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孩子為什麼不主動不擔當?

孩子為什麼不主動不擔當?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孩子為什麼不主動不擔當?不主動不擔當的孩子是怎麼養出來的?父母那樣努力教,可孩子為什麼還是不主動不擔當,你知道原因嗎?

是不是特別想教會他積極主動,那樣學習成績就能很快上去;想教會他負責擔當,那樣就不會養出個白眼狼;想教會他遇事多動腦多思考,那樣就不會在父母護不到的地方被人往死裡欺負!

想教會他這些,很難嗎?其實不難。父母只需要學會“三笨神功”,孩子必定根骨靈、心志堅。

父母:“手”要笨一點

從前啊,有一個孩子,從小被父母給慣壞了,什麼也不會做。可是父母實在是很老很老了,再也不能給他當全知全能的保姆和永無上限的提款機了。不但沒了花不完的金錢、吃不完的美食、穿不完的衣裳,還有可能餓肚子,怎麼辦?這個早已經不再是小孩子的年輕人,只能自己出去找事情做。他走啊走啊,走了許多個地方,找了許多個工作,可是人們都不要他,人們嫌棄他什麼也不會。

他天生就什麼也不會嗎?是的,每一個人天生都什麼也不會。但為什麼到後來,有些人做什麼事都能做的很好,而有些人就像這個年輕人一樣什麼都做不來、做不好?

分水嶺就在於,父母太能幹了,孩子就什麼也不會了;父母手笨點,孩子的動手能力就超級強悍了。

我家孩兒上幼兒園,有次衣服開線了。找出針啊線啊頂針啊,以諾貝爾獎得主的認真、專注開始折騰。自個折騰不算,還把孩子也吆喝來一起折騰。各樣兒齊備,要穿針了,一次兩次三次……總是在關鍵時候失敗了。孩子在旁邊急得不行,“我來,我來!”

孩子於是開始穿針,一下又一下,線頭要麼從針孔外擦過去,要麼自個彎回來了,這線又軟又細的,要一次性穿過針孔,可真是高難度。孩子急了一腦門兒汗卻還是沒能讓線乖乖聽話從針孔兒鑽過去。

但終於,一次又一次地失敗,他自個終於琢磨出了竅門,會麻溜兒穿針了。而且後來,每次見我開始動針線就趕忙跑過來主動要幫忙,每回還樂顛顛地獻忠心:“以後再有啥事弄不來,記得喊我,有事兒子服其勞嘛!”

柴米油鹽的煙火日子中,像穿針這般地瑣事天天時時有。每遇事,父母手笨一點,向孩子求個助、撒個嬌什麼的,保證小傢伙樂得找不著北非要幫忙。幫著幫著,動手能力越來越強,家務事、學習事、自己事、父母事、親友事,力所能及的細事小事,一樣樣兒幹得越來越漂亮。

家長手笨一點,孩子的手就勤一點、巧一點。手勤了、手巧了,動手能力就強了;動手能力強了,遇事就不怯乎了,就敢上敢幹敢擔當了。

瞧,邏輯關係就是這般簡單:父母手笨—請求幫助—孩子穿針—學會穿針—體驗到“會穿針”的愉悅感、感受到“幫父母”的成就感—一粒種子落在心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手勤了、手巧了—動手能力強了—遇事不怯乎了—敢上敢幹敢擔當了。

孩子為什麼不主動不擔當?

父母:“腳”要笨一點

後來,飢寒交迫的年輕人終於遇到一個善心的木工廠老闆。老闆答應給年輕人一份工作,可那麼多個木工崗位,他都做不來。後來,老闆只好給了他一把新的鋒利的斧頭,讓他去砍樹。

第一天,年輕人砍了10棵樹,老闆很高興,誇獎了他一番;第二天,年輕人更加幹勁十足,很是努力地砍啊砍,可是卻只砍了7棵樹;第三天,年輕人比第二天更努力地砍樹,胳膊僵了、手掌破了、所有能使的勁兒都使光了,卻只砍了5棵樹。年輕人很是內疚,感覺愧對了老闆對自己的看重和信任。遠遠看見了老闆就低下了頭,老闆瞭然地看了他一眼,又看看已經很鈍了的斧頭說:“你很努力地砍樹了,可是你磨過斧頭嗎?”

問題出在哪兒了呢?怎麼砍個樹都這麼難啊!沒人告訴過他砍樹的斧頭是需要磨的!

問題出在砍個樹都很難嗎?問題出在沒人告訴過他砍樹的斧頭需要磨嗎?不!

