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和社交能力,做好這件小事是關鍵

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和社交能力,做好這件小事是關鍵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7.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朋友的留言中,有一條令我印象深刻:“閨女3歲了,對超級小飛俠迷戀到走火入魔,最近竟然發展到不許我們叫她的名字,只許我們叫她小飛俠!平時在家還好,可過年串親戚,見了面別人問她叫什麼名字,她也直接回一句小飛俠,搞得我們好尷尬啊!”

不禁啞然失笑,這位媽媽描述的場景,我一點也不陌生。

大約一個月前,有好長一段時間,喆同學自稱“高登”,就是小火車托馬斯的好朋友高登,在家裏最常做的事就是來回飛奔,一邊跑一邊說:快車高登來了!快閃開!

而最近一個月,他迷上了“中國美繪本”系列裏的《天書奇譚》,自稱“蛋生”——沒錯,就是那個從天鵝蛋裏出生、傳承了天書衣鉢的小男孩蛋生。

和那位留言的媽媽遇到的情形一樣,我們春節走親戚,喆同學總是鄭重其事地告訴人家,他叫蛋生。搞得對方一頭霧水,我和喆爸在旁邊自然少不得一番解釋。不過,現在我們已經學會理解他的自我意願,配合他的角色扮演行爲,不會再試圖糾正他對自己的稱呼了。

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和社交能力,做好這件小事是關鍵

爲啥寶寶都愛Cosplay?

寶寶的Cosplay行爲,並不是突然出現的。它伴隨孩子的自我認知發展和心智發育歷程,在不同階段有不同表現,是孩子想象力和創造力不斷髮育成熟的標誌行爲之一。

1歲以內的孩子,處於自我探索階段,通過對周圍環境的探索瞭解自己的能力,認識到自己是與其他事物不同的個體。1~2歲的孩子,一邊加深對自己的認識,一邊探索自己與周圍事物的關係,想象力開始延伸,具體表現就是喜歡模仿大人的動作,把自己想象成某個人物,去進行自己能力之外的嘗試。

如果你留心觀察,會發現孩子從1歲半左右就開始有明顯的角色扮演行爲了。

喆同學18個月時,我們帶他去打疫苗,回到家後,他不知從哪兒找了根筆,在我胳膊上點來點去,我發現他是在把筆當作針管給我打針呢,忙找出一根棉籤,跟他玩打針的遊戲。他很快就學會了扎針後要用棉籤在針眼上按一會兒。我們從打針延伸到找醫生看病,“去醫院”的遊戲反反覆覆玩了好多天。

同樣受寶寶歡迎的還有“打電話”遊戲。媽媽和寶寶用玩具電話可以給爸爸、爺爺、奶奶和能想到的所有人打電話,問候對方,進行對話交流。很簡單的遊戲,寶寶一遍一遍玩得不亦樂乎,在遊戲中,孩子的模仿能力和理解能力突飛猛進。

2~3歲的孩子,語言和身體運動技能發展迅猛,自我意識迅速膨脹,開始越來越多地強調自己的特殊性,強調自己與周圍的不同。大多數孩子從這時開始正式進入角色扮演狀態,Cosplay自己從繪本和動畫片裏認識的人物。

喆同學第一次正式Cosplay,角色是故事《三隻小貓》裏的小花貓。他扮演小花貓,我用手絹疊了個小老鼠,躲在靠墊搭建的“鼠洞”裏,和他玩小貓捉老鼠的遊戲,玩了整整3個小時。期間,他不斷調整捉鼠計劃,一會兒放出誘餌引誘老鼠,一會兒從老鼠背後搞偷襲,我驚喜地發現,他不僅自己設計場景和情節,還不斷開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問題。

3~4歲的孩子,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角色扮演就是他們的生活。人們常說孩子們活在童話世界裏,某種程度上這是句大實話。最近半年來,喆同學把他喜歡的角色演了個遍,最長情的是小火車“高登”,然後是《天書奇譚》裏的蛋生。

我一度感嘆,他真是全身心投入Cosplay啊。角色就是他的符號,你叫他喆喆,他會大聲糾正你:“我現在是高登!”這種狀態下,出現像前面說的那種自我介紹時告訴人家自己叫“蛋生”的情況,真是再正常不過。而作爲父母,我們對此到底要不要進行糾正?

糾正對孩子來說意味着被否定

一次在超市收銀臺前排隊,前面有對母子,小男孩大約三四歲,坐在購物車裏,母親推着車子,一直在數落孩子:“你這麼大了難道連自己的名字都記不住?看動畫片走火入魔了吧?再喜歡看也得記住你自己是誰啊!麥昆是輛車,不是你;你也不會是麥昆!”

