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快樂教育出了問題,一定要用“雞血大法”救嗎?

快樂教育出了問題,一定要用“雞血大法”救嗎?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向奉行快樂教育的依依媽,遇到了女兒的鑽桌子大法,竟然開始懷疑起了自己的教育方法。學習到底是苦還是樂呢?依依媽經過理性分析,發現痛苦與快樂的兩極之間其實有一萬條路,家長該做的就是找到適合孩子的那一條。

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據說有一次應邀去某所大學訪問時,看到校門口掛着“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標語,就堅持要把標語改過來,改成“學海無涯樂作舟”。因爲他覺得那些獲得諾貝爾獎的人不是抱着吃苦的心態去做研究的,他們是出於熱愛,是覺得快樂,纔會持續不斷地鑽研,然後才做出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如果他們覺得學習是苦的,他們也許早就堅持不下去了。

與此同時,錢文忠教授在一次教育論壇上的演講《憑什麼教育一定要是快樂的》近幾年在朋友圈裏不斷被轉發,得到不少主張嚴格教育的爸媽的認可。錢文忠認爲,“教育裏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這是不言而喻的,我們憑什麼要對註定將要接替我們的子孫讓步。” 因爲他們這一輩人,從小就是這麼苦學過來的,現在的孩子爲什麼就受不得委屈了。他覺得必須要讓孩子知道學習絕不僅僅是快樂。

我們這些爹媽聽完楊振寧的故事,覺得快樂教育是正道,興趣是第一位的,保持學習興趣才能走得更長遠。然後看完錢文忠的文章,覺得好像也很有道理哎,我們是不是對自己的孩子太過寵愛了,捨不得叫他們吃苦?

鑽桌子大法

孰是孰非,本也不必較真。大家都是走過了十幾年學習道路的人,既見過豬跑,也吃過豬肉,既有的經驗必然影響自己的判斷。比如向來學途坦蕩的我就覺得,學習當然應該是快樂的,直到——依依發明了鑽桌子大法。

小二生依依不喜歡做計算題。課外機構每月下發的每天60道的“計算小超市”,幾乎每本都是新的。她不想做,我也沒有要求她一定要做。畢竟數學更重要的是思維能力,而不是計算能力,我不想用枯燥的計算練習來破壞她對數學的興趣。然而,最近的一次課堂小測驗上,因爲計算題量較多,做到最後兩道大題時她因爲時間緊迫,抄錯了數字,扣掉了十分,破天荒地在應用題部分得了個“需努力”。她覺得很丟臉,還怕她喜愛的數學老師以後會不喜歡她。所以鑽在桌子底下,眼淚汪汪。

依依不喜歡默寫英語。一直走興趣爲先的原版閱讀路線,聽、說、讀能力領先於寫的她,聽表哥說三年級要開寫英文作文就開始慌了。於是給她拿出應試寶典新概念英語在家學習,正好強化一下語法。說幹就幹,學完課文,分析完句型和語法,那就開始默課文吧!一開始一兩篇還行,進行到第三四篇就不行了,她嚷嚷着 “太難了,太難了!”又鑽到了桌子底下。

跳繩跳不好,鑽桌子底下。

作文寫不出,鑽桌子底下……

快樂教育出了問題,一定要用“雞血大法”救嗎?

傳說中的慈母多敗兒,莫非說的就是我?

快樂教育莫非是錯的?

我不由地反思。

一直覺得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總是用興趣來啓發學習,注重學習過程的快樂,可導致的結果卻是小朋友遇到一些困難就想逃避。可是,任何一種知識技能掌握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困難和挫折。如果養成怕苦的習慣,遇到難題就輕易放棄或逃避,那這孩子的未來會怎樣真是難以想象。

那麼,學習真的該是痛苦的嗎?

那爲什麼有些人會覺得學習痛苦,有些人卻覺得學習快樂呢?

學習究竟是苦是樂?我們不妨進行一場正反兩方的思辨。

快樂教育出了問題,一定要用“雞血大法”救嗎? 第2張

學習的痛苦來自何方?

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裏一直強調的是苦學,“寶劍鋒自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懸樑刺股、聞雞起舞、鑿壁偷光,彷彿不苦學是學不好的。

假設我們是甲方,認爲學習是痛苦的,那麼學習到底苦在哪裏?

