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你給孩子的愛是滋養還是羈絆?

你給孩子的愛是滋養還是羈絆?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父母對於孩子的愛是無私不計回報的,你給孩子的愛是滋養還是羈絆?給孩子我以爲的愛,常是羈絆,給孩子他需要的愛,纔是滋養。

“爸爸、媽媽、姥姥、姥爺都是弟弟的,只有爺爺奶奶會想着我。”

“我只有在爺爺奶奶家纔是最自在的。”

經由兒子姑姑的轉達,我聽見了兒子在爺爺家的這段“吐槽”。

震驚之餘,心裏頗感委屈,自己每天都盡心盡力對待孩子們,儘量一碗水端平,每週都抽時間單獨陪伴老大,沒想到,帶給孩子的,竟是:“爸爸媽媽偏愛弟弟,不愛他”。

心疼、懊惱、傷心、疑問……各種情緒鋪面而來。

回想這斷日子,老大一直要求住在奶奶家,明顯與我有些疏離。我一直認爲他總往奶奶家跑,是因爲在奶奶家洗漱、穿衣都有人幫忙,他是爲了偷懶,纔不願意回家。

所以,有時我會強制他回家,擔心孩子被老人寵壞了。然而,我的“強來”卻起到了反作用。孩子出於畏懼,留在家裏,很多時候卻是人在心不在。

更重要的是,我以爲自己給出的是“愛”,而孩子接收到的卻是“偏心”。

幾天來,情緒難以消解。痛苦反思、找好友聊天、寫日記梳理……在這份情緒裏糾纏了兩三天。才終於看到了離間我和孩子關係的“真兇”。

恍然大悟之時,深覺當媽不易,養育不易,需時刻保持覺察和清醒。親子關係出現裂痕,兇手往往不是一個,常常是“團伙作案”。

你給孩子的愛是滋養還是羈絆?

嫌犯1:用力過猛。

我家老大五歲,我認爲在他這個年紀應該有一定的擔當,起碼能自己洗漱,收玩具、穿衣服。於是在這幾點上,我一直要求比較嚴格。

孩子也曾幾番不願意,比如他會說:

“媽媽,爲什麼弟弟不用自己收玩具?”

“媽媽,弟弟怎麼不自己洗漱?”

而我執着於立規矩,只在意孩子是不是做到了這幾點要求,完全忽視了孩子的心聲:

“媽媽,爲什麼你只要求我,不要求弟弟?”

“媽媽,我今天想偷個懶,不想每天都這麼拘束。”

“媽媽,你這麼對我,是不是不愛我了?”

嫌犯2:把老大當大人,把老二當孩子。

細細回想,我心裏對兩個孩子的感覺確實是不一樣的,我總是對老大諸多要求,板着面孔說話,不允許老大逾距、過分。對老二,則是真的把他當個孩子,允許他肆意玩鬧。

其實兩個孩子相差才兩歲多,老大雖是哥哥,卻也還是個孩子啊。

我竟然一直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總是不自覺地把老大當大人去要求,這些態度體現在生活的各個角落。

嫌犯3:家人的分別心。

老大是爺爺奶奶帶大的,老二是姥姥姥爺帶大的。

也因此,老人們對待孩子們的態度會特別明顯,總是對自己養大的那一個孩子特別欣賞,話語間、行爲中都能流露出來。

孩子感受力超強,於是,便得出了:“爸爸、媽媽、姥姥、姥爺都是弟弟的,只有爺爺奶奶會想着我。”這樣的總結。

不得不說,孩子的話還是有幾分道理的,家長很多時候用腦思考,心卻是盲的,我們沒有給到孩子心靈上的營養,親子關係必定會出現裂痕。

心理學家林文采博士提出,兒童成長需要五大心理營養。

決定孩子內心貧瘠或豐盈,親子關係親密或疏離的關鍵,在於我們是否給予了孩子足夠的心理營養。

無條件的接納(0-3個月)

此時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0-3個月)

安全感(4個月-3歲)

肯定、讚美、認同(4-6歲)

學習、認知、模範(6-7歲)

儘管每一種心理營養有着特定的年齡階段,但林文采博士強調:心理營養如果沒有一開始給到孩子,任何時候開始都可以。

什麼時候改變都不晚,溝通與改變就從當下開始吧。

1、向孩子表達愛。

反思這段日子,內心升起對孩子無限的心疼和深深的愛。我想,我與大兒子之間需要一個獨處的時間表達愛。

接孩子放學回來的路上,我對孩子說:“你是我和爸爸的第一個孩子,你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媽媽是通過你才知道怎麼做一個媽媽的。所以有很多做得不妥的地方,是因爲我們也是第一次做父母。”

“你和弟弟相差兩歲,對你要求多一些是因爲每個年齡都有需要完成的事情,爸爸媽媽都愛你,永遠不會改變。”

我還跟他講述了懷着他的時候,他是怎麼在我的肚子裏動的,跟他講了我是怎麼給他餵奶的,還有爸爸,奶奶,姥姥等全部家人對於他的到來是有多麼激動……

孩子聽得起勁,一直讓我多講一些。在這些他已經不記得的畫面裏,有我們對他深深的愛,他在一定感受得到。

2、放下對錯,關注人。

向孩子表達後,還有一些心態需要轉變。我看到了家是講愛的地方,規矩需建立在愛的基礎上。

多關注孩子的情緒和感受,跟孩子保持同頻,放下對錯和評判,以愛去立規矩,避免矯枉過正。

3、告知全家,真誠溝通。

對於混養的家庭,影響到孩子的不只有媽媽一個人,還需全家齊用心。

調整好心態後,我跟孩子爸爸以及雙方老人都做了溝通。平和地告訴了他們孩子的現狀,以及我們存在的一些問題。大家也都表示理解,以後要注意。

經由這次的風波,我深刻體會到,我們父母以爲的“對他好”,未必真的對他好。

就像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說過的:

每一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

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我們當父母的對了,孩子自然就對了。

請深深地看看自己吧,給孩子我們以爲的愛,常是羈絆,給孩子他需要的愛,纔是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