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當孩子哭鬧時,他內心最期盼你這樣做……

當孩子哭鬧時,他內心最期盼你這樣做……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妞兒們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歷,當孩子哭鬧時,我們總是習慣性地脫口而出:“別哭了!”。這樣做其實就等於,反過來要一個“受委屈”的孩子來體貼你。

而且有時明明是你欺負了他,你還理直氣壯地要求他別哭別鬧!

當孩子哭鬧時,他內心最期盼你這樣做……

心理學研究表明:六個月大的胎兒,就可以識別媽媽的聲音,並試圖去理解這聲音中所包含的喜怒哀樂。

也就是說打從孃胎裏起,寶寶就對我們深深地依戀着,他渴望被媽媽理解,包容和愛!

記得我產後42天體檢的時候,體檢完順便在醫院讓涵涵游泳。當我給她脫完衣服,護士正往過走,打算抱她時,她突然意識到了什麼,兩隻小手緊緊地攥着我的手,眼裏滿是驚恐和求保護的信號。甚至整個身子都在往我身上傾,當時她一定使盡了全身的力氣來求別帶走!

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媽媽對一個孩子的重要性,也第一次深深地體會到那個小小的人兒有多麼地需要我們。

可我們是怎麼做的呢?在她很小的時候,的確極盡包容。但隨着她越來越大,會走路會說話之後,我們卻越來越不耐煩。因爲我們總是覺得她長大了,理應更加聽話,怎麼卻比小時候更加難纏,更加不懂事了呢?

當我們累了,煩了,要求孩子體貼我們時,卻唯獨忘記了,她真的還是個很小的孩子。她正在成長中,在經歷各種敏感期,各種叛逆期,而在這每一個階段的成長裏,她也在迷茫,也難以自控,她需要我們的引導,理解和包容。

所以,當孩子哭鬧時,其實他內心最期盼我們這樣做:

媽媽,請接納現在的我

記得涵涵一歲多的時候,跟小朋友在院子裏玩兒,那天她被那個小孩一共推倒了八次。每次被推的摔倒在地之後,她都是爬起來哭。旁邊坐着的爺爺、奶奶還有一個伯伯都說她沒出息就知道哭!

我當時氣憤於大人們的不辨是非,也氣憤於那個小孩家長的不作爲,再加上本來那天心情不好。竟然衝着又一次哭着向我跑來的涵涵大吼了一聲。結果涵涵竟然嚇的尿褲子了。

這件事情,每每想起,我都會揪心地疼。也是從那時開始,我努力發奮學習育兒知識,瞭解兒童心理和各種敏感期。因爲我不想再如此地傷害到我的寶寶。

那麼小的一個孩子,當她尋求我的庇護時,我卻選擇與全世界站在一起與她“爲敵”,她的內心該是多麼地無助啊!

所以,不論你的孩子是否讓你丟臉,還是讓你煩躁;是否她此時的表現是你所期盼的樣子,都請你接納她,完完全全地接納她此時的“不完美”。允許她慢慢成長!

媽媽,請您理解我

涵涵剛上幼兒園時,沒有像其他小朋友一樣哭鬧。只有在第三四天的時候不想起牀,鬧過情緒,等完全清醒後就好了。

可是兩個月後,她竟然每天上幼兒園都哭着不進教室,或者要求我在門口等她。對此,我內心非常不理解,有時也會感到不耐煩,甚至想發火,因爲在家裏說好的去幼兒園,結果去了卻不進門,挺讓我憤怒。

然而,此時的我已經有了豐富育兒知識的武裝,我覺得我首先要理解她這麼做的原因。

一次睡前的慣例聊天中,她終於肯說出她不想上幼兒園的理由:“我怕我去了幼兒園後,爺爺奶奶老着老着,就老死了咋辦?”,接着她哭着說道:“那我就永遠永遠都沒有爺爺奶奶了!”

我忽然想起,原來是有一次,門口有過“死後三週年”的樂隊經過,她問我人是怎麼死的,我給她普及過生老病死的知識。孩子的心地就是這麼單純和害怕失去,以至於做出令大人匪夷所思的舉動。

後來,我就給她又再一次地深入普及了下何爲生死,並經常帶她去看望爺爺奶奶,還給老人說了孩子的顧慮,讓他們也幫忙開導開導。這周開始,涵涵才願意高高興興地去幼兒園。

所以,我們總是說要理解孩子,要共情。但有時因爲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等各種原因,難以及時獲得孩子的真實想法,而有的家長很缺乏耐心,導致孩子某種情況變得更糟糕,也越不想去說出自己的內心感受。

一個能夠被“共情”的孩子,不僅能很快停止哭鬧,還能夠學會共情,從而在人際交往中更受大家歡迎,因爲他懂得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媽媽,我該怎麼辦

每晚跟涵涵的“臥談”中,她總有很多的人生疑惑,需要我來解答。

有一次,她跟我說:“媽媽,我搭好了積木,叫老師看,她爲啥不理我,不表揚我呢?”

如果此時我嫌她不趕緊睡覺呵斥她,或者隨聲附和說:“是啊,老師應該表揚我們的!”

那孩子就得不到正確的引導。也學不會如何正確地與人相處。甚至還會使本身處於自我意識爆發期的孩子,會變得更加自我,覺得地球該圍着我轉。

所以,我問她:“那你大聲跟老師說了嗎?”她說:“不夠大聲!”

我又問:“當時老師看着你沒?”她回答:“沒有,老師在跟別的小朋友說話。”

我說:“你看,你們託班有那麼多小朋友需要老師照顧,她正在忙着,而你說話又不夠大聲,所以很可能老師沒聽到,並不是老師不喜歡我們家寶寶!”

聽我這麼說完,能很清楚地看到她臉上的表情從疑惑轉變成了釋然。

所以,很多時候,孩子並不是需要我們的認同,所謂共情也不是說必須隨意地附和,認同孩子,她說什麼就是什麼。

孩子這時需要我們迴應並解釋她的疑惑,從而得到正確的引導,並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和認知。

因此,當孩子哭鬧時,我們不能再反過來要求他體貼我們停止哭鬧。

他也不需要甚至也許沒有能力去解釋,他爲什麼哭?

我們應該放棄被體貼的渴望,放棄求解釋的刨根問底,正確地給予共情,並能在她迷茫時,做出恰當的引導!這纔是孩子真正需要,而被很多人忽略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