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故事繪本 > 那些欺騙了我們很久的天才故事,背後的真相卻是這樣

那些欺騙了我們很久的天才故事,背後的真相卻是這樣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4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朋友小時候都聽過很多的故事,其中最喜歡聽得最多的就是天才小故事,那些天才故事中真的都是天才嗎?今日小編帶你看看天才故事的背後。



我們聽過很多的天才故事。

這種天才故事的結構往往是:這些牛人小時候如何笨,後來如何智慧。

譬如,有個孩子生下來就有些奇怪,腦袋大,但是肢體不協調,行動很笨拙,還被猜測是否是個畸形兒。這個人,他叫愛因斯坦。

譬如,有個孩子連1+1等於幾都算不出來,內向木訥,被老師同學譏笑、排擠,以至於一度退學。這個人,他叫牛頓。

譬如,有個孩子三歲纔會說話,別人都以爲他是智障兒。這個人,他是氫彈之父特勒。

譬如,有個孩子一直到九歲才學會二十六個字母,到十二歲才識字。這個人,他是美國總統威爾遜。

這些歷史名人的童年經歷最後往往被當做傳奇故事,或者被當做勵志雞湯去傳頌。所以,我們耳朵裏聽一聽,也就過了。總之,跟自己沒那麼多關係。

可是,這些名人們、天才們小時候真的很笨嗎?未必。事實上,他們從小就很特別,以自己的方式向這個世界展示出他們的與衆不同。而他們的父母、家人,恰恰接納了他們的“與衆不同”。

譬如,愛因斯坦小時候不愛跟小朋友玩,還愛獨自躲到角度裏瞎鼓搗,他的父母不但沒有逼他、刻意去訓練他更“外向”,而是支持他的瞎鼓搗。

譬如牛頓小時候被退學後,在家裏的農場幹家務活,結果總是錯誤百出、心不在焉,還在家裏弄些亂七八糟的零件瞎琢磨。他的父母不但沒有批評指責,反倒給他提供更好的受教育途徑。

你看,把天才故事講成“打小笨得一塌糊塗”,爾後又如何驚豔世人,其實就把這些故事變得玄乎了。好像這些天才們腦袋裏裝了一個開關,在小的時候沒有開啓,長大後突然有如神助,於是乎一鳴驚人了。

那些欺騙了我們很久的天才故事,背後的真相卻是這樣

真相纔不是這樣。

這些天才們,他們小時候就有自己的天賦所在。就像每一個孩子也都有自己的天賦一樣。幸運的是,他們的天賦更容易被識別,於是得到了充分的接納、尊重,並獲得了肯定與支持。

美國思想家愛默生說過一句話:

野草是什麼?一株優點尚未被髮掘的植物。

“伯樂相馬”的故事相信大家也都很熟悉:

春秋人孫陽,人稱伯樂,因爲對馬相當有研究,受楚王委託去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歷經許多周折,伯樂相中了一匹馬,並帶着這馬來到楚王面前。楚王一見,馬兒瘦得不成樣子,便認爲伯樂愚弄了他。在伯樂的堅持下,楚王將信將疑,命馬伕盡心餵馬,果然不久,它就變得精壯神駿。騎上它,便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到百里之外了。

相馬不僅僅是門技術,更是門藝術。伯樂之所以選中這匹枯瘦如柴的馬,首要前提就在於他愛馬、願意接近馬並對馬有足夠的瞭解,才能透過表象看到它的潛能(或優勢)所在。養孩子同樣如此,不僅需要父母有足夠的育兒經驗,同時還需要父母有足夠的愛和包容、尊重與理解。

“多元智能之父”加德納認爲,每個兒童都是潛在的天才兒童。即,每個孩子都是“千里馬”。而父母——作爲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孩子潛能的第一發現者和引導者,怎樣看待孩子、秉持怎樣的育兒觀、爲孩子提供怎樣的成長環境,將直接決定孩子發展的高度、決定孩子把多少潛質培養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遺憾的是,現實生活中很多“千里馬”被埋沒了,原因就在於父母並未從孩子出發,並未正視孩子自身的特點、發現孩子的優勢所在並試圖去發展它。相反,我們的父母大多數時候只看到孩子的問題所在,並無限放大它。

那些欺騙了我們很久的天才故事,背後的真相卻是這樣 第2張



這一情況,在中國式家庭教育中尤其突出。海外的華人孩子中流傳一個關於父母的笑話,說:

