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孩子的高情商是怎麼練成的

孩子的高情商是怎麼練成的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別羨慕霍思燕家嗯哼的高情商了,不踩這五個雷,你也可以做到!情商就是“左右逢源”?大錯特錯,原來,小暖男是在這樣有愛的環境中練成的。

孩子的高情商是怎麼練成的


我們常常會用“高情商”來形容嗯哼這樣的孩子或大人,他們懂得如何跟人相處,會說話,時刻讓人覺得溫暖舒服、如沐春風。

但和很多媽媽的交流時,我越來越清楚地發現,很多人其實並沒有真正理解情商的內涵,往往錯誤使用了這個看似極其熟悉的概念。

在中國知網搜索欄中,輸入關鍵字“情商”,檢索到的文章絕大多數不是專業的學術文章,而是面向大衆的通俗小文。

難道國內沒有學者研究情商嗎?

當然不是,如果把檢索關鍵字換成“情緒智力”,就能找到一大堆專業的心理學學術文章。

因爲,嚴格意義上,情商(Emotional Quotient)其實叫做情緒智力。

最早由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彼得·薩洛維和新罕布什爾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梅耶提出,他們認爲情緒智力應包括四個維度:準確感知自身和他人情緒的能力、利用情緒幫助思考和形成決定的能力、能夠理解自身和他人情緒的能力、有效地管理自己和他人情緒的能力。

後來,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在《情緒智力:它爲什麼比智商重要》書中,提出我們熟知的判斷:一個人的成功,智商的作用只有20%,其餘的80%取決於其他因素,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情緒智力。

同時發現,孩子的低情商不是單一維度的表現,而包括這些方面:

不能剋制自己的衝動

沒有延遲滿足的能力

沒有激勵自己的能力

讀不懂他人的社交提示

無法應對生活中的壓力

You see?情商可不是會說話這麼簡單,也不是讓別人舒服、左右逢源那麼片面,它是關乎社會交往,但更是關乎孩子自己,他識別、控制和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

這5類家庭正在量產低情商孩子

另一位著名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在過去的20多年裏,與伊利諾伊大學、華盛頓大學的工作團隊,對119個家庭進行了深入研究(對孩子的追蹤研究,從4歲開始,一直持續到了他們的青春期)。

最終得出這樣的結論:家庭的環境、父母的行爲,對一個孩子的情商具有極其顯著影響。

在《培養高情商的孩子》一書中,約翰·戈特曼還告訴了我們,這5類家庭容易養出低情商的孩子。

1、忽視孩子的情緒與感受

完全忽視孩子的感受,認爲孩子情緒不安不是什麼大事兒,過一會兒,孩子的情緒自然就會恢復平靜。

對孩子的負面情緒完全無視

答應給孩子買一個玩具熊,因爲太忙忘記了。孩子失望地哭了,但你沒有去安慰孩子,反而在心裏說:“小孩子嘛,就算難過,過會也就忘了。”

孩子在噩夢中驚醒,和你哭訴,你這樣迴應:“害怕啥,一個夢而已,又不是真的。”

孩子哭着跑來向你告狀,鄰居家的孩子剛纔打了他一拳,你拍了拍他的肩膀說:“沒事,小孩子間能有什麼矛盾?鬧着玩呢。”

“小孩子,懂啥?”“孩子而已,能有什麼事?“成了這類父母的口頭禪。

害怕局面失控,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還有一種情況,父母認爲消極情緒是有害的,爲了“保護”孩子,他們希望孩子儘快轉移注意力,忘掉那些不愉快的經歷。

一次,妹妹因爲哥哥和他的朋友不讓她加入遊戲而生氣,媽媽把妹妹放在腿上,和她玩起了小遊戲,妹妹被逗樂了,咯咯地笑得很開心。

媽媽認爲自己成功地處理了這件事。然而她不知道,這件事本可以成爲她和妹妹共情的好機會,幫助妹妹釐清自己的情緒,還可以幫助她找到與哥哥“和平相處”的方法。

結果,媽媽最終的做法僅僅是向妹妹傳達了這樣的信息:你的憤怒並不重要,最好不要在意,去關注其他事情。

這兩種情況,都爲孩子消極情緒的發泄關上了大門。長此以往,孩子調解自己情緒的能力將大大減弱。

重點提醒:

我們應該學會覺察並識別孩子的情緒,並給予他們積極的迴應,幫助他們找出情緒問題背後的原因。

2、過度壓制孩子的消極情緒

在這樣的家庭裏,父母對孩子的消極情緒持批評的態度,經常會因爲孩子表現出消極情緒而訓斥或懲罰孩子。

明明玩積木時,總是搭不成功,一着急就哭了起來。這時,爸爸衝過來喊道:“不許哭!再哭我就要打你了!”