1學習中的困難和挫折。

學習意味着破舊立新,打破固有的認知,建立新的觀念和習慣,在這個過程鍾必然會遇到很多困難和挫折。想想一個孩子從爬到走再到跳,要摔倒多少次才能學會,就能明白學習的不易。尤其是自身的技能無法戰勝現實的困難時產生的沮喪感,讓人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這感覺簡直糟糕透了。

2學習的枯燥、無趣、無用。

這一點古代考科舉的人肯定比我們更有體會,翻來覆去地背四書五經,寫來寫去的八股文。那個說“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韓愈科舉考試三次落第,估計也是膩味透了當時要考的駢體文才出此言。讓人厭煩的抄寫,背誦,重複的練習,還有微積分和馬哲到底學來何用,則是現代很多學生會有的感受。這樣的情況下,學習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只是爲了當官或找工作,那麼學習的過程很難感受到快樂。

3學習的壓力和負面結果。

如果光學習而不考試,那麼學生們就不會有那麼大壓力了。有考試就有成績,有成績就有比較,有比較就有比輸的。有幾個家長能真的、哪怕假裝不在意孩子的成績呢?有些家長甚至還一定要孩子考100分、考第一名,考不好就給臉色看。壓力、焦慮之下的學習,怎會不痛苦?

快樂教育出了問題,一定要用“雞血大法”救嗎? 第3張

學習的快樂來自何方?

現在假設我們是乙方,認爲學習是快樂的。

對方辯友的觀點很精彩,不過要說我們的傳統是苦學,倒也不盡然。孔老夫子就曾經曰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習能帶來的快樂也是多方面的。

1學習滿足了我們好奇心。

知道天爲什麼是藍的,血爲什麼是紅的,節腹泥蜂是如何麻醉一條青蟲帶回家給寶寶吃的……只要滿足你的好奇心,就能直接獲得快樂。

心理學家證實了好奇心與大腦中負責獎賞和快樂的多巴胺系統之間的聯繫。當我們因爲強烈的好奇心而想要了解某個知識或者信息時,這個知識或信息就成了一種“獎賞”,它們的獲得會使大腦中獎賞迴路中的多巴胺增多,我們便會因此有種滿足和快樂感。今天傍晚依依做完功課沒有找到小夥伴一起玩而不開心了很久,可是吃完晚飯,她拿起她從圖書館借來的《貓貓的教養手冊》看了一小時後卻心情變得很愉快。“媽媽你知道嗎?原來小貓跟小狗一樣也不適合喝牛奶……”

2學習能發揮我們的潛能。

人的天性是喜歡挑戰的,尤其是這個挑戰與自己的技能相匹配的時候。比如孩子在學步的時候,特別喜歡走路爬樓梯,大人扶着他走路,一天下來能把腰給累斷了。等到孩子剛剛學會騎自行車那會兒,又會天天念着要騎自行車,磨練各種車技。通過學習來迎接挑戰,通過挑戰來發揮潛能,對挑戰的勝利則帶來極大的成就感。一直記得依依中班時教她學會了玩桌面遊戲蜘蛛紙牌,她花了半個多小時終於自己完成了一局後,看着那個勝利的煙花,微笑了很久。

3學習能讓人陶醉忘我。

相信大家都有沉醉在一本書中的經歷,全神貫注,全然忘我。一擡頭才發現日頭偏西,老媽催你吃飯以及好幾遍了。也可能是在解一道難題,或者做一個重要的實驗,練習一個打球的技巧。那個過程中,他們已經忘我,因爲全力以赴。而當努力告一段落,回顧那段時光的時候,卻感到無比的幸福。這種體驗被心理學家稱之爲心流,學習過程中經常會產生心流的體驗。

4學以致用很幸福。

學醫的,治病救人;學法的,主持正義……還有周恩來“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也實現了。

五一的時候兩口子帶着孩子去青浦玩。路有點遠,依依再三問還有多少時間到。就把汽車時速60km/h,和剩下路程有60km這種經典的行程問題拋給了她。二年級還沒有學過行程,但是在瞭解了時速的概念後,她算出了還需要一小時,再問她,因爲車子到了高速上速度實際是120 km/h,她嘀咕着增加了一倍,那麼時間就減半,隨後就自言自語到:數學真的很有用嘛!