我聽明白了,這位小朋友是《汽車總動員》愛好者,他喜歡閃電麥昆。在母親的責問下,他縮在購物車裏,低着頭,神情很受傷。

回想當初,喆同學向來訪客人自稱“高登”,我們也曾試圖糾正他,但當喆爸認真地告訴他“你不是高登,你是喆喆”時,他急得放聲大哭。

後來我才知道,這件事在孩子心目中不是一個稱呼那麼簡單。當他強調自己是某個角色時,在他心目中,自己具備跟那個角色同樣強大的力量,否定這個稱呼,就是否定這種力量。

春節拜年,當他一次次跟爺爺奶奶七大姑八大姨強調他是蛋生時,我也一次次配合他:“那喆喆能不能告訴大家,你爲什麼是蛋生呢?”

“因爲蛋生會法術,還會飛!”

“所以喆喆覺得蛋生很厲害,對嗎?”

“嗯!”

“而且蛋生還很善良,喜歡幫助別人,是不是?”

“是的!”

肯定他所崇拜的正面能量,就是在幫他攝取這種能量;充分地理解和尊重,能讓一個角色的正面影響力發揮到極致。

反之,如果大人不明就裏,一味糾正孩子對自己的稱呼,實際上是在否定孩子對角色的嚮往,顛覆孩子對角色力量的認知,一方面會讓孩子產生自我被否定的挫敗感,另一方面也會限制孩子自由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

角色扮演的正確打開方式

很多媽媽都說,寶寶明明一直很乖、很好帶,卻在兩三歲時像變了個人,各種不聽話,不斷挑戰規則,讓人忍無可忍。

育兒專家把這種現象叫做“Terrible Tow”(可怕的兩歲),不僅限定在兩歲,而是指孩子在幼兒期這個階段,會出現一個叛逆期。

孩子的這種“叛逆”,有其心理原因——

他們雖然外在很弱小,內心卻很強大,以爲自己無所不能。事實上,在他們還是嬰兒時,確實“無所不能”,任何要求都能得到滿足,因爲那時他們的要求不外乎吃喝睡,很容易滿足。但隨着心智逐漸成熟,行動力越來越強,他們的要求也越來越多,其中一些明顯違反安全原則和社會公德,不能被滿足,而這些規則又恰恰是孩子無法完全理解的。這時候,孩子內心深處的無所不能感常常受挫,你可以想象他們有多沮喪。

無所不能的感覺是那樣美好,孩子不會輕易放棄,他們想方設法保護這種感覺,因此和父母產生一次又一次對抗。同時,孩子很聰明,他們發現,現實生活中不能被滿足的需求,可以在想象中藉助一個強有力的角色來完成,這就是孩子在這個階段癡迷於角色扮演的原因之一——至少,在想象的世界中,他們是無所不能的。

所以,角色扮演其實是孩子情緒的出口,利用好這個出口,我們就可以合理尊重孩子內心深處對無所不能的留戀與追求,不讓一味打壓造成孩子不自信和自我懷疑的個性。

在遊戲中加強溝通,認真聽孩子講話

鼓勵孩子說出自己喜歡一個角色的原因,認真聽取他的描述,幫他做補充。弄清楚孩子爲什麼喜歡某個角色,其實是在弄清楚孩子內心所渴望的力量。

幫助孩子理解和接受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情緒流露時,幫他們描述這些情緒,比如“你看起來很開心”或者“你一定感到很失望”,可以和寶寶一起照鏡子,認識“快樂” 和“悲傷”的神情。

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心理感受

經常和孩子聊聊他最喜歡、最煩惱、最不開心和最有成就感的事,在陪孩子讀繪本、看動畫片時,引導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同時幫孩子總結和歸納他的感受,以便於讓他更好地瞭解自己,逐漸認清自己的喜好。

鼓勵孩子放開手腳去想象

角色扮演是最能激發寶寶想像力的遊戲,過程中的模擬對話可以刺激寶寶左腦的語言中樞,讓孩子的想象力通過語言自然表達,又能極大促進左右腦開發。

在角色扮演過程中,孩子會通過對故事情節的記憶和對現實生活的模仿,再現人際交往情景,練習社會交往技能,這對孩子的想象力、觀察力、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都大有好處。

著名幼兒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過:“孩子的知識是從經驗中獲得的,而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遊戲。”

所以,如果你家也有個喜歡Cosplay的寶寶,恭喜你——角色扮演水平的高低,折射出的是孩子社會交往能力和人際智能水平的高低。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