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母嬰資訊 > 寶寶粑粑裏的健康信息,你可能一直都錯了

寶寶粑粑裏的健康信息,你可能一直都錯了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7.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知道媽媽上門診,問得最多的問題是什麼嗎?“章醫生,我家寶寶粑粑有點稀/有點綠/有顆粒/有粘液/有點黑……到底怎麼回事呢?”

寶寶粑粑裏的健康信息,你可能一直都錯了

你知道媽媽上門診,問得最多的問題是什麼嗎?

“章醫生,我家寶寶粑粑有點稀/有點綠/有顆粒/有粘液/有點黑……到底怎麼回事呢?”

你想知道寶寶粑粑與健康之間的關係嗎?快開始今天的閱讀吧。

本文1936字,閱讀只需花費5分鐘。

“章醫生,寶寶粑粑全身綠色的,生病了嗎?”

“沒事,正常的。”

“章醫生,寶寶拉的粑粑有粘液,生病了嗎?”

“偶爾一兩次不用管他,正常的。”

“章醫生,寶寶拉的粑粑爲什麼是紅色的?嚴重嗎?”

“有時候吃了胡蘿蔔、西紅柿,寶寶粑粑就會有這種顏色。寶寶最近吃過嗎?

今天要和大家談談便便的事,因爲,你們對“它”太過關心了!

很多媽媽都有“記錄”寶寶便便的習慣,研究寶寶的粑粑比研究口紅色號還上心。

其實,當寶寶便便出現不同顏色、性狀或者氣味時,不用太過焦慮!

很多時候只是寶寶成長過程中的正常表現。

也不用額外去補充xx菌、xx酶,用處不大。

可能大家並不滿足上述回答。爲了解決大家的困惑,接下來我給大家介紹幾種媽媽平時比較關心的便便狀態及顏色。

常見的大便什麼樣?

新生兒出生1-2天內排出便便統稱爲胎便,通常爲墨綠色,那是寶寶在媽媽肚子中就形成的垃圾。

當寶寶肚子裏的胎便排完後,便便的顏色及形狀會根據餵養方式發生變化。

純母乳餵養寶寶的大便多是黃色或者金黃色,性狀稱膏狀或帶有少許黃色糞便顆粒,偶爾略帶綠色,不臭,有酸味。母乳寶寶大便有時也可能出現蛋花樣,有酸臭味,這時候也不用過於緊張,隨着寶寶腸道功能及消化系統的發育和完善,這種現象會逐漸好轉。

配方奶粉餵養寶寶的大便是淡黃色或者灰黃色,性狀較幹稠,有明顯的臭味。

有奶瓣、粘液,泡沫……是正常的嗎?

嬰幼兒消化系統尚未發育成熟,攝入的食物在沒有完全消化吸收前就可能排出體外,所以就會有奶瓣,這並不是媽媽們認爲的消化不良症狀,本來消化充分的寶寶就很少,所以媽媽不用擔心。


至於粘液,只要寶寶沒有發生腹瀉,也不過過於擔憂,很可能是腸道上的粘液。

但是!當寶寶發生急性腹瀉時,排出的便便也會帶有粘液,不過腹瀉判斷的金標準有兩條:次數突然增多3次以上+性狀改變。這時媽媽就要讓寶寶及時就醫。

偶爾泡沫狀寶寶不用擔心(只要不存在腹瀉),只要寶寶進食正常、精神狀態好,發育正常,媽媽不用過於究竟寶寶便便的顏色和性狀。

五顏六色的大便形成原理

你知道寶寶便便顏色是怎麼來的嗎?

寶寶粑粑的顏色主要取決於膽汁中膽色素和寶寶攝入食物進入腸道消化後的產物,簡單點說就是粑粑的顏色受食物在腸道中停留時間和食物種類的影響而變化。

看上圖,小月齡的寶寶因爲腸道功能發育還不夠完善,當乳汁快速通過寶寶的腸道並排出時,大多數爲黃色或者黃綠色;

隨着寶寶腸道功能的完善,乳汁停留在腸道的時間慢慢延長,便便的顏色會逐漸變爲綠色;

當排泄最慢的時候就會變成棕色。

配方奶粉餵養寶寶在0-6個月階段喝的奶粉多爲強化鐵奶粉,鐵元素沒有被身體完全吸收,拉出來的大便也會是綠色的,這是正常的。

添加輔食後,如果寶寶攝入綠色爲主的輔食,便便也容易呈綠色。

紅色便便

添加輔食後寶寶的大便會根據攝入輔食的顏色而發生改變。

如果寶寶吃西紅柿、紅椒等紅色食物後,就容易拉出紅色的大便。

如果寶寶並沒有吃相關顏色的食物,卻拉出紅色便便,同時伴隨其他不適的話,則考慮下消化道疾病問題,要趕緊帶到醫院讓兒科醫生診斷。

黑色便便

有些寶寶在補充額外鐵劑後,會拉出黑色的便便,這是因爲鐵劑在腸道內會與硫化氫結合,從而導致大便變成黑色。停用後,就會恢復正常。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寶寶吃了肝臟、血塊或者大量黑芝麻、黑豆等黑色食物,也會排出黑色的大便。

排除以上兩種情況後,寶寶拉黑便的話,家長就要及時帶寶寶到醫院就診,以防上消化道出血等問題。

當便便出現這些問題時,家長要引起注意

如果寶寶的胎便出現白色或者陶土色,家長們則要重視,警惕膽道閉鎖。

此外,還有以下兩種需要重視:

大便羊屎狀:

當寶寶的便便特別乾硬,甚至出現羊屎樣的顆粒狀時,說明寶寶便祕了,這時家長就要增加寶寶膳食纖維的攝入量或者給寶寶服用益生菌來調節。

大便帶血:

寶寶出現大便帶血,家長要結合其他症狀來分析。

如果是便祕時大便帶血,可查看是否因爲肛裂引起。

如果不是肛裂,那家長就要引起重視,及時就醫尋找原因。

其實,只要排除不常見的異常便便情況,其他時間媽媽們不用太過於因爲寶寶粑粑顏色而焦慮。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