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家庭養成“餐桌會議”,易養成天才寶寶!

家庭養成“餐桌會議”,易養成天才寶寶!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家庭養成“餐桌會議”對孩子未來的成長有幫助?那麼“餐桌會議”究竟如何實現呢?接下來看看“餐桌會議”對孩子啓蒙教育。

“圓桌會議”起源於英國的一個傳說,後來被人們沿用至今,越來越多的表示比較隆重的會議場合。圓桌會議的根本是人人平等,但是也是一種階級感強烈的形式,想要讓孩子更早的具有儀式的概念,就要效仿圓桌會議,形成獨特的家庭式“餐桌會議”。

家庭式“餐桌會議”自然是越早形成越有效,從孩子可以勉強走路的時候就可以讓孩子坐在餐桌上用餐,這也是讓孩子更快的融入到家庭的因素,也就是集體概念的誕生。

論起儀式感,最強烈的儀式感就是一羣人坐在桌子前了,那些盤腿席地而坐的儀式,總是帶有散漫和非正式的味道,不太會引起參與者的重視。

有些家長會說,本來就是好好的一家人,幹嘛非要弄得好像有階級矛盾一樣?非也,無論是大社會還是小團體,從來都有階級的存在,有階級並不代表一定有階級矛盾誕生,但也不意味着永遠平和。比如說管不住孩子的時候,家長都會說“我是你爸爸/媽媽,你不聽我的?”之類的話,這就是最具象的階級化表現。

家庭養成“餐桌會議”,易養成天才寶寶!

“餐桌會議”是爲了讓孩子有參與感,參與感是使思維靈活起來的因素,一個沒有參與感的人不會爲這個團體考慮,這是毋庸置疑的。比如說,公司內的員工,要是沒有對公司的歸屬感,就不會對公司盡力,跳槽將會是最常規的表現。孩子長大戀不戀家,也取決於歸屬感。歸屬感與參與感是相依相存的,“餐桌會議”的目的就是致力於此。

那麼“餐桌會議”究竟如何實現呢?

共同在餐桌用餐,是爲了讓孩子融入家庭,但“餐桌會議”不一定非要在用餐時間段進行。比如說,孩子做錯了一件事,家長把孩子帶到餐桌上面對面談話。兩人隔着桌子,就會有距離感,首先家長一定要堅持讓孩子坐在對面,無論孩子哭鬧都不要心軟,有了距離感孩子就會重視,就不會存在僥倖心理。家長隔着餐桌和孩子說做錯的事情,知道孩子以後該如何做,孩子認錯之後再宣佈“餐桌會議”結束,慢慢的孩子就會重視起來,而不是左耳出右耳進。

有些家長可能會說這也太殘酷了吧,以後孩子害怕自己怎麼辦?當然,“餐桌會議”的目的並不是讓孩子怕家長,而是讓孩子重視“餐桌會議”本身。爲了區別“餐桌會議”和家長本身,家長在“餐桌會議”結束後,等孩子從椅子上下來,就抱抱孩子。孩子可能會哭,家長就抱着孩子說“媽媽/爸爸剛纔是爲了讓你知道你做錯了什麼,爸爸/媽媽還是很愛你的。”孩子以後依舊還是會和家長很親密,只是孩子意識到了錯誤從而改正,這就是儀式感帶來的好處。

隨着孩子的漸漸成長,“餐桌會議”將會越來越少,或許以後你的孩子會帶着你的孫子坐在餐桌上,告訴你的孫子“那時候,爸爸/媽媽也是這樣的哦!”

“餐桌會議”的重點不是會議,而是孩子,只要抓住重點,每個孩子都是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