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父母吵架要避開孩子嗎

父母吵架要避開孩子嗎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沒有不吵架的父母,如果有,那是在冷戰階段。比吵架更讓父母擔心的是,孩子會不會受到不好的影響?

我們聽到很多媽媽的心聲:

——有次我和老公吵架,太生氣了,沒顧上孩子,當着孩子的面,一氣之下摔了東西。

當天晚上,我兒子就拒絕我哄睡(平時都是我哄睡);還哭着要爸爸給洗澡;晚上睡覺會翻身哭、踢腿。

我也知道自己摔東西不對,擔心孩子受了刺激,也怕孩子跟我不親了,就買了很多玩具來哄孩子。——以前我跟老公吵架的時候,女兒都很乖,特別安靜;

現在3歲了,每次吵架,孩子都會說“太吵,好吵!”或者,走到我跟前拉着我不停說話,試圖打斷我們、轉移注意力。

我和她爸都特別心疼,決定以後再也不當着孩子的面吵架了。雖然心裏也覺得不大可能。——我和老公屬於有事一定要吵出來的,不吵多難受。

有次,我們把孩子交給老人,讓老人把孩子抱到另外的房間,我們在自己的房間把門反鎖着吵,誰知道孩子大哭着來敲我們的門!撕心裂肺!

我知道兒子隔着門更害怕,這種看不見的恐懼更恐懼,於是,我就把門打開,抱起孩子的瞬間,感覺孩子的心放下了,我緊緊抱着孩子,安撫他的背,我也哭了,但孩子在我手裏,要顧及孩子,慢慢地我們就恢復了理智,開始說事實。

我知道當着孩子的面吵架不好,但只要吵架沒有升級爲暴力,把孩子隔離的殺傷力似乎更大。

那麼,父母吵架,

到底要不要避開孩子?

能問出這個問題的父母,至少意味着兩件事:

1、 願意爲自己的行爲負責任,能同理孩子,擁有基本的“自我覺察和反思能力”。

2、 知道“完全避開”不可能,但曾經沒避開的時候,得到過孩子不好的反饋。

比如:情緒緊張,學父母那樣發脾氣,影響了媽媽或爸爸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和威信等。

那麼,在什麼情況下,

我們要避開孩子?

肯定是那些衝突比較大、持續時長比較長、情感激烈程度很高、言行暴烈程度很高時候。

如果一個兒童從小就生活在這樣毫不避諱的爭吵裏,甚至每天看着父母惡語相向、大打出手,那孩子肯定是極度痛苦的。

長大之後,孩子也極有可能在他自己的親密關係裏重複這種“痛苦的體驗”。

另外,對於0-2歲的孩子,語言發展、自我意識和邊界的發展都不夠充分,無法消化和理解父母吵架中語言的信息,則更容易受到“高分貝”“兇惡臉龐”等感官刺激和情緒衝擊,因此,父母要儘可能避免在0-2歲孩子的面前吵架。

所以,我們更關切的問題應該是:

如果父母吵架,

很難完全避開孩子,

究竟該怎麼辦?

假設,父母吵架

沒有來得及或沒有條件避開孩子,

該怎麼辦?

以下是一些建議和具體的方法:

1、相信“孩子沒有那麼脆弱”。

前提是“吵架”,而不是“恐怖襲擊”。

在父母沒有過激的、暴烈言行的情況下,孩子是能夠耐受的。

這種對“衝突的耐受力”恰恰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因爲孩子會發現“有衝突是正常的”,不必特別害怕。

而一些從來沒有經歷過父母吵架,或是在“一派祥和”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對“人際衝突”是非常不耐受的,也缺乏面對衝突、處理衝突的經驗,反而容易逃避衝突。

2、如果孩子發出“停戰的信號”,

一定要儘量溫柔迴應。

如果在吵的過程中,孩子說出“好吵,太吵”“別吵了”,大哭着要抱抱,或者拉着父母不停講話等,說明孩子已經不能耐受了。

父母一定要重視這些來自孩子的“求救信號”,滿足孩子的需求,給予語言或非語言的迴應。

如:抱起孩子安撫背部、抱着孩子走到另外的空間一邊安撫孩子,一邊幫助自己冷靜。

3、向孩子道歉,劃清界限。

反饋孩子的感受、情緒,爲自己的“失控行爲”向孩子道歉。

“剛纔媽媽太生氣了,以至於摔了遙控器,這個行爲不對,對不起;早上媽媽大喊大叫,你覺得很吵,有點害怕是嗎?對不起。”

(PS:道歉時,最好和孩子先擁抱,或者摸着孩子的頭等保持肢體接觸、)

另一個特別重要的原則是:劃清界限。

告訴孩子,這是爸爸媽媽在討論問題,聲音有點大,是大人之間的事,和你沒有關係。

注意,千萬不要在吵架後“拉孩子戰隊”,比如:讓孩子評價誰對誰錯?在背後說對方的壞話,說對方就是一個怎麼怎麼樣的人之類。

這在親子關係中是“大忌”。

一旦孩子覺得被賦予了調和父母關係的任務時,孩子就被過度要求了,被捲入到了父母關係中,日後會出現更多的心理衝突和人格問題。

父母吵架要避開孩子嗎

4、讓孩子看到父母和好了。

和好需要儀式,對兒童來說,父母的和好如果有一些儀式,就會特別有“完成感”。

可以是用“特定詞語”,比如:“警報解除啦!”“怪獸趕跑啦!”;或者父母都親孩子一口來表示和好了。

總之,用一定的儀式向孩子交代:寶貝,那件事已經解決啦!

大部分父母都會逐漸通過吵架摸索出一套家庭相處指南。

“相愛容易相處難”,“相處”是一座橋樑,“愛”是這座橋上傳遞的東西。

只有會“相處”的父母,才能輸送“相愛的基因”給到孩子。

吵架之後的和好,在孩子看來是父母相愛最結實的證明。

5、根據孩子的理解力,

向孩子解釋和展示關於

“衝突”的基本觀點和能力。

比如:衝突並不可怕,衝突是在溝通;

大人也會生氣,大人生氣的時候也可以仔細聽別人是怎麼說的(衝突當下依然保持傾聽的能力);

摔東西不對,我應該向大家道歉,在我們家誰都不可以摔東西,大人也不例外(行爲自控力,家庭行爲慣例);

我們也不想吵架,但有時候只有吵架,別人才能理解我們,我在努力讓爸爸理解我(維持努力讓別人理解自己的能力)等。

父母衝突的必要性在於,它是孩子最重要的衝突學習素材,涉及到:

孩子如何看待衝突?

對衝突的接納程度如何?

如何健康地妥協?

如何爲了關係更好,達到雙贏?

孩子長大後會發現,人生就是一部活脫脫的衝突管理史。

6、因此,最後,我們建議

“父母好好學習吵架,

孩子才能不怕父母吵架”。

因爲,過日子容易,會吵架難,越吵越親近就更難了,如果我們能夠在自己的親密關係中,越吵越親密,那孩子真的太幸福了!

因爲,很多時候“兒童不是由父母培養大的,不是父母教給他們如何成長,而是兒童自己從父母那裏‘捕捉’了成長所需的東西。”

比如:

如何安全地表達憤怒?

如何管理自己的“攻擊性”?

如何在衝突中保持理智思考?

如何有意識地去維護關係,而不是無意識地破壞關係?

如何爲了“我們”更好,而不僅是讓“我”更好?

孩子不需要“表面的和平”,

孩子需要的是“有節制的真實父母”。

孩子不怕吵架,

孩子只渴望學到如何真正地親密,

而非孤獨。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