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讓小學生愛上寫作業,原來可以這樣簡單

讓小學生愛上寫作業,原來可以這樣簡單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前幾天在刷朋友圈時,看到家長轉發了一條很有意思的打油詩:“不談做作業時,母慈子孝,連摟帶抱。一涉及到做作業,雞飛狗跳,烏嗷喊叫,讓路人恥笑,讓老人血壓升高,讓鄰居不能睡覺!前一秒如膠似漆,後一秒分道揚鑣。”沒想到寫作業這件看似稀疏平常的一件事,早已成爲了一部情景小悲劇。還有很多父母轉發時感慨:太真實了,簡直就是每一個盡職盡責陪孩子做作業家長的真實寫照。

談起家長陪孩子寫作業,讓我想起了小時候,最怕的就是寫作業時,我媽看着我。我是屬於做作業比較自覺主動,但偶爾也會有些小磨蹭的那種。所以偶爾,我媽下班早或是不忙時,她都會充當監工,坐在我的書桌旁盯着我。但這種盯梢卻讓我渾身不自在,更讓我覺得不舒服的是,我稍有寫得不好或是錯的地方,就會立刻指出來。導致最後只要我媽在我旁邊,我做作業的時間就會無限拉長,通常一個小時能做完的,在我媽的陪伴下,最少需要一個半小時才能完成。我相信現在很多孩子也會跟我有同樣的感覺,只要父母往自己身邊一坐,就會深深的有一種“自己哪裏不好”的趕腳。

讓小學生愛上寫作業,原來可以這樣簡單

可見,陪孩子寫作業這件事,是一個不願打,一個不願挨。很多家長抱怨,自從走向監工這條不歸路後,就變得焦慮聚增:“這一橫寫短點”,“用橡皮別那麼大勁”,“又錯了,你怎麼不想清楚再寫呢” “你就不能踏實的寫完作業再去拿嗎”“你自己的作業都不想着寫”,自己都把自己說累了,孩子的變化也只是寥若星辰。而孩子不僅不感激,還把自己當敵人一樣看待,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做父母難,做一個監工父母更難,做一個孩子喜歡的監工家長更是簡直是難上加難。

Tips小貼士:

爲什麼我們處於一種幫助的狀態,不但孩子錯誤沒有改善,反而引起了強烈的反感呢?在心理學這就是“超限效應”的化學反應。 超限效應是指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如:當孩子不用心而沒考好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複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最後反感討厭。被“逼急” 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爲。因爲孩子一旦受到批評,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心理平衡,受到重複批評時,他心裏會嘀咕:“怎麼老這樣對我?”孩子挨批評的心情就無法復歸平靜,反抗心理就高亢起來。有一種被“揪住不放”的厭煩及逆反心理出現。

所以家長在陪伴孩子寫作業的過程中,應對孩子的錯誤最好堅守“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的原則,讓孩子自己做完後,家長再將錯誤統一指出,讓孩子改正纔會達到理想效果。

不過除了我媽這種,盡職盡責,認真“陪着”的家長,還有一種家長是屬於“看着”模式,採取你做我看,觀戰式戰術方法。孩子在那奮筆疾書,家長在一旁做玩手機或帶着耳麥看電視劇,這部分家長通常是形式上看護,不僅不會管孩子太多,而且絕不會參與做作業這件事。但卻真真切切的用實際行動告訴孩子:“小樣,你雖然做的還可以,但老子對你還是有些不信任哦”。孩子們對於這種“看着”型的家長,內心也是一萬個疑問“你在我邊上幹啥?”。孩子不僅不自在,家長也心力憔悴,弄得親子關係十分緊張。

Tips:小貼士

這種感覺在心裏學上稱之爲觀衆效應,簡單的講,就是個體在從事一項活動時,當個體對活動不熟練或自我要求過高時,有人在場,反而效率降低;但如果個體對這個活動是自己的強項時或自我要求正常發揮時,效率纔會升高。所以家長朋友們,如果你的孩子掌握知識不屬於“穩準狠”型,對於新知識還需要一定的消化情況的話,那“看着”不是督促行爲,反而會起到相反的效果哦。

我有一個二年級的學生,她就非常喜歡在家寫作業時有爸爸陪着,並且她的爸爸也很喜歡陪伴孩子做作業,並把這個時間,當作了給自己充電的過程。父女關係因爲做作業這件事,有了很大的進步。那這位爸爸是怎麼做到的呢?

