的必要。對一些已經上網成癮的人,腳跛了,暫時借用枴杖,也很重要。
只是,就像我兒子學獨輪車一樣,剛開始,他抓着牆,或父親的雙手,的確坐上去了,也往前踩了一段路。但我們都知道那不是真的會騎,除非他能夠放手自己前進,願意摔那一百次。
終於可以騎到繞籃球場一圈,即使如此,兒子的身體仍然落在“平衡—失衡—平衡”的進行曲中,多半時候看來順風得意,但只要輕忽隨時調整,仍然和所有生手一樣,立刻會跌到地上
我發現騎獨輪車這件事,不只讓他學習專注,還讓他習慣保持着謹慎的狀態。娛樂和戰鬥竟然可以同時存在着,這深深吸引他。
所以上網這件事若有平衡點,也恐怕就是騎獨輪車的那種,不斷調整,在掙扎之中維護出來的前進力。在那裏,也有娛樂和戰鬥必須同時存在的景況。
2保持警覺
在美國唸書,越來越離不了網。
幾乎每天,我不再能告訴孩子説:“關掉網絡,等功課做完再開!”因為某一個科目的功課,就是到YouTube去看一個短片,學習記錄,或是到某個網站去,接受測試。
等上了高中,社交網站也是學生討論功課,為做團隊報告跟同學開會,一起準備考試的空間,這不是我們單方面可以命令兒女“沒有必要,就打電話,不然請同學來家裏!”就能解決的問題。
連做父母的我們,都會為了查看電子郵件,而不小心踩到鏈接,而落到“十個你死前不能不去的地方”,或“十二種你沒吃過會終生遺憾的西點”這般抓住自己眼珠子不放的網站去,拔不出來。何況是孩子們?
而你當然可以試試“網絡禁食”,打定主意一整個禮拜把“臉”蒙起來,不看人也不讓人看到。
空氣清新?是!時間變多了?是!但等到了週末,整個人已像去了火星度假,世界安靜到讓人發毛,不知道主耶穌是不是已經再來了?!
上網,就如同坐上獨輪車,隨時有失衡的可能,因此父母一定要讓兒女知道,沒有一個上網的方法絕對安全,昨日熟悉的網絡途徑,可能成為今日的陷阱,去年建立的上網習慣,並不保證今年不會成癮。
保持警覺,注意失衡徵兆的出現,隨時調整,是最基本的上網動作。
這樣聽來上網變得好像在戰場上奔跑,不小心就會踩到地雷,豈不太累人了?有必要這麼緊張嗎?
其實再來看看會騎獨輪車的人,他們把自己放在隨時可能失衡的狀態中,為什麼還樂此不疲?
原來,練獨輪車迫使他們的身體、小腦及各部位必須學習搭配合作,體力和智力都接受操練。並且為了承受這樣的操練,必須有耐性和受挫力。更重要的,是當他們發現自己可以在失衡的威脅下平衡前進時,駕馭的信心使他們得到一種真正的自由,不是放任無界限地擺佈獨輪車,而是有節制地使用獨輪車。
我也相信學習正確地使用網絡,是身體、情感、心靈都要彼此協調搭配,當身體累的時候,不能由情感扯着繼續在網上奔馳;當心靈空間被剝奪時,身體情感要合作先踩剎車。這種學習的過程本身,應該對我們都很有益處。
但我不會讓兒子自己一個人,在昏暗的角落裏學習獨輪車,任他自己摔跤,受挫,卻毫不關心。
我在,雖然不會老撲過去救;我在,畢竟他才起步,我需要知道他的基本動作夠正確,不是任他自己瞎蒙着猛摔。
你呢?孩子在網絡遨遊時,你會在嗎?