1、砍樹當然不難。難得是,年輕人只會低頭砍樹。

2、只知道低頭砍樹,是因為太珍惜了,想拼命表現。

3、想拼命表現,是因為選擇面太窄了,除了砍樹這一條路,其他全是絕路。

只顧埋頭砍樹,所以他不曾抬頭觀察別人,別人是怎麼砍樹的?別人砍樹間隙都做了什麼?別人砍樹有沒有特別地竅門……他也不曾與別人閒聊溝通,老闆是個什麼樣的老闆,木工廠是個什麼樣的木工廠,同事都是些什麼樣的同事……這些難道不比砍樹本身更重要嗎?所有這些,缺的是什麼?是溝通能力,是合作意識,是決定一個人在家庭、班級、學校、職場、社會中能不能夠風生水起的決定性祕密武器。這“祕密武器”叫什麼?叫情商!

情商哪來的?父母腳笨一點兒就可得。需要跟外頭打交道的各種生活瑣事,都可以拿來給孩子實習。比如在門口小商店買個鹽買個醋,比如在鄰居家借根蔥借頭蒜……諸如此類不論哪樣小事,都是需要和人打交道的,都是需要至少三種能力才能把事辦圓轉的。

1、把事說清楚的能力:我要什麼貨?我來幹什麼?

2、把帳算清楚、把人情記清楚的能力:買東西錢不夠了商量著欠下的要立刻去還,借了鄰居家東西不是錢的事兒,但還人情這事兒比還錢還難辦,更是大本事。

3、善後的能力:買了東西要說謝,借了東西要說謝,說謝的同時還要根

據對方的迴應給予傾向性應答,這是溝通能力運用到極致的最高等。

瞧,“把事說清楚—人際交往平衡—人際關係加固”,一個漂亮地情商培養“黃金三步法”。家長腳笨點,孩子的溝通能力、合作意識開外掛似的被訓練、被提升。

父母:“腦”要笨一點

“磨刀不誤砍柴功”,這是最基本的生活常識,為什麼這年輕人卻不知道呢?是年輕人太懶太笨太木太呆嗎?不是,是為父母的錯啊!

生活常識再簡單,也得要從“生活”中來。年輕人生活中的一切、一切的生活都被父母以愛為名全部包辦了,他哪來的機會體驗、學習、理解?哪來的機會通過使用而內化為基本生活技能?哪來的機會將這碎片化技能升級為生命核心質量的主動、擔當以及智慧呢?

為什麼?為什麼人和人的差距就這麼大呢?

為父母者,手笨一點、腳笨一點、腦笨一點。與此相應的,孩子的手就會多勤一點、腳會多勤一點,腦會多勤一點——世間一切細事難事,無不怕“勤”。

和孩子一起過馬路,看見有人撞紅燈,可以就此發散開去,展開一場能撞出無數智慧火花的大討論:撞了紅燈會怎樣?不撞紅燈會怎樣?紅綠燈給行人和車輛添了麻煩麼?給交通秩序添了麻煩麼?可以和孩子一邊扯這些閒話,一邊在路口多停一會兒、多觀察一會。孩子會自然而然地發現:有些人以為沒人看見就肆無忌憚撞紅燈,有些人即便沒人在場也總是老老實實等綠燈。撞紅燈的有可能是些什麼人?很遵守交通規則的又會是些什麼人?紅燈綠燈除了是交通訊號燈之外,還有可能是什麼人?是規則?是法律?是信仰?是人們的敬畏之心?是人心與人性善惡之分的界碑……諸如此類,無數個生活中的細碎小事,都可以是一場精彩的辯論賽,是孩子智慧火花耀眼綻放的盛宴。這樣的盛宴中,家長只需要丟擲問題就可以,然後暗暗在意但絕不能明著使力,只在關鍵時刻很到位地提出問題,反正咱“腦子笨一點”嘛,想不出答案很正常嘍。咱想不出來,他就有人要想方設法的給想出來。

你弱我就強

父母那樣努力教,可孩子為什麼還是不主動不擔當?假傳萬卷書,真傳一句話。答案不過是:父母太能了!

“物有本來,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人與人之間這麼大差距的“這個道”,到底是什麼?不過就是:父母包辦不包辦。孩子和家長之間,也是需要一個人際關係平衡的,家長太聰明,孩子就笨了;家長太強了,孩子就弱了。反之,亦然。家長手笨點,他就手勤點;家長腳笨點,他就腳勤點;家長腦笨點,他就腦勤點。

1、當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母的“笨”,他就會迫切地想讓自己“聰明”。

2、當孩子發現父母面對新事物明明特別想探索,卻每回都因為“笨”而失敗,孩子就會對“打敗”父母的這事越來越生出新興趣;

3、當父母遇事總要“想一想”,想出來的法子每次都“輸給”孩子,孩子就會越來越熱衷於想出更多、更妙的法子。

於是,“自主能動人格”的孩子,懂感恩、知精進的孩子,能將來自於生活常識中的感性經驗在大腦中快速深加工、轉化為系統化理性化知識體系以及解決問題能力的孩子,養成了。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