讓小學生愛上寫作業,原來可以這樣簡單 第2張

這位爸爸在孩子做作業時,沒有給孩子指導,也沒有給孩子訓導,更沒有打罵孩子,而是每天到規定時間,叫上孩子一起寫作業。這裏可不是說,爸爸在幫助孩子寫作業哦,而是他爲了提高自己,每天都給自己留了一些書要看,在這個作業時間,與孩子共同前進。

開始時,孩子也是東瞧瞧西看看,一會兒上個廁所,一會兒玩會筆。但是她爸爸從來都沒有給過她引導,而是自己靜靜的坐在座位認真的看書。只有在孩子遇到問題需要求助時,纔會給予引導,但引導也是說幾句方法點到爲止,讓孩子自己思考。等孩子自己做完後,她的爸爸再跟孩子說,今天他被打擾到了幾次,影響到了自己哪些,並希望她有所改變。“楠楠你今天做的很棒了,很認真的再寫自己的作業。”

“對呀,我覺得我今天做的特別好”

“嗯,確實很有進步了,但是你知道嗎,你今天在寫作業時一共出去了三次, 其中兩次其實都可以等做完作業再去的,一次是你洗手,一次是你喝水去了。雖然對於你來說沒有什麼問題及影響,但是你卻打擾到了爸爸看書的思路,讓我有點走神了耶,爸爸覺得你下次可以等咱倆都完成了之後再去,你覺得可以嗎”

“嗯,好吧,我爭取下次寫完作業再去”。

等孩子認識到自己錯誤後,再幫助孩子檢查作業,把錯題自己改正。

開始的時候,孩子變化並不大,只是覺得爸爸陪着我看書很好玩。後來時間長了,孩子開始不好意思打擾到爸爸,並且學着爸爸的樣子,也變得專注起來。有時候做完作業,父女倆還會談論下今天作業時間的收穫,各自說下心得,雖然孩子聽不懂爸爸說的是什麼,但她感覺自己很享受這個過程。

“陪伴型”寫作業模式,孩子和家長一起學習,不僅不會讓孩子緊張,還會在過程中,通過榜樣的力量改變自身的不良習慣,促進家庭的學習氛圍,做到共同進步。

Tips小貼士:

爲什麼陪伴孩子會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呢?在心理學中,我們稱之爲結伴效應。指一項活動,如果有兩個人或幾個人結伴從事一項活動(並不存在競爭關係),相互之間會產生刺激作用,個體會感到某種社會比較的壓力,則會提高活動效率。

這位父親的做法恰巧是充分運用了結伴效應理論,在學習的過程中,與孩子形成一種結伴的效果,讓孩子感受到了比較的壓力。並且因爲自己的不良行爲,影響了父親的學習過程,也會讓孩子產生出一種內疚的情緒,也因感受到了父親“榜樣”力量,從而會自覺主動的調整自己的行爲。

讓小學生愛上寫作業,原來可以這樣簡單 第3張

“看着、陪着、陪伴”三者雖然都是在孩子的身邊,卻體現了不同的關係差別。是不是也感受到,心理學離我們近在咫尺呢? “談做作業,母慈子孝,連摟帶抱”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只要做到陪伴,便可以輕鬆讓小學生愛上寫作業這件事。家長們還在等什麼,趕快拿起一本書,和孩子一起學起來吧!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