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孩子遇險後無恙,家長卻要揍他幾下,明明知道這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但是爲什麼控制不了?

孩子遇險後無恙,家長卻要揍他幾下,明明知道這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但是爲什麼控制不了?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記得小時候有次差點在公園和媽媽走失,機智的我因爲一路記住了幾個重要路標(比如賣茶葉蛋和打鍋盔的.....),驚慌之後慢慢尋得了回家的路,本想回家後向大人炫耀一番,求個誇獎。結果在回去的路上遇到來尋我的媽媽。當然,首先是一頓胖揍,揍完嚴厲的拋下幾句諸如以後出門必須和她寸步不離的話。當時的我當然是一臉懵逼,其次是無比委屈,一路哭回了家,爸爸得知情況後,我又捱了一頓訓。雖然事情過去了很久,但依稀記得當時自己的害怕、委屈與不知所措。本文的作者從心理學的角度解釋了這一現象,在我們日常的親子溝通中也有借鑑意義。

孩子遇險後無恙,家長卻要揍他幾下,明明知道這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但是爲什麼控制不了?


小時候的我是個不讓人省心的孩子,在人多的地方和大人走散過幾次。

印象最深是小學一二年級,一次在百貨商場裏,上下扶手電梯時選了錯誤的方向,大人們下樓,我卻上了樓。發現身邊沒大人以後我沒怎麼害怕,老神在在的逛來逛去,直到被我媽發現。大老遠就聽見她氣急敗壞喊我的名字,我站在原地等她跑過來,啪!一個結實的巴掌就蓋在我臉上,緊接着是一通疾風驟雨一樣的當街痛罵。我五雷轟頂,站在人來人往的百貨中心眼淚就掉下來,不知道自己做錯什麼了。

對於我媽來說,我丟了,給她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壓力,她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遭受了驚嚇,而這股驚嚇在有驚無險之後需要一個發泄的出口。儘管我不是故意走丟的,不是有意嚇她的,儘管我並不知道自己走失會給她造成多大的擔憂,儘管我已經被找回來了,但很多大人會理所應當的認爲,小孩子是應該爲這次事件受懲罰的,而且這個時候的打罵體現的是一種關心,一種在乎,並不是真正的厭惡痛恨,大人們不會認爲這有傷害到孩子的感情。

而對於我來說,小孩子不是大人,感受不到很多大人覺得理所應當的道理,我是真的真的覺得“我媽突然翻臉了,天突然塌了,而我完全不知道爲什麼”。當然事後她也沒解釋,發泄完直接拉起我氣沖沖地走了,留我沉浸在方纔的恐怖之中,爲自己父母的陰晴不定深感疑惑、自責和痛苦。

隨着年齡慢慢增大,我開始發現,愛光有意願是不夠的,還需要足夠的能力和合適的方式來表達。我媽媽對我的關心和愛毋庸置疑,不遜於世上任何一位母親,但過去她表達愛的方式讓我不能理解,甚至很不快樂。如果她當時能夠抑制住將自己的不安懲罰在我身上的衝動,能夠正確地認清“她所遭受的焦慮”和“她孩子的主觀意識”之間不存在因果,也許她就能把對我的擔憂轉化爲重新找到我的喜悅,順利的表達出來,也許她就能有餘力告訴我,媽媽這次着急是因爲什麼原因,你以後應該怎麼做媽媽就不會這麼着急難受。但更多時候,父母很難顧及到這些,那一刻的感性使然,事後的解釋缺失,給孩子留下父母喜怒無常的印象,長此以往,孩子就像被關在籠子裏,一會兒給糖一會兒被電的小白鼠,對環境的把控感徹底錯亂,安全感缺失的人格由此而生。(事實上很多家長找到孩子第一反應是高興,但以中國家長內斂的性格,當衆對自家孩子表達喜悅和依戀會非常讓他們害羞和難堪,這種想要表達喜悅而引發的難堪往往轉化成宣誓權威的憤怒和鄙夷。同樣的場景也發生在別人誇你學習好的時候,往往都是別人誇你,而你爸媽一個勁兒謙虛,一個勁兒損你。)

親子溝通中很困難的一個地方,就是父母和孩子的心智不相匹配的情況下,如何讓父母時刻照顧孩子未成熟的心智,做出讓孩子能夠理解的舉動,進而一步步教他認識社會,認識人情。能做到這一點的父母首先就必須將自身的心智提升到一個相對成熟的階段,才能在關鍵時刻和孩子換位思考,才能給孩子創造一個穩定的提升環境。每一個孩子其實都希望自己能獲得父母的認同和讚揚,只是他們不知道怎樣才能做得好,而大人們總認爲孩子做不好是因爲“主觀上”不想做好,無數誤解由此而生。至於那些一旦受了驚受了氣就急着往孩子身上發泄情緒的,往往很多自己都是孩子。

理解我媽的情緒也是到我大了以後,越是理解,越是寬容,也越是明白了爲人父母的艱辛和不易。如今我想到今後要教育自己的孩子,更是心有慼慼。我不敢說自己已是一個完全成熟的人,也不敢說自己一定能成爲一個好父母,但無論何時,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跳脫出自己的情緒,更多爲他人的感受着想,一定是與人交往的必要原則。

作者的後記:

我身邊養育孩子的心理工作者和我聊天時說,人生的每一個階段,不管之前怎麼做心理準備,事情真到眼前的時候,還是會覺得準備得不夠的。心理建設只是在面對事情之前,讓你對自己將要遇到的困難和處境有一個充分的瞭解,並不能保證你在過程當中可以一帆風順。問題不去着手做,誰也不知道它會怎麼樣。況且我個人認爲,養育一個孩子對個人的心理格局會有很大的影響,在教育的過程中如果能保有一定的自知和覺察,能從中挖掘出非常多有價值的信息。絕大多數的父母都感謝孩子的降臨,不是因爲他們讓自己老有所依,僅僅就是因爲他們給自己生活帶來的反省和修行。就讓我們和孩子一起成長吧。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