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培養孩子閱讀能力的方法

培養孩子閱讀能力的方法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3.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閱不閱讀之間的差距很大嗎?孩子愛看書對未來的成長幫助很大嗎?該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呢?接下來看看3招培養孩子閱讀能力。

前陣子,我聽到我家娃小玩伴的媽媽抱怨他家二寶不愛讀書:「二寶都不愛閱讀怎麼辦呢⋯⋯陪他看書,好不容易不再撕書啃書了,但後來娃就沒耐心地用腳踢來踢去,也總是一臉興趣缺缺的樣子。」

我想着,那不挺好的嗎?我家娃昨天才又弄壞了一本書呢⋯⋯想我也不過就去上個廁所,快速地三分鐘衝完水回頭一看,新買的書已然面目全非(甚至不確定娃有沒有從頭到尾翻過一遍)!

收起心頭那塊委屈的小手帕,我問他,你平常怎麼陪娃閱讀的呀?

「就挑幾本書跟娃一起讀呀,但換了好幾次書娃都不領情。」

我突然想起來她家二寶還很小,就問幾歲啦?

「快兩歲啦,還沒兩歲呢。」哎,這麼小的娃,還不知道什麼叫做閱讀呢。

對他們來說,書本就像玩具一樣。在還看不懂字前硬逼着娃讀書,也怪不得孩子天天扭來扭去不肯聽呢。

閱讀是什麼?

閱讀的過程看似簡單,但對於孩子來說,學會閱讀可是個相當複雜的工程:

閱讀是一個從語言符號中獲取意義的心理過程。

閱讀是種基本的智力技能,是由一系列的過程與行爲構成的總和。

學習閱讀,就是學習一系列的規則,學習如何從書面材料提取信息的方法。

寶寶到處探索世界的過程中,會在跟爸爸媽媽交流時開始認知到,不同的符號或聲音代表着不同的含義。

但是要真正走到「閱讀」這一步,中間其實大有玄機。

舉個例子來說吧,我們讓寶寶讀《活了 100 萬次的貓》,首先孩子要認識每一個抽象的文字符號,其次要知道意思(例如知道「貓」這個漢字代表的意思是貓咪),然後還得知道在這個語序之下,文字連起來代表什麼意思。

有個孩子曾經讀這個書名怎麼都讀不對,「活 100 萬了的貓」,「活了 100 貓次」⋯⋯就是因爲孩子還沒有理解,「活」「 100 萬次」「貓」分別意味着什麼,在孩子的大腦形成聯結之前希望他們能一朝學會,實在是太難爲他們啦。

爲什麼孩子們會讀得

這麼磕磕絆絆的呢?

經過科學家們的研究,我們知道,人類閱讀的能力差距是跟大腦發育狀況有很大關係的!

人從擁有文字到現在也不過數千年的時間,但人的歷史演化已經持續了數百萬年之久。

由下圖可見,雖然人類和獼猴有類似的處理視覺信息的腦區,但是獼猴並沒有特異化加工文字視覺的腦區,因此獼猴無法像人類一樣閱讀文字符號。

但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呢?

科學家認爲,這個形狀的差異可能是因爲人類大腦中負責加工語言與語意的腦區擴大了,而我們腦中在閱讀時所激活的「文字盒子區」則正是經過了一千萬年前負責物體的視覺識別區所演化而來的。

由此可知,重新塑造大腦的結構是一件非常耗費時間的事。

打個比方,這就像是從零開始打造一條跨區鐵路,從設計好到能夠通車,中間至少需要花上數年的時間。

但在建造的過程中,孩子們會知道他們不是一個人在這條漫長的路上努力,爸爸媽媽也可以扮起工程師的角色,陪着孩子一起將鐵路逐漸蓋起來。

培養孩子閱讀能力的方法

學會閱讀與否的人類大腦,又有着怎樣的差距呢?

科學家曾經對比過在同樣的成長環境中,被正常送去學校讀書的孩子和沒能接受教育(也就是文盲)的姊妹們。在經過數年的教育與學習後,再掃描他們的大腦,科學家們發現他們長大後的大腦結構非常不一樣,會閱讀的人的胼胝體比起不會閱讀的要發達得多,腦中的「文字盒子區」對書面文字激活的反應也明顯不少。

閱讀者(C)與文盲(D)在進行閱讀任務時的大腦差異,閱讀者大腦中的文字加工區域有所激活,而文盲沒有

我們知道大腦的神經元會透過胼胝體來傳遞訊息,用得越多就越發達。

但文字盒子區又有什麼奧妙之處呢?