他們逼你從小就苦苦練琴,可你長大後如果真想去搞音樂他們就會嚇個半死;他們還會每個週末送你去奧數班,但是如果告訴他們你將來想當數學家,他們馬上會痛心疾首地勸你另選熱門。

中國父母從一開始就沒有真實地面對自己,更沒能去接納自己孩子的真實樣子。他們任勞任怨,給孩子提供一切他們認爲好的,然後期待孩子長成按照他們腦海裏設想的樣子。父母的焦慮,就這樣把孩子給淹沒了。孩子的潛能被壓抑,永遠只能做被動的接受者。

鑑於此,我想再次給出以下幾個老生常談的建議:

不要只看到孩子做得怎麼樣,更要看到孩子是發展中的個體,尊重而不是扼殺孩子發展的可能性。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伯樂相馬,難就難在“馬兒”不會說話,要了解它困難重重,需要伯樂足夠細心足夠耐心,還要有極大的恆心。相比之下,父母想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其實更容易一些。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父母首先應該尊重其獨特性,孩子是透過父母的眼光來看自己的,父母眼中的孩子是積極向上的,孩子就會朝着積極陽光的方向發展;父母天天盯着孩子的問題和缺點,孩子也會覺得自己問題多多,如此,他不會爲自己的生命而自豪,相反會因此自卑甚至焦慮。

接納、尊重孩子,還應該看到孩子是發展中的個體,因此要對孩子的未成熟性給予足夠的理解和包容,並相信孩子有足夠的自信和能力,可以一天比一天做得更好,對於孩子主動的嘗試和自主行爲,父母不妨多給予鼓勵;認可孩子的活動,維護孩子的自尊,才能更好地樹立孩子的自信。

那些欺騙了我們很久的天才故事,背後的真相卻是這樣 第3張

要相信孩子的潛能,鼓勵孩子的主動性,更好地發揮孩子的潛能。

生活中很多父母教育孩子有三大法寶:“包辦代替”、“放手不管”或是“訓斥責罵”。其實質就在於不信任孩子:“我不相信你能做好。”“我不信你能行。”這樣做的結果是父母累、孩子更累。而信任恰恰是教育孩子的第一步。孩子不僅喪失了發展的可能性,還需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更失去了主動性和積極性。

須知,孩子的自信源於父母的信任。越小的孩子,越是在父母鼓勵、關切、重視的目光中產生“我可以”“我能行”的肯定評價。皮格馬利翁效應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

比如,若是父母接納孩子天性就比較內向、不愛表現、不愛在人前發言的特點,並給及足夠的理解和尊重,同時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如他能敏銳地覺察到自己的情緒,“被嚇着了”“受傷害了”,並且能在第一時間積極地尋求父母的幫助和庇護,這不能不說是孩子找到的最恰當有效的處理方式。

在我看來,這樣的孩子更能細微地體察到別人和自己的情緒、更富有同情心、更樂於遵守規則,內心更有力量,且更有主見。當然,前提是,父母能發現這一點,才能引導孩子更好地激發出自己的潛能,否則用錯了方法,孩子只會變得愈發畏縮、怯懦。

那些欺騙了我們很久的天才故事,背後的真相卻是這樣 第4張

最重要的是,愛孩子,從欣賞孩子開始。

沒有父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的,但真正欣賞自己孩子、會賞識自己孩子的父母卻較少。如果說,愛是教育孩子的必需,那麼欣賞則是教育的前提。孩子是在父母讚許的目光、溫柔的撫摸和擁抱中獲得成長的力量的,他會產生被關注、被信任、被期待的感覺:“我被接納、被肯定了;我是受歡迎、被愛的。”

還記得孩子學走路的情形嗎,你記得自己是怎麼欣賞孩子的嗎,請跟我一起回想一下:在孩子躍躍欲試時,你是否大膽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在孩子嘗試的過程中,你是否積極地給予鼓勵,表揚孩子的每一點進步?孩子摔倒了,你是否及時給予安慰而不是大聲訓斥孩子?

孩子人生中的每一次成長、每一份進步,需要的無外乎就是父母做到這幾點:相信孩子有能獨自行走的潛力、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和鼓勵,欣賞孩子的嘗試和努力,哪怕是失敗或不如意。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