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明明知道,卻說不知道,孩子幹嘛要這麼“撒謊”?

明明知道,卻說不知道,孩子幹嘛要這麼“撒謊”?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歲左右的孩子,只要會說話了,基本上最先學會的詞就是“不、不要、不好”,小D2歲剛過時,不愛說不了,但有了另外一個口頭禪,就是說“不知道”,明明從她的表情我可以看出,她是知道的。如果真的不知道,她的表情應該是不知所措或者困惑的,而不是這樣自得的神情。

關於小D的“十萬個不知道”現象,我是自己琢磨了一陣的,也終於理出一些頭緒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

明明知道,卻說不知道,孩子幹嘛要這麼“撒謊”?

“嘿嘿,逗你玩呢!”

從小D1歲剛過,老公就樂此不疲地問小D各種動物的叫聲(嗯,語言啓蒙的一個方法),“牛怎麼叫啊?”小D總是興高采烈地回答,“Moo~Moo~”。 突然有一天,大概從小D接近2歲開始吧,老公繼續問,小D就會回答,“不知道!”每每此時,老公就會特別驚訝,然後很認真地和她說,“你怎麼會不知道呢?你之前都知道的啊?”

後來這個情況發生越來越頻繁了,我就開始觀察小D了,發現每次當她爸爸擺出一副很驚訝的表情時,她的眼睛裏就是閃着喜悅之情的。我這才意識到,原來女兒長大了,以前我們不也愛逗孩子看她一臉懵懵的樣子嗎,現在小D也樂在其中了呢。也許,她並沒有真正理解“逗”的意思,但她開始明白自己這樣的回答可以引發爸爸吃驚的表情,這讓她覺得好玩,也很有成就感。

於是,我和老公達成一致,就是淡化處理,不再強化讓她覺得這是一個遊戲的聯繫。一直到現在,遇到類似的情況,我們都不再表現吃驚,更加不會追着問,而是談談地說,“哦,爸爸知道,牛是moo~moo~moo叫的”。

明明知道,卻說不知道,孩子幹嘛要這麼“撒謊”? 第2張

“你煩不煩啊?”

如果說老公那個只不過是初級階段,到了小D2歲半時,她有了一個升級表現。平時在家玩,互動時我問她的任何問題,她都面無表情地回答,“不知道”。

連續記錄了將近兩週時間後,我就發現了規律,我一天裏總有幾個特定時間段會一直高密度地在提問,這通常發生在讀繪本、玩拼圖或者形狀顏色配對遊戲時,而這些恰巧也就是更加偏學習的玩耍。

孩子越來越大後,我們是真心還是假意在和她玩,她是完全可以感受得到的。她的回答其實在向我傳遞,我不喜歡被考試,我想開心玩。我更不想被你控制,憑什麼你問什麼,我就要回答?

意識到這點後,我也就意識到了小D的認知發展的進步,我卻沒能跟上小D的腳步。2歲前,我們和孩子的很多互動模式大多是“我做她看,我們一起做,我問她答”,但現在需要慢慢轉變成“她做我看,我求助我協助,她說我聽,她問我答”。

明明知道,卻說不知道,孩子幹嘛要這麼“撒謊”? 第3張

對於實在特別迫切想知道自己孩子是否掌握某個知識點的父母們(我懂你們,我也有過這樣的階段),我分享一個小技巧。想一下,我們到底希望考察孩子掌握的知識是什麼。比如,想知道孩子是否知道“紅色”、“綠色”了,不用非得逼着孩子看着一本書裏,告訴你“紅的綠的”。

你完全可以早上穿衣服時,在牀上放上紅色和綠色上衣各一件,然後問孩子,今天要穿紅色還是綠色?等孩子回答後,漫不經心地說一句,那你把那件綠色衣服拿給媽媽吧(舉一個例子,大家自由發揮哦)。但歸根到底,我們自己要學會信任孩子的能力。

這不僅僅是行動的改變,更是思維的轉變,孩子的這句“不知道”其實就是在提醒我們,要把他當成一個獨立的人來看待和尊重,親子溝通的要義是傾訴和聆聽,而不是考試問答

“問題太大,我真的不知道怎麼回答”

這是另外一種情況,發生在小D去了幼兒園後。每次她放學回家,我就會習慣性地問,“今天在學校幹嘛了啊?”然後,她就會告訴我,“不知道”。當時,我的下意識反應就是,“嗯,你在學校呆了那麼久,怎麼會不知道呢?”

因爲有了之前兩個階段的經歷,我就自己開始反思,發現儘管小D快3歲了,溝通交流已經基本沒問題。但是,這個階段的她表達還是不成熟的,我問了一個太寬泛的問題,她是無從答起,那最簡單直接的就是告訴我“不知道”。

後來,我就把問題變窄,問更加具體的。比如,“今天學校的零食吃了什麼啊?你最喜歡吃哪個?圍圈唱歌的時候,你們唱了哪首啊?在操場的時候你和誰一起玩了啊?”等等。雖然有時她的回答裏也會把今天明天、現實想象等混淆,但至少她不再只是回答“不知道”了,而是開始有意願和我對話了。

以下就是典型學齡前兒童的思維啊,問更加具體的問題是關鍵

明明知道,卻說不知道,孩子幹嘛要這麼“撒謊”? 第4張

我們當父母的其實最容易沉浸在過去,當孩子第一次說“不”時,我們第一反應是,她以前不是這樣的,都是乖乖配合的;當孩子第一次回答“不知道”時,我們第一反應也是,她以前不是這樣的,問什麼她都會認真回答的。

但我們卻忘記了,以前乖乖配合的那個她只會爬,而現在已經走得飛快了;以前認真回答的那個她,還需要餵飯,而現在已經幫忙做家務了。歸根到底,不是孩子變了,而是我們作爲父母的心態和認知沒有跟上孩子的成長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