並拽住明明,做出揚手要打的樣子。孩子被嚇住了,由大聲哭泣轉變爲小聲抽噎。

如果說剛開始大哭,是因爲生氣和懊惱,那後來的小聲哭泣,則轉變爲深層的恐懼。

很多家長都看不得孩子發脾氣,因此採用壓制的方式,試圖把孩子情緒的小火苗迅速澆滅。

那麼,孩子被強壓下去的情緒消失了沒有?並沒有,它還藏在孩子的身體裏,可能會以另外的方式給他造成身體或心理上的傷害。

大量臨牀醫學實驗證明,長期感到壓抑的孩子,會出現厭食、失眠、疾病反覆發作等症狀。

此外,他們也容易出現暴躁、攻擊性強、說謊等行爲;出現自卑、自閉、走極端等影響其成長,甚至終身幸福的性格缺陷。

重點提醒:

當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感到自己被人理解時,負面情緒纔會逐漸消退。

友善、溫情、肯定與耐心,遠比呵斥更能培養出情緒健康、行爲良好的孩子。

3、對孩子的情緒放任自由

這類父母注意到了孩子的感受,但認爲孩子怎樣處理情緒問題都可以。

他們包容孩子的情緒,和孩子一起感同身受,但不能提供必要的指導,也不能給孩子的行爲劃定界限。

早上送孩子去幼兒園時,孩子哭哭啼啼、磨磨蹭蹭的,非常不想去上學。

看到孩子傷心的樣子,父母會擁抱他,會安撫她,最後妥協了,答應了孩子的要求,可以不去幼兒園,但提了個小要求,明天必須去。

但到了第二天,同樣的情況還會再次上演。

在這樣的家庭裏,不論孩子表達什麼情緒,父母都會急切地表示無條件認同。

他們把應對憤怒、悲傷等情緒,簡單地當成一種壓力的釋放: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情緒,我們的使命就完成了。

對於如何幫助孩子從情緒經驗中學習、成長,並沒有明確的概念。他們不懂得教孩子如何解決問題,更不知道該如何爲孩子的行爲劃定界限。

這樣,孩子很少能從大人身上得到指導,也不懂得如何調整自己的情緒。生氣時,會用言語或行爲傷害別的孩子;悲傷時,會毫無節制地哭鬧,也缺乏讓自己恢復平靜的能力。

重點提醒:

除了接納孩子的情緒外,更要對孩子的不當行爲劃定界限,教會孩子如何調整情緒,如何找到合適的表達方式,以及如何面對和解決問題。

4、給孩子貼負面標籤

經常能聽到家長這樣的吐槽:“我家孩子膽子就是小,見了生人都不敢說話。”“我家孩子特別懶,在傢什麼家務都不做。”

我們總是喜歡給孩子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籤。

其實給孩子貼上“膽小鬼”“懶惰”等標籤,是一種消極的負面暗示,會讓孩子覺得“我不好”,而且隨着我們一遍又一遍的強調,孩子心理的負面感覺會越來越強烈。

重點提醒:

與孩子交流時,要針對他們具體的行爲,關注正在發生的具體事件,避免爲孩子的品質和性格貼上標籤。如:

不要對孩子說“你真邋遢、太不可理喻”,可以說“你的牀上堆滿了玩具,要不要一起整理下呢”;

不要說“你太內向、太膽小了”,可以說“聲音可以適當大聲一點哦,這樣別人就能聽清楚你的話了,就會更樂意幫助你”。

5、夫妻關係不和諧

就像土壤會影響樹木的生長一樣,家庭的氛圍也決定着孩子情緒的健康。

約翰·戈特曼通過對衆多家庭的跟蹤研究發現,父母的婚姻衝突對孩子的情緒健康影響很大。

收集的研究數據顯示,如果父母的婚姻關係中常出現相互指責、抨擊和輕蔑等情況,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更容易顯現出反社會行爲,與同伴相處時更有攻擊性。

面對悲傷等情緒時,他們調整情緒的能力較差,很難集中注意力,也不懂得如何安慰自己。

研究型心理學家馬克·卡明斯( Cummings)觀察研究了孩子對大人爭吵的反應,發現孩子通常通過苦惱、捂耳朵、要求離開等方式來回應。

還有一些研究者發現,即便是6個月大的嬰兒,也對緊張有反應,儘管他們不能聽懂父母爭吵的內容,但他們知道,周圍出現了什麼不好的狀況,因而表現出激動、流淚的樣子。

重點提醒:

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很重要,有一點很重要,在夫妻相處中,可以“抱怨”,但不要“批評”。

抱怨:“你週末晚上出去和朋友玩,我一個人在家,感覺挺孤單的。”

批評:“你這人就是這麼不負責任,每個週末都出去玩,卻讓我一個人在家帶孩子,你就是這麼自私,從來都不關心我的感受,從來都不關心這個家。”

抱怨針對的是具體的行爲,而批評則是攻擊一個人的人格。孩子學會“對事不對人”的理性,是一種基本能力。

“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個學校。”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曾說過。

只有家裏的人,情緒平和穩定,才能給孩子最放鬆和溫暖的愛。我們只有做好自己,纔是給孩子最好的言傳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