文字盒子區位在大腦的「左側枕-顳區」,是人類大腦經過數千年演化後特化出的系統,會對書面文字自動產生反應。

在看到文字後,不到 0.2 秒的時間內(人甚至還來不及產生有意識的知覺)這一區域就已經可以識別出字母串,不論字母的大小、形狀或位置等表面特徵是怎樣改變。

跟不會閱讀的姊妹相較起來,他們的文字盒子區就算看到文字也幾乎沒有任何反應,顯現出兩組人的大腦生理結構有明顯的不同。

《腦與閱讀:破解人類閱讀之迷》的作者 Stanislas Dehaene 在書中寫道:

很多人可能認爲,不同文化語言裏的人們在大腦的功能發展上也會有所差異。

雖然表面上的形式千差萬別,但事實上,所有文化中的書面文字都是由非常相似的腦回路來進行加工的,進行反應的區域也幾乎相同。

通過有效的閱讀教育,人腦將識別形狀的功能進行了最少量的調整,來適應識別特定文字。

這證明了我們的大腦總是在工作,但是工作的效率如何,要由腦回路之間的神經元鏈接來決定。

這就好比搬了新家後,在一開始總是要花許多時間去熟悉路況,甚至可能迷路在同一個小區繞了十圈都還找不到正確的路,但時間久了、記住了之後,甚至天黑閉着眼睛走都可以知道自己現在在什麼地方。

而孩子們的大腦發展也是如此,就算起初的幾次總是沒辦法一次到位,但多走幾遍、讓思考慢慢形成神經元之間的有效連接,久而久之就能融會貫通形成閱讀的網絡,甚至是自己延伸出更多有趣的東西啦!

如何幫助寶寶愛上閱讀?

作家約瑟夫 ‧ 艾普斯坦(Joseph Epstein)說過,「我們所閱讀的成就了我們自身」(We are what we read)。所以,如何挑選適合的東西給我們的孩子就變成一件重要的大工程。

寶寶的閱讀能力,根據美國哈佛大學的閱讀心理學家 Jeanne Chall 的閱讀發展理論,最早從半歲左右就能開始準備。

如果想要及早開始與寶寶共讀,我們在這裏列出了簡單的幾項小建議給爸爸媽媽們~

從「玩」書開始,彆強迫寶寶看書

父母可以爲孩子準備這個年紀「玩」的書,如布書、遊戲書、翻翻書、觸摸書⋯⋯讓寶寶以感官學習。

這些書可以讓寶寶撕、抓、啃、咬,引起寶寶的好奇心。

我們透過感官的體驗,增強寶寶與週遭事物的聯結。

差不多在寶寶 1 歲半以後,他們還可以指出書上的符號代表的含義。

我們可以指着書頁上的蘋果和一個真正的蘋果,讓孩子理解圖片其實代表的就是真實的物體,建立孩子對符號最初的理解。

將閱讀「儀式化」

每天預留一段舒適的閱讀時間。

這段時間可以是出門遛彎回來之後、喝完水後的休息時間,也可以是午餐後飽足的放鬆。

如果爸爸媽媽想的話,當然也可以是晚上睡前的那一段時間。

具體的時間或長度可以依照個人需求有所不同,但保持在固定的時間點進行是非常重要的!

從聲音與圖像逐漸擴展到文字

孩子對事物最直接的視覺聯結是從「形象」開始的,讓他們對形象與其語音有認知,之後才逐漸進展到文字的認識。

我們可以讓孩子從簡單易懂的圖畫書開始,之後循序漸進到有些許字的繪本,再依着孩子們個別發展過渡到認字,甚至是長的字句。

有的爸爸媽媽可能會問,如果我的孩子覺得書太簡單怎麼辦,要換書嗎?

其實是可以的,也可以準備一些稍微有難度的書讓孩子自行選擇要不要挑戰。

但切記,這個階段的孩子並不需要「讀書」,他們需要的是與爸爸媽媽相處的「共讀」,所以讓孩子自由選擇是最好的~

結語

透過與孩子共讀,爸爸媽媽可以更加認識、瞭解與貼近自己的孩子,這有助建立正向的親子關係。孩子對於共讀的迴應,其實展現了他們的性格、思考風格及閱讀口味。不妨在這段期間多觀察孩子們的興趣,提供一些不同類型的書、適合不同年齡的書給孩子。我們可以去觀察他對什麼東西感興趣、有哪些書能夠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大人就會明白什麼樣的書可能比較適合孩子。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