3充滿未知,所以迷人
似乎很多迷人的東西,都帶着一些失衡的可能性。


孩子有平路不走,就喜歡走在人行道旁,高起矮牆的邊緣上,走不快,身體搖搖晃晃,隨時有掉下來的可能,但他們就是喜歡,因為戰勝失衡的感覺——很刺激,也很有成就感。
很多青少年都知道抽煙喝酒的壞處,但他們想要嘗試,除了同伴壓力,其實還有那暗藏的危險,刺激他們想要證明:我可以做,但我不會做過頭。
成人世界害怕的未知,對孩子來説卻浪漫,尤其那些從小被保護慣了的孩子,未知,在他們眼中是探索、冒險、驚喜和征服。
網絡,就是這樣一個充滿未知的地方。
有的人在未知裏走迷,就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4
網絡成癮
失衡的感覺本來是一種身體本能的保護力,每次一傾斜,我們就被提醒:大事不妙了,該調整,該改變。失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習慣失衡後,把不平衡當成新的平衡。
把不平衡當成新的平衡去享受,就是癮。
我看過一些對已經有嚴重網癮的青少年的訪問,他們都不認為自己有癮,只認為擁有一種正常的,無害的偏好。
亞洲這幾年揚起網絡沉迷的塵埃,有高科技開過的地方,就風沙滿天到讓人睜不開眼,淚直流。
最嚴重的是全力發展網上游戲軟件的韓國,十八歲以下,包括兒童和青少年中,高達30%有程度不同的網絡沉迷徵兆。而中國的狀況也挺嚴重,幾年前的估計,就已有將近15%的孩子沉迷網絡,到家長完全束手無策的地步,為此,造成了至少有兩百五十個戒網癮中心,遍地開花。
回顧在2008年中國發布出來的“網絡成癮臨牀診斷標準”中,曾有一項是用一個人上網時間一天超過六小時,一週超過四十小時,來判斷是否有網癮3。但不到十年間,這標準已經不合用。如今網絡已經似河,流到現實生活的每個層面:孩子放學回家後就立即開網,查看每一堂課的功課和成績要上網;做功課要上網;跟同學討論在網上;找資料在網上;看日曆在網上;整理行事曆在網上;聽音樂在網上;連需要買本書都要上網訂購。在美國上學的高中生常態,就是每天到晚上睡前,把網絡和燈一起關上。
生活,不再是網上網下的二分法,而是現實和網絡成了左右手,緊緊相扣,時間多寡已經不能直接顯露沉溺與否。很多父母都告訴我:“每天電腦都開着,也不知道是在做功課,還是在幹嗎!”
根據哈里斯互動的調查,這個世代的學生上網時,53%邊聽音樂,40%邊聽電話(網上社交通訊,如臉書、微信、Skype等),39%邊看影片(YouTube),24%邊做作業。
難怪,就因為無法完全瞭解連於網絡的生活實況,當許多父母發現不對勁時,兒女通常都已經深陷無法自拔。
當然,也有另一個極端,是從第一代網絡原住民的父母眼中看過去,兒女那種被“一網打盡”的生活,就是成癮,沒啥好討論的!
“不然是什麼?”他們問。
家裏行事曆一大堆何必要用谷歌網絡日曆(GoogleCalendar)?有電話不拿起來講,何必網上聊?有表不戴,有字典不翻,網上的就特別好用?
什麼是網癮?對這羣有意識以來,生活就被網罩住的新世代來説,怎樣叫作上網太多?網絡生活失衡?
由於網癮的專業研究不斷在更新,從“網絡成癮”,漸漸改成“網絡沉迷”或“強迫性上網”,成天掛網上的人,究竟只是主動選擇的生活方式?或是無可控制的癮?隨着網絡與生活越靠近,這些都越難以劃分。
於是——也造成身為“網絡移民”的父母和“網絡原住民”的兒女之間爭吵不休。
對孩子的網絡生活,我們究竟應該怎樣介入和不介入,才能夠在配合科技腳步的前提下,保護孩子不致將失衡的生活誤為常態?
先從理論着手,目前專家普遍同意,網絡成癮者通常會出現的狀況包括:
1.強迫性:不能剋制上網的衝動;當父母強制斷網時,孩子會明裏暗裏不擇手段地達到可以上網的目的。
2.戒斷性:不能上網時出現了身心症狀;真的不能上網時,孩子的情緒變得非常焦慮,身體殘弱好似生病,甚至吃不下睡不着,無法正常生活。
3.耐受性:上網的慾望越來越不能滿足,所需上網時間越來越長。
4.因為上網,而無法正常生活,無論在時間管理,健康,或人際都受到負面影響。
觀察,交談,再觀察,把以上這些徵兆告訴孩子,讓他們也學着自我反省。然後,還有更重要的一步,爸爸媽媽們,捫心自問:我——是這樣的人嗎?
5
網下生活的失衡
走出理論,網絡問題的根,總是深植在現實土壤中。
其實多半孩子遠在網上生活失衡以前,都已經先在網下生活失衡。
在記錄中國戒網癮中心的影片《暴走的青春》裏,當一個孩子被問到為何如此沉迷網絡時,他回答:“因為現實生活裏的人都很虛偽!”“我覺得網上的人還真實一些!”
那話很利,跟他臉上的稚氣毫不搭嘎。
我歎息:這孩子啊!恐怕在網上迷路以前,已是世上某個角落裏,蜷着身子孤單地顫抖着的,一隻被忽略的小貓。
怎樣的人會把虛擬世界看得比現實世界更真實?
難道真的是網絡對他撒了個大謊,下了迷藥,騙得他頭昏腦脹,真假不分嗎?
或者,是他在網下的現實生活裏先失去了平衡,才以扭曲的視野,去毫無忌憚地,擁抱虛擬世界的誘惑?
看起來,所有網絡失衡的檢測,真的要從網下生活拆解起。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為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