哈佛幸福課教授沙哈爾在他的《幸福的方法》一書中提到,學習有兩種模式:“溺水模式”和“性愛模式”。可以與以上兩種觀點呼應。

?溺水模式:學習是痛苦的,就如同溺水。希望能儘早從痛苦中解脫出來,一旦解脫就以爲那種解脫感是幸福。

?性愛模式:學習的過程是約會和前奏,當我們找到追求的答案時,就好像性高潮一樣。

在溺水模式裏,會有達成目標後的高潮,但是在性愛模式裏,從一開始乃至每件事都是快樂的。

我想誰都想願意選擇後者吧?問題在於,怎麼才能把學習轉變爲性愛模式呢?

快樂教育出了問題,一定要用“雞血大法”救嗎? 第4張

如何化痛苦爲快樂?

1爲學習賦予意義。

爲學習找到一個正面的意義。學習不是爲了考試成績,是爲了求知,爲了進步和自我成長。把學習作爲手段,爲了獲取承認、獲得獎品、進入名校,就必然帶來壓力和痛苦。把學習本身作爲目的,就能享受努力的過程。

沒有什麼課程是枯燥乏味的。每一門學科的學習都有其意義所在,只是有時候孩子自己未必能發現。

語文的學習,不僅能讓他們學會更有條理地說話,更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還能提高情商,更好地理解他人。數學不僅可以應用於日常生活,也是一種最簡明的語言。英語,是開啓另一個世界大門的鑰匙……

2挑戰與技能相匹配。

能夠戰勝的,我們稱之爲挑戰,不能戰勝的,我們稱之爲困難或挫折。對於困難太大而帶來的痛苦,處理辦法很簡單——降低難度。

因材施教的精髓就在於此,學習的難度與個人的技能成正比。

自己爲什麼會覺得學習是快樂的,就是因爲在我的學生生涯中遇到的挑戰與我的技能一直成正比。依依不喜歡做課外班發下來的計算題,是因爲題目太多太難太超前,課內還在百位加減,課外已經是有餘數除法。於是,我們調整策略,把半年前的計算小超市拿來做計算加強練習,依依就每天高高興興地15分鐘內做完了,錯上那麼三四題,難度對她正合適。

學新概念英語的難度不適宜就更明顯了。先下載一個背單詞闖關app,每天熱火朝天地打卡闖關,跟生詞們混個臉熟,然後再默寫生詞;熟練背誦課文,然後再默寫課文。

並不是說讓孩子與難以戰勝的困難絕緣,只是要適度地控制挫敗感與成就感。因爲當挫敗太多的時候,就會打擊孩子的學習樂趣。這時候就要更多的成就感來證明他的努力和付出是有成果的,用成就感來建立快樂。

我家孩子沒有學琴,但是聽說過很多因爲練琴而家裏雞飛狗跳的。或者也只是因爲難度與技能不匹配。練琴是枯燥的,每個孩子能承受的量不同,有的可以承受5分鐘,有的可以是50分鐘。如果對自家孩子來說老師規定的半小時太痛苦,那麼就變成15分鐘,甚至5分鐘,也許他的感受就會不同。通過一些肯定與進步,或者心智的成長,也許他慢慢就可以承受10分鐘,15分鐘,進而至半小時。

無論是公立還是民辦,學校的老師上課、佈置作業面對的總是幾十個學生,課業的難度與自己孩子的能力是不是匹配,恐怕只有父母才能關心到。如果孩子學習出現了困難,就可以跟老師商量溝通,在空缺處搭上幾級臺階,幫他們越過這個障礙後,其實往往就能趕上大部隊的水平了。

要是學校所有科目的學習,都像通關遊戲一樣就好了。大家來到學校裏,雖然坐在同一教室,但是都各自通關,而通關之後的的獎賞,就是得到下一關更難更多的挑戰。沒有什麼考試成績,也沒有什麼排名。那麼每個孩子是不是都能享受到學習的快樂了呢?

回想起每次依依遇到難題鑽到桌子底下前往往會大叫:這太難了!

原來,答案就在孩子的話裏。

如果你的孩子沉溺在學習的苦海里,別耽誤了,快把他們拉出來吧!

快樂教育出了問題,一定要用“雞血大法”救嗎? 第5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