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經驗:不要指望孩子成天才

經驗:不要指望孩子成天才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有些家長非常注重智力投資,讓孩子學外語、練樂器,繪圖畫等等。他們一心要培養孩子成爲佼佼者,出人頭地。


  1942年我在燕京大學讀書期間,勤工儉學,到託兒所“打工”,開始和孩子們結下不解之緣。半個世紀過去了,我看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出生、長大、結婚生子、爲人父母,很想借此機會和今天的父母們聊一聊我多年從事幼教工作的一些感受、體會和心得。這裏既有一個老教育工作者的理性思考,更多的是我作爲一個母親的親身感受,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啓迪。

給孩子創造一個寬鬆、自然、和諧的家庭氛圍

經驗:不要指望孩子成天才

精神緊張是當今社會廣泛流行的“文明病”,相當多的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也同樣處於緊張狀態,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擔心和焦慮。這實在沒有必要。父母們一心巴望孩子吃得好、長得胖,孩子一頓吃得不香,下一頓父母就要想方設法多塞一點,變着法兒地弄好吃的餵給孩子。這些味道鮮美的食物卻使孩子的嘴巴愈吃愈刁。

孩子和成人一樣,胃口有大小,對食物的愛好有偏差,這都是正常的。實在沒有食慾,餓他兩頓也就好了。許多父母不僅希望自己孩子的發育指標能達標,而且最好能超標。體重輕一點,身高差一分,出牙晚半個月,開口慢幾個月,舉步遲幾天,常常會讓父母寢食不安,四處投醫。

千萬不要惶惶不安。實際上孩子發育有一定規律和範圍標準,只要在範圍之內,孩子也是會有很明顯的個別差異的,早點、晚點都不是問題。本來不成問題的事,家長一緊張,反而成了問題。寬鬆自然的氛圍對孩子的心理、情緒都有重要影響。孩子就怕大人太多的束縛,父母和家庭氣氛緊張,還會讓嬰兒不安。寬鬆自然表現爲父母對孩子不勉強,不強迫,和孩子說話溫和親切,多用暗示、商量、鼓勵的口氣,少用指令性的語言。

放手放心,鼓勵獨立

我認爲,人的發展相當程度是先天素質自然成熟的過程。對於這種與生俱來的屬於“內在目的的追求”,後天的環境和教育的作用主要是創造條件,促其發展。成人尤其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孩子。培育孩子好比園丁育苗,只能按照他們的自身特點加以培育。若將有生命的樹苗,按人的要求用鐵絲棍棒捆綁扭曲成盆景,儘管好看,可供展覽和獲利,但實爲違反自然的一種摧殘。教育孩子,絕不可如此。

今日父母的責任是什麼?供吃供住供就學已不在話下,我以爲盡責的好父母就是要給孩子創造機會,讓他通過自己的實踐,主動探索,認識環境,發展能力。在以往的傳統觀念中,教育簡單地說就是一個“管”字。孩子從小在父母的“管護”下長大,在幼兒園、學校被教育、被管,成爲一個聽話、守規矩的“好孩子”。

我們可以觀察一下週圍的有些孩子:聽話,像個小大人;模仿力強,創造性差;膽子較小,適應能力、動手能力差,至於克服困難的毅力和不怕失敗的勇氣則更不多見。

難怪有人稱我們的教育爲“哺餵式教育”。孩子從出生到中學,近二十年一直處於被大人“抱着走”“牽着走”“趕着走”的狀態。現在的孩子,物質條件雖好,精神卻不快樂,因爲他不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不能嘗試;沒有失敗,也就得不到克服困難的欣喜和快樂。

所以,父母要放手,從嬰兒期起,給他們機會自己玩,讓他們擺弄、拉扯、觸摸玩具,獲得樂趣。可以這麼講,受成人的干涉少,孩子的創造力就會強一些,而且放手本身對孩子也是一種尊重。

不要指望孩子成爲天才

孩子是有潛力的,但孩子也有先天差異,興趣是學習的動力。父母要善於觀察、理解自己孩子的素質特點,因勢利導,揚其所長避其所短,才能事半功倍,否則就是拔苗助長,有害無益。以自己的願望、理想強加於孩子,是對孩子的不尊重。

我讀過一份有關少年大學生的分析報告,很有啓發。不少少年大學生,主要是記憶力和理解力超常。他們可以考出好的成績,但實踐經驗不足,科研和動手能力欠缺。而且由於孤芳自賞,自命不凡,他們心理承受力差,成績一滑坡,就會失去信心。

有人說得好,少年大學生是“大學的智力、中學的性格、小學的脾氣”。連不少少年大學生也認爲自己只是一部學習機器。我們做父母的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

我個人認爲,對3歲以前的孩子不宜提倡進行競爭性強的活動,這不利於他們的心理和性格的發展。

目光放遠,面對未來

今天的孩子,今後要面對未來高度文明、競爭激烈的社會,真正能夠與他人競爭的並非學歷,也不是專業知識,而是個人的教養氣質與創造開拓能力。

一個高度文明的社會,對人的儀表、舉止、言談、動作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禮貌不僅是個人內涵心靈的體現,更是一種潤滑劑,它可以避免衝突,緩解矛盾。在西方社會,講究禮貌、遵守公德已成爲一個人的行爲準則和習慣,一種社會風氣,這也值得我們“接軌”。文明禮貌的基礎,是對人的尊重。

一個人有沒有教養,有沒有高貴的品質,是文明還是愚昧,在第一次接觸時就會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先入爲主”可能不一定準確,但它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2-3歲是培養禮貌的年齡,父母不可忽視。從小懂文明、講禮貌,長大後待人接物大方、得體,懂得自尊,也懂得尊重他人,這種習慣將使孩子獲益終身。

一個有教養的人自尊、自信、自愛,不驕不躁,自制力強,容易與人共事,能適應不同環境。對事對人都認真負責,可以信賴,可以委託重任,這是事業有成的關鍵。對於孩子從小就要培養“責任心”,這纔是將來有所作爲的根本。

培養責任心很簡單,就是“給他自由和責任”,兩歲可以自己收拾玩具,大些的孩子則對自己作的選擇和行爲負責,錯了自己糾正,父母不必苛責,也無需代替解決。常見一些父母,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怒氣衝衝,責罵不斷,卻自己動手收拾殘局。

這樣做,孩子不但得不到教育和教訓,反而自尊心受到傷害,對父母心存怨恨。所以,自由一定要伴隨責任,這對孩子、對成年人都一樣。

但願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快樂幸福的童年。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